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聖地雅歌台灣基督教會劉曉亭牧師、台灣家庭第一協會秘書長黃夏成。(圖 / 本報資料照、黃夏成 提供、shutterstock)

根據教育部調查指出,109學年全台高中職的休學學生累計2.2萬人、110學年學士班退學4.3萬人。其中2.1萬人休學原因為「志趣不合」,其次原因還有「經濟考量」、「不愛讀書」⋯⋯等。

 

一股「拒學風暴」席捲而來,父母們該如何因應?

休退學人數連年上升 「志趣不合」為首要素

長期觀察婚姻家庭議題的劉曉亭牧師,從時代背景剖析目前三代之間差異的核心問題:「以前的祖父母可能都經歷過戰爭動盪或經濟起飛,所以會有目標去追求,但到了下一代、也就是現在的父母,成長在相對安逸的社會,也較無擔憂,而這群父母帶出來的下一代,有著更優越的生活環境,他們更容易擁有想要的物質。」

 

當想要的東西都能得到,還有什麼目標需要努力?劉曉亭表示,以前世代的孩子,一定會經過「沒有到有的過程」,當自己動手努力拚搏後,得到的成果會讓內在產生愉快經驗,進而產生動力而繼續向前,就算失敗也會繼續嘗試,這就是一個不斷認識自己、找到自我的過程

 

長期推動在家教育的台灣家庭第一協會秘書長黃夏成指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在全球35個市場經濟國家中的一項調查指出,近十年來,台灣25到34歲大專文憑人數達6成6,20歲在學人口高達7成3,是35個國家中「文憑最高的國家」。

 

歐洲第一工業大國的德國,大專人數也只有2成6,法國、瑞士則大約3成。

 

上帝所創造每個人的恩賜都不同,在研究指數當中,各國大約都是3成左右的人走學術研究,6成喜歡動手做,教育不應只有一條路!

  • news-details
  • 劉曉亭牧師(左圖)、黃夏成秘書長(右圖)受訪回應「拒學風暴」議題。(圖 / 本報資料照、黃夏成 提供)

士大夫舊觀念教養新世代 自我認知與學習動力下降

黃夏成提出,科舉至上的後遺症,讓台灣高等教育學校,從50所到170所。早期社會中,文憑學歷是工作保證,但現在「高學歷高失業率」或是「高成低就」等現象,已不是新聞。

 

「現在的孩子學習差異很大,老師其實也很不好教,有的孩子兩歲就已經可以全美語溝通,有的孩子則是上國小才開始學ABC,資訊快速也使得現在七、八年級生大多在網路學AI,若不了解自身熱情與優勢,文憑也漸漸沒有吸引力。」。

 

旅美多年的劉曉亭牧師,觀察台美文化差異下,父母在教養與品格養成,對孩子的影響頗大。像是華人「唯有讀書高」的觀念下,使孩子在學習時容易目標導向,且從小開始長時間的補習、考試,卻不了解自身未來方向與興趣。

 

提及身邊華人孩子的案例,就算是讀到常春藤名校,成績總是A,在學習上卻一點都不快樂

 

像這種孩子就是很明顯的「有能力但沒動力」,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即使贏了也不會開心,但若是輸了常有兩種反應:一種人是產生挫折感,而不是「再戰」;另一種人則是「隨便啦」,對輸贏毫無感覺。

 

被安排好的成長過程,少了發展自我的機會,在孩提時可能問題並不明顯,但隨著日漸成長,「我是誰」這個問題仍舊存在。

 

這世代的孩子為何在網路世界遊戲中能找到「認同與成就感」?劉曉亭說明,除了遊戲能不斷地贏,更重要的是「沒有外界的介入,孩子覺得能控制自己的人生」。孩子喜歡沈浸在遊戲中,但虛擬總需要回到現實

 

劉曉亭提醒父母,不要用舊的觀念來教養新時代的孩子,面對學習動力下降的問題,在美國早已出現,也因此延伸出許多量身打造的教育系統。

 

其中的「在家教育」,就是一個已行之多年、且有愈多家長投入的方式,不僅能選擇適才適性課程,還能在生活中培養孩子擁有自主學習能力

 

在美國比較不看重學歷,身邊的孩子高中畢業去當兵、或是學一技之長的大有人在,因為他們要學習,就要辦助學貸款,是否要讀高等教育,是孩子的自由。但是在台灣父母可能連嫁妝都準備好了」。

 

劉曉亭分享,因著美國開放式的教育理念,加上社會風氣為「學歷高低並不等於薪資與生活條件」,因此會更重視孩子的喜好與探索,讓其廣泛接觸運動,鼓勵生命多元發展;當學習是快樂的,也會提高孩子學習與生活各面向的自主性。

  • news-details
  • 休退學人數攀升成當前教育一大難題。學生無論能力好壞,都有生涯方面不確定的情況。(圖 / shutterstock)

拒學風暴下的明燈 帶孩子「找回自我與志趣」

休退學人數攀升,是當前教育一大難題。前台大校長管中閔曾於演講中指出,志趣不合導致學生不想花時間在學校,在台灣大學的調查中更發現,學生無論能力好壞,都有生涯方面不確定的情況

 

台大近年推動開放式大學,將校內近50系所、230種領域專長模組,開放讓學生彈性修課,打破傳統選課的限制。陽明交大推動的四年不分系百川學位學程,也走相同模式,鼓勵學生在相關領域中自由組合。

 

教育不斷改革,期待教育資源不被浪費,但年輕學子對人生茫然的問題,更應被重視

 

像是台大電機系教授曾雪峰在校內開設的人生探索課,期待孩子更了解自己、也思考未來;或是美國史丹佛大學熱門的職涯規劃課「設計你的人生」,都是為要協助學生,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向。

 

面對孩子說「要休學」、「沒有興趣讀書」時,劉曉亭建議父母,試著先不要曉以大義的逼著孩子回學校,或是講出讓孩子感到恐懼的威脅性話語。

 

因為,當孩子問題的根本沒有解決,沒有動力的學習可能只是浪費時間。建議可多花時間與孩子對話,聆聽孩子真正的需要,觀察孩子的日常行為,多方嘗試、發掘孩子的興趣與喜好。

 

父母要有新的教育觀念,透過身教陪伴與孩子共學,像是帶孩子去挑戰運動、訓練耐力、做義工,成為不斷學習型的家庭。

 

應當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休學。」黃夏成分享,孩子若在高中或大學時發現,對於目前學習科目沒有興趣,而停下腳步開始思考或轉彎,都比強迫自己做不適合的職業,到中年後休業、休妻,抱怨人生等,那時所付出的成本更大。

 

「我們要思考的是,高中畢業一定要立刻上大學才是不浪費人生嗎?休學並不是耽擱了一年,也有人因為自己讀了大學而不願從基層做起,思考的僵化才可能真正的耽誤人生。」

 

教會可以成為人生學校

劉曉亭分享自己多年於國外牧會中看見:「教會可以成為人生學校」。

 

當初其創辦「台灣國際文化交流甜甜圈協會」,就是期待台灣與美國教會能有更多音樂、體育與文化等更多接觸,並已在暑期安排美國青少年來台服事、台灣青年入美交流,讓孩子透過不同環境來體驗人生,拓展新眼光與思維。

 

許多教會在兒童事工上相當努力,常設有課後安親或舉辦兒童營會,而面對青少年迷茫時期,教會亦可發揮延續功能,除了場地提供共學,也可開設親子或青少年成長探索課程,讓青少年關懷事工更具實際教育、陪伴等幫助

上帝創造每個兒女都是獨一無二,也賜下真理、恩典與時間,讓神兒女成熟長大。

 

身為父母,同樣也可學習接納孩子在人生當中,可以有「尋找自我」的過程,不要害怕孩子遭遇失敗,而是陪伴他們坦誠面對自己,建立更互信的親子關係,從中幫助孩子有健康的自我認同,相信就能逐步找到人生動力的來源。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