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基督教「雄善文學獎」創辦人施以諾,針對「113學年度學測作文試題」分享回應。(圖 / 施以諾 提供、shutterstock)

「基督徒寫作的深度,不見得是咬文嚼字的程度,而是深入人心的程度。」

 

113學年度學測作文中,從「標籤」的概念來探討「貼標籤的社會文化」,並以「縫隙的聯想」思考人生中的縫隙意境,盼考生能從生活實例中,尋找有意義的目標。而對基督徒來說,「標籤」和「縫隙」也存在於信仰、生命當中,可藉此一同思考信仰生活的省思與指引。

113學年度學測剛結束,其中,第二天的國語文寫作測驗(國寫),以「標籤」「縫隙的聯想」兩大試題,希望考生能從日常生活經驗,以及定義人生的思考,作為題材發想。

 

此次國寫題目取材貼近生活,從「標籤」用於人身上的正負面作用,以及「標籤化」的觀察,思考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另外,在「縫隙的聯想」中,則是改寫自韓國著作「樹木教我的人生課」,提及森林存在著縫隙,從而思考人生中是否也需要縫隙。

 

基督教「雄善文學獎」創辦人、輔大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專任教授施以諾受訪表示,今年的作文考題對於考生而言,發揮空間的聯想性廣大,也能測驗文筆運用,反映出人生的歷練和體悟。

 

對於基督徒而言,「標籤」和「縫隙」也存在於信仰、生命當中,在思考人生的當下,這兩道題目可以給予什麼省思與指引?

  • news-details
  • 思考人生的當下,「標籤」和「縫隙」可以給予基督徒什麼省思與指引?(圖 / shutterstock)

標籤化,會是一體兩面

針對「標籤化」的觀察,施以諾指出,是現代社會中既常見又深刻的印象,而基督徒也可能在個人定義中,給予標籤化的判斷,尤其會針對「屬不屬靈」的認定。

 

舉例而言,面對身處憂鬱中的弟兄姊妹,也許會被認為「在屬靈生命中有軟弱」,進而被貼上「不夠屬靈」的標籤。

 

然而,屬靈與否的定義,容易成為好壞之分的憑據,特別是在信仰生活中給予檢視,最終演變成標籤化的信仰論述。

 

另指出,標籤也反映出生活中常見的價格、身價及價值,不論是商品和個人,都能從標籤中給予評價。

  • news-details
  • 活在標籤化的社會中,基督徒要思考:「上帝是否喜歡人們隨意貼標籤?」(圖 / shutterstock)

事實上,在標籤化的社會中,即使給予標籤的論述內容不一定有錯,身為基督徒更應思考:「上帝是否喜歡人們隨意貼標籤?

 

施以諾認為,標籤化論述容易陷入論斷的網羅,馬太福音7:1也提及,「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

 

因此,重點非在於給予標籤,而是要在軟弱之處彼此相顧,正如希伯來書10:24所說,「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

 

在互貼標籤的世代中,他強調,上帝愛的是我們原本的模樣,而非按照他人標籤化的眼光來審視我們,你我也不應陷入標籤當中,定義自己與神之間的關係。

 

標籤化,會是一體兩面。」面對世上的各樣標籤,不論定義好壞,或定義屬靈與否,基督徒都應回到信仰(真理),尋求神的心意和眼光。

  • news-details
  • 113學年度學測作文試題一。(圖 / 截自大考中心網頁)

縫隙的聯想:給自己留白、給彼此空間

再者,對於「縫隙」的聯想,施以諾指出,要有「給自己留白」的時間,尤其在忙碌生活,每日行程中當保有空間,讓自己能喘息、重新振作,並繼續接下來的安排規劃。

 

此外,人與人之間也要有「空隙」,也就是「給彼此空間」的尊重,即便是再好的朋友閨密,甚至是家人,仍要注意互動中的相處方式,以及對待他人的口吻態度,才能在縫隙中建立更緊密關係。

 

若從信仰眼光來看,神所設立的安息日是預備休息的日子,上帝歇了一切創造的工,也希望人類在這日能不要作工,回到神面前享受安息福分。由此可見上帝的創造與心意,留有「縫隙」在當中,不只是對人類好,也是一項規範與期待。

 

「不是每件事情,都要能無縫接軌。」事實上,世界每天都處在變化之中,不論是時程安排、或人際關係相處,很多皆難以預料,只有在生活中留有多一些隙縫,才更能體會神所賞賜的美好人生。

  • news-details
  • 113學年度學測作文試題二。(圖 / 截自大考中心網頁)

基督徒在寫作上的思考

對於今年試題的觀察,施以諾坦言,要在短時間內精準歸納思想,並以文字寫作表達出來,確實不容易。然而,現今的文字事奉不一定是長篇大論,反而強調的是短篇深論,更加能深入人心。

 

若要加入信仰成分,他也建議,要以非基督徒能理解的語言,並呈現信仰思考的不同面相,即使不一定是高分標準,但相信會是值得投入的歷練。

 

最後,他鼓勵更多基督徒,回應文字事奉的呼召,在文字上彰顯神的榮耀,正如自己時常分享:「基督徒寫作的深度,不見得是咬文嚼字的程度,而是深入人心的程度。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