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有自我期許成為『文字傳道人』,一個牧者每次頂多講道給幾千人聽,文字卻能影響成千上萬的人。」
海外校園機構董事會主席蘇文峰牧師堅守文字事工崗位50年,從「一人雜誌」起埋頭苦幹,經歷邀稿挫折、被與資深前輩比較,曾買回創啟地區所有書報雜誌回家苦讀研究,這一切都是為了神的呼召:去做文字事工。一眨眼已流逝半百光陰,他年過古稀只盼恩典得以傳承,「這是一段小我、大我和真我的故事。」
年紀輕輕蒙召順服-不走牧會、不進教職,做文字事工的「初熟果子」
蘇文峰是第三代基督徒,家族有1/3的人成為傳道人為主服事,對他而言,熟悉的信息和聚會模式早已令人提不起勁。直到國一時參與校園團契舉辦的夏令營,聽著台上講員分享:「你們自以為是基督徒,其實並沒有重生得救,只是掛名的!你們要真心悔改!」這一席話猶如當頭棒喝,思想起過去曾犯下的種種過犯,他在神面前痛哭禱告,如同再次經歷聖靈的洗,將生命獻上當作活祭。
大學時期,蘇文峰與妻子鄭期英在台大歷史系、校園團契裡相遇,進而相識、相戀。在當時基督信仰不算普及的年代,他憑著人的邀約和神所賜的感動,選擇了較少人從事的文字事工。他自謙是「初熟的果子」,不是最好、最成熟,相反地只是最青澀、最早落地,有幸成為早期全職的文字事奉工作者。
1970年代,一個剛退伍的年輕小夥子,勇敢接下了《校園雜誌》著名主編蘇恩佩的事工,蘇文峰一個人肩負校園書房、出版社和雜誌的工作,整間雜誌社只有兩個人—他與行政同工,需要負責每兩個月出版一次的福音刊物。憑著對文字的熱忱和呼召,他一做就是10年。
1980年,蘇文峰舉家搬遷美國,接下了《使者雜誌》,一樣深耕10年,為來自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華人留學生服事。事奉期間,他又花了2年進入神學院裝備,10年時間除了在美國「基督使者協會」服事,並兼任蘭城教會牧會工作4年。1992年起在洛杉磯開創海外校園機構的事工,經手的服事都和文字事奉有關,晃眼過去,早已獻身50個年頭。
1970年代蘇文峰牧師主編校園雜誌。(圖/蘇文峰牧師提供)
蘇文峰牧師將自身經歷分為三個階段-小我、大我和真我
在「小我階段」,他分享早期接任校園雜誌事工時,年紀輕輕、文筆青澀,常被人與資深前輩作比較,也還沒有正統神學經驗,時常感到自卑。
直到邵遵瀾牧師給予安慰:「勤能補拙,不要太在意表現如何,只要殷勤忠心地去作,上帝會彌補我們的不足。」這句話給了蘇文峰牧師很深的啟發,「我期許自己成為『文字傳道人』,一個牧者每次頂多講道給幾千人聽,文字卻能影響成千上萬的人。」如何用豐沛情感、精煉文字下筆,唯有靠日積月累鍛鍊,方能成事。
另一方面,文字傳道人主要牧養的對象是「作者」,換句話說,主編同時也是牧養者,必須在作者人生各樣境遇上提供協助。雖不像實際牧會可以立即看見果效,但是文字事工無遠弗屆,透過各樣管道得以深植人心,「最大的喜樂是能和作者成為知己。」
「別把信仰一口氣塞給讀者,要下功夫了解!」蘇文峰牧師強調,為了趕上當代趨勢,曾一口氣跑到創啟地區買齊當時所有書報雜誌回家研讀,從白紙黑字間窺探時代脈絡,努力追求理性與感性文筆的最佳平衡。
經過一番歷練後,來到「大我階段」。隨著編輯技巧純熟、社會經歷增長,驕傲的心很容易浮上檯面,蘇文峰牧師分享,上帝曾因此出手管教。他曾向一位老前輩邀稿,沒想到稿件到齊後,才發現內容不盡理想而無法刊登,又不敢得罪老前輩,最後在未告知對方的情況下選用其他作者的文章,讓老前輩十分難堪、氣憤,這次的經歷讓他永生難忘,也提醒他需要再三確認文章內容、年代和事件背景,不要單憑己見服事。
當他順服神的管教,最後是「真我階段」。在多年文字薰陶下,蘇文峰牧師發現做起主編的工作得心應手,很容易與作者溝通且邀稿成功,相反地,創意性的寫作則有些吃力,深知自己的能力在於開創性事工,而非深化培育工作。現階段希望能將畢生所學作傳承交接工作,培育鼓勵下一代文字領袖和傳道人。
1992年蘇文峰牧師夫婦在洛杉磯家中創辦海外校園雜誌。(圖/蘇文峰牧師提供)
無所求讀經,無所求禱告
最後,蘇文峰牧師鼓勵讀者,不要總是帶有目的性去讀經或禱告,也要學習無所求地讀經、無所求地禱告,「當然人不可能永遠無所求,只是不要每次都帶太大的目的性,認為『我一定要有所得,可以自我提升』。」當我們單單享受與神交通的時間,自然會更明白神的心意。
「若我們常『無所求』的讀經禱告,等到『有所求』時,養分就出來了,如同葡萄樹的枝子一般。」—蘇文峰牧師
面對大環境的挑戰,您的行動可以支援今日報堅定走下去!點我奉獻
精選要聞》
「祂大過環境,我的好處不在祂以外!」 這些餐飲業靠神站立在疫情風暴中
面對新冠疫情擴散》 顧其芸牧師:加強新媒體經營、教會全面化整為零!誠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