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謝智謀(左)、謝智謀帶領團隊登山(右)。(圖/謝智謀Facebook)

謝智謀說:「父母的世界有多廣,孩子的夢想就會有多大!父母有多少勇氣能放手,孩子飛翔就會有多高,父母的生命有多深,孩子的生命力就會有多強!」

 

為什麼有些孩子對未來充滿迷茫?一直找不到生命的方向?但有些孩子卻有強大的實踐能力,並且可以設定明確的目標?

 

華人磐石領袖協會執行長謝智謀,娓娓道來其翻轉教育的經驗,孩子透過接觸世界,看見其他國家孩子的需要,到學習獨立與實踐能力,主動著手計畫募款方式等,見證孩子在當中建立無比的自信!

我沒有孩子,但我有兩萬多個孩子

3月23日,華人磐石領袖協會執行長謝智謀(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與教育活動領導學系教授)於德和教會演講,主題「如何翻轉孩子、青少年們的生命?」分享自身翻轉教育的經驗,帶下發人省思的教育思維突破。

 

無論是在學術界、職場上(於半導體、高科技產業帶領袖課程)、宣教禾場,謝智謀均有豐富實戰經驗,他分享自己一路上陪伴孩子的過程。

  • news-details
  • 華人磐石領袖協會創辦人謝智謀(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與教育活動領導學系教授)。(圖/謝智謀Facebook)

與會一開始,謝智謀表示:「我是一個宣教士!」

 

他介紹於2012年3月所創立的華人磐石領袖協會,旨在青年培力計畫與海外社區轉化工作,目前持續執行「尼泊爾喝采計畫」、「泰北喝采計畫」、「印度喝采計畫」,這些計畫已為當地孩童帶來數千個就學機會!投資當地孩童,助其翻轉生命!

 

謝智謀曾帶領宣教團至印度貧民窟,在46度的氣溫下,跟八個人擠在兩坪大的空間,只因一位印度弟兄說:「謝謝你願意來」;團隊也在貧民窟建立三間教會。

 

這三間印度貧民窟教會,約有兩百多個弟兄姊妹,三個月奉獻總共是750塊台幣,反應出當地人的平均薪資及真實生活。

  • news-details
  • 謝智謀曾帶領宣教團至印度貧民窟。(圖/謝智謀Facebook)

泰北喝采計畫中,謝智謀則建立起「清萊省萊掌村光華中文小學」,原本是即將廢棄的學校,但經由所帶領的台灣學生至當地蓋圍牆、彩繪,將該村三分之一美化成美麗的「彩繪村」,更有147個孩子得以就學!

 

謝智謀說:「你知道嗎?這147個孩子,背後加上家庭,就是300至400人,只要這些人能學中文、願意信主,這個村子就會不一樣!

 

在尼泊爾,謝智謀更提供了1500個當地孩童有就學機會,並贊助一名願意就學的雪巴人讀書,該名雪巴人學習成果卓越,甚至後來到澳洲進修,拿了兩個碩士學位歸國。

  • news-details
  • 泰北喝采計畫中,謝智謀建立起「清萊省萊掌村光華中文小學」。(圖/謝智謀Facebook)

  • news-details
  • 謝智謀曾贊助一名願意就學的雪巴人讀書,該名雪巴人甚至到澳洲拿了兩個碩士學位歸國。(圖/謝智謀Facebook)

謝智謀說:「我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會信主,我所做的就是『陪伴』,我與太太沒有孩子,但我們在世界上有兩萬多個孩子做在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做在主身上;當一位宣教士,你一定要看到這一點!」

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馬太福音25:40

過去的謝智謀年少輕狂,曾帶領兩百多人械鬥而被逮補;神在生命最破碎時挽回了他,從此被大大翻轉。(詳細見證請參:謝智謀:15歲帶兩百多個學生去砍人,55歲帶兩萬多個學生去改變世界!

 

這些經歷,也使他當遇到被性侵、被家暴、行為偏差或吸毒的孩子時,能清楚知悉:要用「上帝的眼光,去看孩子的本質」

  • news-details
  • 在尼泊爾喝采計畫中,照亮生命英語學校所建立的八年級孩子,今年在該區所有學校考試中,獲得全區第一名。(圖/謝智謀Facebook)

謝智謀說:「許多人都是看你『擁有』的,去跟別人『擁有』的比較,然『擁有』這件事,終將失去。很多家長,卻喜歡彼此比較,誰的孩子『有』的多,誰的孩子『有』的少」

 

他表示,越比較,就會越失望,而孩子一旦失去「本質性」的存在,就會過得很辛苦,最終還是要回到自己的「本質」才能活出命定與呼召!

  • news-details
  • 尼泊爾喝采計畫中,建立的「照亮生命英語學校」上課過程。(圖/謝智謀Facebook)

不是進大學的第一天,孩子就會「自動獨立」

謝智謀分享,自己在大學任教時,常看見一些現象,許多已達十八歲的孩子,是父母幫忙拎行李來到宿舍,在離開宿舍前,父母通常會叮囑孩子:「從今天開始,你要獨立喔!」孩子則以似懂非懂的眼光,目送父母離去。

 

父母有沒有想過的是:十八年前,有讓孩子「獨立實踐的經驗」嗎?若無,何以期盼孩子從進大學的第一天,就可以「自動獨立」呢?

  • news-details
  • 身為父母,您有沒有想過:在孩子十八歲以前,提供其「獨立實踐」的經驗呢?(圖 / shutterstock)

謝智謀感嘆,他更遇到很多成績優秀卻迷惘的大學生,在畢業之際,卻不清楚未來想要從事哪方面的工作

 

並指出,這就是台灣很多大學生的狀況,許多學生不知道進大學是為何而唸。台大教授葉丙成曾說,百分之七十的學生就算重考,也不知要唸什麼;而這樣的比例正在加增。

 

進入職場演講時,謝智謀更見到許多人當初僅為了薪水而踏入職場,最終在職場卻過得不幸福,因著憂鬱症而提早退休

 

然他見證,在所帶領的一群來自蘇澳學校的孩子,年僅12、13歲,卻可於三月自主學洗車、四、五月開始為人洗車,短短兩個月募得168萬,順利去尼泊爾外展服務,這群孩子不僅可以有目標、獨立完成這項創舉,亦可至他鄉服務他人。

  • news-details
  • 尼泊爾喝采計畫中,所建立的「照亮生命英語學校」的孩子們。(圖/謝智謀Facebook)

他也曾帶領非建築科系的大學生,為獨居老人募款募得40萬,三小時為老人拆除舊屋,以四天時間蓋好一間鐵皮屋房子,更有學生現場製作十二件傢俱,贈送給對方。這位老先生,最後願意把十字架掛在他的家中,並參與崇拜。

 

他也帶領過大學生與小學生一起造獨木舟,最後將孩子們造好的獨木舟出售,並將販售的14萬捐給小學生們的學校,幫助孩子圓夢。

 

究竟,為什麼同樣是台灣的孩子,會有這樣的落差?為什麼有些孩子對自己能做什麼、未來要怎麼做都充滿迷茫?但有些孩子卻能設立清楚明確設立目標,並著手實踐?

  • news-details
  • 謝智謀曾帶領大學生與小學生一起造獨木舟。(圖/謝智謀Facebook)

  • news-details
  • 學生造獨木舟過程。(圖/謝智謀Facebook)

了解大腦運作,讓學習這件事與大腦合作

首先,你我要先理解人類大腦運作模式,了解是什麼因素,造就具實踐能力與獨立能力的孩子。

 

一、不用即失去

大衛·休伯爾(David Hunter Hubel)與托斯坦·威澤爾(Torsten N. Wiesel)於1981年得到諾貝爾醫學獎,所作的實驗是關於一隻貓的研究。

 

其研究顯示,若將出生有完好眼睛的貓,其中一個眼皮縫合,並讓牠持續受到良好照顧,三個月後,即使小貓的眼球沒有受損,但卻已完全看不見,而且將永遠看不見,因為這三個月中,那被縫合的眼睛一直沒有使用,所以,當大腦發現這隻眼睛不再使用時,該處神經便自動退化,轉作他處神經發展。

  • news-details
  • 謝智謀有開辦蒙古騎馬課程,幫助孩子有更多體驗世界的平台。(圖/謝智謀Facebook)

尤其,大腦裡有條「控制衝動」的神經迴路,所以當我們鼓勵孩子更多思考、更多為自己的衝動負責時,這處的神經連結就會越堅固,若孩子一直沒有學習控制自己的衝動,以後也很難再發展這項重要技巧。

 

因此,若課堂僅強調背誦技巧、重複記憶與考試,孩子大腦模組的建立就會趨向「單一化」,反之若是「體驗式學習」,多元探索、觀察世界,就可以使腦部有多元網絡發展與建立。

  • news-details
  • 謝智謀曾帶領非建築科系的大學生,為獨居老人募款募得40萬,三小時為老人拆除舊屋,以四天時間蓋好一間鐵皮屋房子。(圖/謝智謀Facebook)


二、過度生長與去蕪存菁

大腦在孩子快速成長的巔峰期,神經的分枝也會不斷增加,直到最後分枝超出的數量,會遠超過能存活下來的數量。而孩子的生活經驗會啟動某些神經元,當神經元啟動時,連結各個神經元的分支就會得到鞏固。

 

這就是剛開始買登山杖的人,會用錯施力點是很正常的,但是當你持續使用登山杖,學習正確施力,當用到熟練(神經元分枝得到鞏固)你就穩固了,這就是生活經驗,幫助神經熟練。

 

所以,當孩子沒有生活經驗、沒有解決衝突的經驗、沒有跟老師以及同學溝通的經驗他就會逐漸與人疏離,與難以處理自己的問題(因為大腦會將不用的神經分枝去蕪存菁)。

  • news-details
  • 謝智謀常帶領學員登山。(圖/謝智謀Facebook)

  • news-details
  • 登山過程,學員將學會上下坡步伐,學會使用登山杖、呼吸調整、判圖、補充糧食與喝水,也會學習溝通、領導及團隊合作。(圖/謝智謀Facebook)


因此,謝智謀鼓勵家長看重體驗教育,例如:爬山、騎腳踏車、開船等,均是觀察世界,幫助大腦發展學習的最好的方式。學習不應僅是在教室,整個世界都是教室。

 

其分享,自己常常帶著學生們進行沒有計畫的騎單車行,讓學生一路上學習自理、安排住宿地點、籌劃吃喝等,最終看見學生在這樣情況下,發揮無限的創意與能力!

 

一次,他帶領學生爬山,一位學生認為謝智謀的背包好像很輕,便提議交換背包,結果謝智謀的背包足足多了八公斤,學生最後爬到氣喘吁吁,深刻體驗到一個道理:自己擁有的,不要隨便換,屬於自己的就接納吧!

 

這些,都是體驗教育中對孩子的珍貴啟發。

  • news-details
  • 「自己擁有的,不要隨便換,屬於自己的就接納吧!」(圖/謝智謀Facebook)

讓生命發聲,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誰

謝智謀說:「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做不到,而是沒有空間、平台,讓他探索自己、知道他是誰,若孩子一直都是『理想中的我』,就不知道自己真實的樣貌。就像看書本做木工,好像可以,但實際下去做,就會發現沒有想像中簡單。」

 

曾有一句名言叫:讓生命發聲(Let the life speak to you)我們應讓孩子知道自己生命的價值、呼召與命定。

  • news-details
  •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做不到,而是沒有空間、平台,讓他探索自己、知道自己是誰。(圖/謝智謀Facebook)

一、不用「鍋蓋理論」帶孩子

領導學大師約翰.麥斯威爾(John C.Maxwell)曾發表「鍋蓋理論」,講述鍋子的容量取決於鍋蓋的大小,所以,鍋蓋如果太小,就會影響到鍋子的容量。

 

父母往往就是孩子的鍋蓋,父母鍋蓋的大小,就決定孩子的生命框架大小!

 

比如:怕水的父母通常會有兩種發展,一種是限制孩子玩水(讓孩子對水充滿恐懼);另一種則是讓孩子學游泳(克服恐懼),你想做哪一種父母呢?

  • news-details
  • 謝智謀致力於體驗教育課程開發。(圖/謝智謀Facebook)


二、建議父母:讓孩子走出舒適圈

活在這世界本就是「有風險的事」,讓孩子有能力面對與處理風險,比父母扛起他所需學習的風險,更有意義!最大的冒險其實是「不敢讓孩子冒險」,沒有教他如何處理風險,只一味要他逃避風險。

 

1.謝智謀建議,可讓孩子拿剪刀、榔頭、鋸子,在父母的帶領下開始做一些鐵木工。

2.帶孩子去到很高的瞭望臺看看,到安全的山稜線踏青。

3.父母可嘗試一起與孩子「迷路」,再一起「找路」。

4.在平坦的大馬路上,讓孩子騎單車衝一衝,玩玩競速直排輪。

5.攀樹、攀岩。

6.滑獨木舟、爬大山、出海坐帆船、浮潛。

7.一起到安全海域的海邊游泳。

8.讓孩子在曠野裡,全力地大吼大叫。

9.在眼見範圍內,讓孩子於大自然中自己獨處幾小時,看書或安靜觀察大自然,幾次後,再讓孩子在安全地區,周邊無人的大自然中,一個人獨處三十分鐘。

  • news-details
  • 謝智謀開設獨處課程,會擺設一個帳篷,教導學生在山林中獨處。(圖/謝智謀Facebook)

謝智謀表示,有一次去德國,看到當地幼稚園在教導三歲孩子批柴,他問老師:「你不怕孩子切到手嗎?」老師則嚴肅回答:「會切到手,是老師教不好的問題!」

 

這幾年,他帶領孩子探索自然、動手實作,見證有學生看到尼泊爾孩子沒鞋子穿,就自己計畫赤腳走路環島,為尼泊爾孩子募款買鞋,走了一千一百公里、走到腳破皮,共募了一百萬,不僅能捐錢給尼泊爾孩子買鞋,更捐錢給偏鄉教會與弱勢家庭;現在這位學生順利考取體育大學。

 

他也見證,南投長福國小八位小六畢業生,可為尼泊爾學校募款買儲水槽,自己動手做繪本義賣了十七萬、全數奉獻

 

最後,謝智謀勉勵會眾:「父母的世界有多廣,孩子的夢想就會有多大!父母有多少勇氣能放手,孩子飛翔就會有多高,父母的生命有多深,孩子的生命力就會有多強!當一個人內心勇敢,即使身體有所限制,仍可以大膽飛翔!一個人內心懦弱,即是身體沒限制,連起飛都不敢。」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