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有人說,《自由之心》這部探討美國黑奴制度的歷史性電影會得奧斯卡,因為它是一部符合「政治正確」的電影;但是本部電影監製布萊德彼特發表感言時說:「了解我們的歷史很重要,這不是出於內疚,而是這樣才能了解過去,並且知道我們是誰。」

美國第86屆奧斯卡日前才剛落幕,頒獎前呼聲很高的電影《自由之心》(12 years a slave),順利摘下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編劇本等大獎,上映至今已奪下國內外電影大小獎項逾百座。

《自由之心》改編自1853年所羅門․諾爾斯索普(Solomon Northup)同名自傳小說,由鬼才導演史提夫麥昆(Steve McQueen)執導、布萊德彼特監製並演出。

南北戰爭前的蓄奴制度 忠實呈現黑奴慘無人道的生活

《自由之心》順利摘下奧斯卡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改編劇本5項大獎。

《自由之心》順利摘下奧斯卡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改編劇本5項大獎。 (圖片來源/威視電影)

這部充滿爭議性題材的電影,核心就是男主角索羅門(奇維托艾吉佛飾),一位生活在紐約的自由黑人,和妻子與兩個孩子過著甜蜜的生活,他也是一名富有教養的小提琴手,在社區中備受尊敬。然而,他在一次前往首府華盛頓的旅行中,被兩位陌生白人欺騙要去馬戲團表演,結果卻在酒中下了迷藥並將他綁架,隔天醒來的他,已遭人變賣到南方成為黑奴,改名為Platt。

這一賣長達12年,歷經兩位主人。一位是溫柔的Ford(班奈狄克康柏拜區飾),對索羅門十分禮遇,索羅門因此努力報效主人,希望能贏得同情,回復自由之身。但獲得主人激賞的索羅門,卻因此惹惱工頭Tibeats,於是結夥襲擊索羅門,想用私刑吊死他,卻無人敢出手相救,直到天快黑,主人Ford才趕到現場放他下來。

為了不讓索羅門繼續受到欺負,Ford只好將他變賣給第二任主人Epps(麥可法斯賓達飾),沒有想到卻是另外一個苦難的開始…

《自由之心》改編自1853年所羅門․諾爾斯索普(Solomon Northup)同名自傳小說。

《自由之心》改編自1853年所羅門․諾爾斯索普(Solomon Northup)同名自傳小說。 (照片來源/威視電影)

Epps是典型野蠻殘暴的白人莊主,當黑奴採收完棉花秤重後,未達規定重量者將以鞭刑伺候;農莊裡最賣力的女黑奴則成為莊主的禁臠,從家奴變性奴,惹得莊主的元配經常找機會處罰這名女黑奴,女黑奴就這樣過著生不如死的日子,時時懷抱輕生的念頭。

男主角索羅門只能在這樣慘無人道的環境下,忍辱負重活下去,只為了等待恢復自由的那天…直到遇見來自加拿大、主張廢奴的善心白人Bass(布萊德彼特飾演),才露出一絲希望的曙光…

充滿諷刺的視覺語言 見證「心」的力量

“I don't want to survive. I want to live.”(我不只是想活著,我想要自由的人生。)─索羅門。

不管是從歷史、種族平權或人性的角度來看,電影所要傳遞的,不只是黑人的血淚史,更讓觀眾看見人性的醜惡與光明,以及永不放棄的一面。

不管是從歷史、種族平權或人性的角度來看,電影所要傳遞的,不只是黑人的血淚史,更讓觀眾看見人性的醜惡與光明,以及永不放棄的一面。 (照片來源/威視電影)

《自由之心》不管在美國或台灣,都被列為限制級電影,因為內容包含了各式各樣的殘暴元素,如綁架、處私刑、謀殺、拷打、強姦等,同時還有裸體和性愛的描述與鏡頭。不管從歷史、種族平權或人性的角度來看,電影所要傳遞的,不只是黑奴的血淚史,更讓觀眾看見人性的醜惡、光明,以及永不放棄的一面。

導演善用極端對比手法,帶出現實充滿諷刺的視覺語言。如有一幕,索羅門被綁架後,當他在地下室醒來時,鏡頭緩慢往上移動至首府華盛頓的天際線,總統辦公廳白宮近在咫尺,但白人販子依舊恣意妄為、踐踏人權,象徵自由民主的白宮圖像與被囚禁壓迫者的痛苦形象對照,成了強而有力的視覺語言。

當索羅門小心翼翼又費力的踮著腳尖以免被勒死,在生死一線間掙扎時,背後其他奴隸若無其事工作的景象,在柔美靜謐的南方莊園裡,這一幕顯得格外刺眼。導演運用大自然的美與平靜,對照出主人的兇殘、黑奴的悲慘,加害者的優越感,以及被害者的絕望…

索羅門在遭逢劇變的12年裡,看盡人性中最惡劣不堪的一面,也感受過高貴無私的人品節操,而一路支持著他的,除了對家人的愛,還有對重回自由的信念與嚮往。然而,希望就如同一把雙面刃,殘酷現實一次次打擊著他,使他無法再信人性的美好,但若放棄希望,自由將更加無望,所以他不只要和外在環境戰鬥,更要與自己的心持續奮戰。

導演史提夫麥昆本身就是非裔黑人,一直想拍一部從另類角度構思情節的黑奴議題電影,如從自由人變成奴隸的故事,妻子於是建議他看《12 years a slave》這部小說。史提夫麥昆看完索羅門‧諾薩普的回憶錄後深受感動,認為這本書就和記錄猶太人被屠殺的《安妮日記》一樣重要,當下決定將它改編成電影。

基督徒必看的電影 為受壓迫者禱告外,還能做甚麼?

對於這樣一部充滿粗魯、暴力、噁心和令人作嘔的電影,一般基督徒的反應,自然會想躲開不看。但有影評人強調,這是一部必看的電影,因為這是身為基督徒、美國人和人類都需要正視的題材─在歷史中持續存在的奴隸制度和種族歧視;更重要的是,從中檢視思想基督教會對於除去種族迫害所應肩負的義務與責任,因為身為基督徒,不應該對社會中受壓迫者無動於衷。

(照片來源/威視電影)

在這部電影中,另一個諷刺的事實是,那是一個充滿聖經真理的時代,卻也是存在極端不公義的時代,凸顯出掌權者的白人如何濫用聖經論點,合理化他們的蓄奴交易,成為他們壓迫、奴役其他種族的工具。然而,遺憾的是,電影中卻沒有「英雄」敢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公開表示推動廢除奴隸制度是基督徒的義務,而是把這項責任變成一個倫理道德問題,留給所有的觀眾去思考。

就像導演在奧斯卡謝詞中提醒大家,世界上仍有2千多萬的奴隸,本片的核心是討論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關係,以及人性尊嚴與對自由的渴望,這是至今仍存在世界上的「普世價值」。奴隸制度是一個國家的悲劇,人們必須了解它的醜陋,才能進行持續的醫治。

當我們在觀看這部電影,除了以「主啊,請憐憫我們!」做為開頭或結尾,或啟示基督徒要多為受壓迫者禱告外,真正需要的是更多採取實際行動,如同片中主張廢奴的善心人貝斯Bass所說:「奴隸制度是邪惡的,根本不該降臨在任何人身上。」

為什麼基督徒要看《耶穌受難記》,因為它是一部重要的電影;因此,不論《自由之心》所要呈現的內容有多醜惡,都是部值得基督徒觀看與深思的電影。

歷史不該被遺忘 要有正視的勇氣

片中主張廢奴的善心人貝斯Bass說:「奴隸制度是邪惡的,根本不該降臨在任何人身上。」

片中主張廢奴的善心人貝斯Bass說:「奴隸制度是邪惡的,根本不該降臨在任何人身上。」 (照片來源/威視電影)

也有影評認為,美國黑奴制度要比納粹集中營裡的猶太人還慘,集中營是以種族滅絕為首要目的,多數人活不了太久,但黑奴卻是白人的資產,在無盡的痛苦下;所有人們不願意過的生活,都在黑奴的身上發生過。

另一方面,美國主流電影界也值得佩服,因為他們願意正視這百多年前的傷口,一次次挑戰拍攝類似題材的電影。畢竟,在人類歷史中,類似的種族歧視、壓迫或屠殺事件層出不窮,如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又或是為台灣人所熟悉的228事件等,歷史本就不該被遺忘、隱瞞或掩蓋;《自由之心》電影就是典範之一,讓人們學習正視不堪的過往、還原真相,並在過程中經歷醫治與饒恕。

《自由之心》不迷思巨星光環,導演大膽啟用素人演員,結果佳評如潮,3月14日將在台灣正式上映。當你走進戲院時,這部電影或許無法娛樂你,卻會讓你在坐上觀眾席時,再次深刻思考人之所以生而為人的真正價值與意義!

《自由之心》電影預告。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