news-details
2024總統大選已成定局,未來,新總統如何重新帶領台灣的未來,讓人民打分數?身為基督徒的你我,又有何責任呢?(圖/shutterstocks)

疫後的首次總統大選,新總統必須在新的局勢中,帶領台灣的未來。不同政黨內都有基督徒,台灣大選成定局後,即使有些人嚮往、或有些人無法接受,然上帝都已為我們預備了新領袖,也給了一張全新的考卷;而教會及身為基督徒的你我,該在公共議題上學到些什麼呢?

 

人說:可以作藍、作綠、作白,上帝說:只要作鹽、作光!

先從選舉文化探討起

北歐、西歐、英國、日本等地的選舉文化,不用採取熱鬧的手法,沒有造勢晚會、巨大看板,也沒有瘋狂播放候選人名字的宣傳車,相較於台灣,是一種「安靜選舉」的文化。

 

亞洲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李志鴻,也是改革宗長老會忠孝教會的駐堂牧師,他分析,其實,歐洲國家在政治制度社會公民素養兩方面都較為理性成熟

 

成熟的選舉文化,不會有熱烈的選舉活動,不會陷入個人的、太負面的選舉手法。李志鴻認為,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佔有極大的影響力,例如:內閣制就相對穩定,比較容易有監督制衡的結構。

 

其次,政府的廉能也是政治成熟的助力,他說道:「比如,新加坡政府頗受人民信任,主流政黨往往推出受人期待的候選人,即使有些專政的批評,只要建立治理的防腐機制,整體內閣相當成熟,選舉就比較不會落入口水戰的喧鬧,較能專注於對候選人及其政見的關注和評估。」

 

媒體是另一個值得觀察的因素。在台灣,不論是大眾媒體、自媒體、社交平台,對政治議題的投入都趨之若鶩、熱情不減,不論有無與政治團體合作以操作風向,政治熱情都因為媒體和閱聽互動,變成自我標榜或認同的一部份,而不僅是社會理想或公共議題的參與。

 

這種環境也影響了新世代的思潮,催促年輕人早早參與政治,然而,李志鴻說:「事實上,假若年輕人並不學習政治,如何能有正確的政治討論?」


觀察台灣的校園民主,以學生自治組織的運作為例,常常僅止於向學校支取資源來辦理活動、演唱會、講座等,很少著眼於對民主的思考,或者倡議社會議題來練習參與政治。

 

進一步來看,台灣民主是「跳蛙式」的成長,相對混亂,從選舉歷史來看,即使經過了幾輪的政黨輪替,很多人卻仍關注白色恐怖、威權歷史。不斷勾起這類傷痕的歷史,民眾很容易受到情緒性的影響,而對民主法治、公共政策、社會議題等,失去道德、理想及堅持公共利益。

  • news-details
  • 亞洲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李志鴻,同時是改革宗長老會忠孝教會駐堂牧師,他在受訪時點出,選舉文化不成熟,將容易流於口水戰。(圖/李志鴻提供)

熱鬧的顏色選舉,教會真能正確回應嗎? 

特別在台灣的選舉當中,讓民眾記住名字或「顏色」,似乎比瞭解候選人或政黨政策立場還重要百倍。李志鴻說:「台灣擁有最多的民調數字,恐堪稱國際之冠,是不是模糊焦點,喧賓奪主了呢?」

 

面對科技新世代、種族與文化差異,新移民、新住民的移入與融合等,我們能以教會立場,提出對應的論述嗎?

 

搖動的民主理念,是否如淺薄的信仰,似可隨意操作甚或收買?面對社會議題、公共政策時,教會可能時常不理解、不回應,或即便偶爾參與或回應,也可能出於未經深思的反射動作,僅簡單去說所相信的立場。

 

從「深廣討論」與「尋求共識」的角度來說,教會對於社會仍是一個力有未逮的夥伴

  • news-details
  • 選後定局已由神所設定,人民該如何心存盼望,進入社會公共議題的領域?(圖/shutterstocks)

北市基督徒議員曾獻瑩於選後,即於臉書發表

這一場選舉,六成希望政黨輪替的民眾失望了,很多人難過!然而立法院三黨不過半,未來政治的焦點及攻防就在立法院,這股力量仍然要成為監督執政黨的力量,執政黨這次得票沒有過半,也更應該要更謙卑傾聽民意!

 

基督徒準備好「聚焦於公共議題」了嗎?

李志鴻點出,一百多年之內,台灣人經歷了相當獨特的政治歷史,包括:割讓、日治、光復,威權體制、建設和經濟起飛、解嚴和民主蛻變等,不同的族群各有其光榮、傷痕、迫害、解放,其中有許多糾結和創痛。

 

正如拉丁美洲的歷史,孕育了獨特的神學觀點,歷史本應幫助你我,在政治神學上有所反思與創發,然而,目前的台灣教會多停留在盡量不討論或不參與政治,即使是領袖,可能也缺乏深思而不知如何回應議題,以致當面對重大或敏感議題時,教會往往落入無言以對或進退失據的景況。

 

近幾年來許多的社會議題、政策構想,例如:社會住宅、青年貸款、生育補助等,你我是否曾對此深思?還是僅停留在以禱告回應,卻未多積極參與呢?基督徒有責任,讓社會有機會聆聽福音信仰的觀點,甚至雙方共創美好。

 

選舉後,幾家歡樂幾家愁,然以天國公民自居的基督徒們始終明白,台灣的命運在上帝手中,而非任何一個政黨或政治人物;而作為地上的公民,我們一方面要按照聖經教訓,為執政掌權的守望禱告,一方面也要秉公行義,本於良心與信仰,來作光、作鹽。  

  • news-details
  • 國家未來的政策、社會公益或重大議題,教會牧者與基督徒,應該如參與或因應呢?(圖/shutterstocks)
正如你曾賜給祂權柄,管理一切屬肉體的人,叫祂將永遠的生命賜給一切你所賜給祂的人。

—約翰福音17:2

在上有權柄的,人人都當服從,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從神來的,凡掌權的都是神所設立的。

—羅馬書13:1

一張新的考卷,教會該如何行?

眼前已經選出新政府,不同的人事安排、不同的社會革新,相應的議題和政策將一一鋪排在眼前,等待教會去理解、交流、回應及實踐,並且幫助信徒學習在人世之中,活出基督裡的新生命。

 

我們期許,教會能更貼近社會,在公共議題上有更多的對話和參與,在這些課題上尋求一種基於信仰的理解和實踐

 

李志鴻呼籲,教會應該成為政治與公民議題的意見領袖!

 

教會領袖們要堅定信仰的原則與理想,更要邀請基督徒或研究基督教的專家學者們,組成運作良好的基督教智庫,不限於神學、更包括於法政、社會、教育、倫理等領域的信仰實踐本於聖經信仰的原則,與信仰對社會的體恤、調和,經常地反思、探究與交流這些課題,讓從政或有意從政的基督徒們,也可以藉此獲得啟發。

 

事實上,若非有經常性的交流和反思,教會一旦面對社會衝突或爭議時,將不免再次落入無效的徒勞。

 

神是秉公行義、好施憐憫的神,即使選舉過後,有人驚喜、有人愁煩,但祂都是不改變的上帝。祂為我們預備了新的政治領袖,也給出了一張新的考卷,正待教會與基督徒們更積極地進入社會,存著神的盼望去看待新局。

  • news-details
  • 面對神所預備的新考卷,李志鴻鼓勵教會和基督徒積極參與。(圖/李志鴻提供、shutterstocks)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