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關鍵字
提摩太凱勒曾在書中說道:「…士師記讓我們看見,聖經不是一本充滿勵志故事的『美德書』,因為聖經講的不是如何跟隨道德榜樣…是一位憐憫和恆久忍耐的神。」士師記,記載了以色列進入應許之地後,過著怎樣的生活,信仰的狀態如何,其實是不堪做為榜樣表率的,士師記在聖經中扮演怎樣的角色?為什這麼卷書會出現在聖經裡?
坊間有愈來愈多自我提升的書籍,會說到正能量、冥想等,有些甚至會引用聖經的經文,基督徒適合閱讀嗎?
新的學年開始,大部分高三升大一的學生即將前往外地,該如何選擇教會?教會生活適應不良怎麼辦?
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俗稱「鬼門開」,不管是電視節目還是電影,描述靈異經驗的電視劇或鬼片,佔據了廣大的市場,還有許多來源不可考的禁忌,也都一一被提起,長輩們更留心提醒後輩不要誤觸地雷,惹禍上身。 在網路上看見一個笑話:「今年孤魂野鬼不會來,因為回去之後還要隔離14天。」這是一個玩笑,但我們確實要想:
在尼希米記中,記載了以色列民族振奮人心的一頁。但真正的考驗在激情過後,爭戰的時刻,人懂得儆醒,信仰真正的考驗是在「日常生活」中。 被擄的百姓回到耶路撒冷重建城牆,他們拋棄了在巴比倫所擁有的,回到荒廢的家園,七十年在巴比倫,猶太人其實已經過得很適應,七十年,已經足夠讓新的一代產生在地認同感,但猶
我們大部分的人,從出生開始,第一個感受到有歸屬感的地方應該是我們的家,我說大部分,並不是指所有的人,因為有些人出生就被遺棄,或是後來遭遇生活的巨變等等。 但是有時候這種關係很微妙,以前我們跟奶奶住在一起的時候,每年的過年或是重要節日,叔叔、伯伯、姑姑都一定會來家裡團聚。後來奶奶愈來愈老,甚至開
一個人只能選擇一種宗教信仰嗎?宗教不是都勸人為善嗎? 我們遭遇許多人生的困境和挑戰,到處尋求,想要找一個真正讓自己有平安的信仰,因此做了一些嘗試,本來就是很正常的,但如果談及到「一個人是否只能選擇一種宗教信仰?」那就不是「嘗試」、「接觸看看」,而是一個「決定」,就像我們年輕的時候,可能談過幾次戀愛
為什麼基督徒要有小組團契生活?如果沒有牧區小組,但有參加主日應該就可以了吧?
一個曾經被神重用的僕人,許多人曾經因為他的服事得著祝福,如果這個人的影響力是大的,也活在世人的注目之下,「公開表態離棄信仰」,會讓許多人心碎難過,我們如何看待並回應這樣的事件呢? 公眾人物也有信心軟弱的時候 站在眾所矚目的位置上,看似光鮮亮麗,卻要承受著難以想像的壓力,我們不明白他內心的
考試季到了,學生選填志願時,當父母親和孩子選擇學校科系的想法不同時, 該如何面對處理?
在復活節的前夕,一位牧區的長輩病逝,家屬雖然已經有所預備,但面對至親的死亡還是難免悲痛,作為一個傳道人,陪伴弟兄姊妹在生老病死的循環中,經歷「生有時、死有時、哭有時、笑有時」,這是真實的人生,而怎樣幫助憂傷痛苦中的弟兄姊妹,堅固他們的信心呢?十八世紀一位著名的佈道家慕迪(Dwight Lyman M
100分的父親? 大衛在聖經當中,名列信心英雄榜,舊約聖經用了很長的篇幅描述他的故事,並且詩篇中很大的比例出自他的手筆,大衛被稱為「合神心意的人」,但他這一生,曾經做錯一件事,就是與赫人烏利亞的妻子通姦。當大衛的國中太平,一年後的某一天,大衛睡到太陽平西,在王宮的平頂上走來走去,看見一個婦人沐
我們的心等候耶和華,他是我們的幫助、我們的盾牌。我們的心因他歡樂,因為我們倚靠他的聖名。耶和華啊!求你照著我們所仰望你的,向我們施慈愛。 -詩篇33:20-22
我們的心等候耶和華,他是我們的幫助、我們的盾牌。我們的心因他歡樂,因為我們倚靠他的聖名。耶和華啊!求你照著我們所仰望你的,向我們施慈愛。
-詩篇3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