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現任屏東和平長老教會的青年牧區牧師葛兆昕,打破二線城市不易牧會的謠言,在屏東牧會9年,帶領三百多位青年聚會,選擇換一種方式,用符合這時代的語言、流行文化與活潑的道,吸引年輕人主動親近神,顛覆南台灣留不住年輕人的思維。是上帝的呼召及使命感,讓他專注投入青年人的牧養,對於屏東有著特殊情感的他說:「除非神呼召我當宣教士,否則除了屏東,我哪裡也不想去。」

受到父親影響,葛兆昕投入傳道工作。

受到父親影響,葛兆昕投入傳道工作。 (照片提供/屏東和平教會青年牧區)

身為牧師兒子的葛兆昕,總比一般人更能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並且從長輩牧會中體會個中甘苦。隨著年紀增長,他終究要面臨一個重要抉擇:要或不要承接牧師老爸的福音棒子?這個問題一直在他的心中繞轉。

葛兆昕從小看見父親對會友家庭的關愛,為了讓自己也得到相同的待遇,試圖用哭來吸引長輩注意,卻反遭來一陣責罵。到了11、12歲時,從會友的口中聽到父親對他們的協助,內心開始認同父親對教會的服事,嚮往父親擁有如同「英雄」一般的生命價值,更看見父親在困難中仍持守對神的堅信。

國中時期,葛兆昕暗自立志「以後要成為一個傳道人」,這個與上帝的秘密直到17歲開始萌芽,在一場營會呼召中,只有他一個人勇敢上台回應,就像是上帝為他特別準備的專屬時刻、個人舞台,從那天那一刻起,他確定要跟從父親的腳步,走上傳道人之路。

教會更新之路 新加坡CHC成推手

目前擁有三百多位年青人的屏東和平教會。

目前擁有三百多位年青人的屏東和平教會。 (照片提供/屏東和平教會青年牧區)

台灣神學院畢業後,葛兆昕投入牧會工作,積極參加營會,從傳統牧會中找尋教會增長的答案,但心中的渴望無法被滿足。直到2005年參加新加坡城市豐收教會(簡稱CHC)牧者訓練課程,翻轉對服事的看法,他發現原來自己的服事是有條件、是以自我為中心,仍有許多老我、膽怯的生命需要對付,看見新加坡CHC傳道人對神的渴慕、愛靈魂的負擔,甚至在夜班的會友下班後,半夜為他們上裝備課程,重視門徒訓練的這份愛,讓葛兆昕重新檢視自我生命,並願意放下牧者身分,謙卑學習。

完成階段性牧者訓練裝備後,準備回到台灣進行青年牧養事工時,葛兆昕擔心要將新加坡較前衛及流行的聚會文化應用在台灣教會青年事工,會產生適應不良的問題,新加坡城市豐收教會主任牧師康希卻回應說:「這不是新加坡的文化,而是CHC刻意營造的氛圍。」這一番話鼓勵葛兆昕勇敢前進,定意創造自己的青年牧區文化,從決定改變到同工接受這樣的聚會模式僅花了半年時間,這段時間讓屏東和平長老教會的青年牧區增長大躍進。

詩歌創作 順應服事心境

葛兆昕創作的詩歌〈祢愛永不變〉。

喜愛詩歌創作的葛兆昕牧師,讀神學院時期就開始製作許多膾炙人口、觸動人心的詩歌,首張創作詩歌〈坐在寶座上聖潔羔羊〉,就是在敬拜當時,《聖經》啟示錄經文進到腦海時完成的作品。

讀完保羅書信,談到「不論是生是死…,都不能叫我與基督的愛隔絕。」當時即將從神學院畢業,面對前途未知的道路,葛兆昕對神禱告說:「無論前方道路如何,我都願緊緊跟隨祢,我相信祢愛永不改變。」他由此創作出〈祢愛永不變〉這首詩歌。

即使從學生時代到教會牧會,葛兆昕仍然持續創作,每首詩歌都有對應的文詩,這是他回應上帝愛的方式。

年輕人是未來 贏得校園就贏得下世代

「我只是做神要我做的工作,若我走神的道路,上帝會給我特別的恩典,除非神呼召我當宣教士,否則屏東會是我最後一站牧會的城市。」-葛兆昕

葛兆昕懂年輕人語言,常常鼓勵學生不小看自己年輕。

葛兆昕懂年輕人語言,常常鼓勵學生不小看自己年輕。 (攝影/記者葉毓亭)

懂得年輕人的特質與需求,葛兆昕談夢想、講異象,不輕忽年輕人的可能性,不用傳統基督徒聚會模式的思維,重視音樂燈光、安排舞蹈及才藝比賽,貼近流行文化的表現,引發年輕人的共鳴、拉近距離,最重要是讓年輕人有一個自我實現的機會與平台。

有計畫的年度校園工作,葛兆昕每到暑假就從榜單中掌握來到屏東就讀的學生,主動到各縣市舉辦城市同鄉會、為新生安排屏東一日遊,介紹當地的生活與機能,讓外出求學的學子們備感溫馨;同時與校園合作舉辦「校際新創藝大賽」,結合校園行銷、才藝比賽,多年來成效彰顯,深受師長喜愛。年輕人事工耗時費力,甚至毫無投資報酬率,葛兆昕卻稱年輕人是未來,「如果要極力發展教會事工,我仍要做年輕人的工作」他說。

在屏東長大、就學、牧會,葛兆昕明白以往屏東是個人口輸出的城市,如果可以選擇,一般多會選擇前往資源多、機能強的城市,但他卻選擇留在屏東,因為在這個城市裡有一群年輕人認同相同的信念,願意付上跟隨的代價,因著這樣的美事,讓葛兆昕更堅信,神能勝過一切外在險惡環境的挑戰。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