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中原大學與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合辦「上帝說華語──聖經中譯與華人文化歷史」百年圖片巡迴展,首場展覽於今(18)日在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二樓展開,並舉辦開幕典禮。(攝影/記者都希基路)

今(2019)年是和合本聖經發行一百周年,同時也是五四白話文運動百周年,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董事長林治平表示,翻譯和合本聖經時,宣教士針對文體進行了激烈的辯論,辯論之激烈,後來還影響到了五四白話文運動,顯示出聖經翻譯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神話語的奧意要透過在地化的語言傳達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李宜涯老師代表中原大學校長張光正致詞時表示,從唐代景教開始,就已有部分聖經中譯。從晚清到民國,經過29年之後,終於有一本官話(白話文)和合本聖經問世。李宜涯教授指出,神的心意與奧意,一定要透過本地的語言、現代的表達方式,才能讓當代的人感受,並進而受到感動。

 

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董事長林治平以「上帝說華語」為題發表演講,他表示,今天基督徒傳福音,很重要的就是「文化」,上帝的話語安定在天、沒有轉動的影兒,上帝的話語充滿能力、恩典、慈愛,這是沒有錯的,但是撒的地方不對、土壤不對、文化不對,撒了再多的福音種子都是枉然。而所有的宣教工作最重要的基本就是聖經,因為聖經就是上帝的話。

 

上帝非常看重他自己的話語,最明顯的例子是出埃及記的十誡,上帝不是講完就算了,上帝還給摩西兩塊石板,上頭有神親自用指頭寫的字,寫在石板上。摩西摔碎了之後,上帝要他再去準備兩塊一樣的石板,再次上山,上帝又把所有的事情重新寫在石板上,讓摩西帶下山。十誡到目前為止,在全世界仍然是重要的生命、道德價值觀念。

 

上帝堅持祂的話必須準確地刻在石板上,不能改動,不管你再聰明、再有管理能力,還是需要有上帝的話語做最後的標準。

參觀民眾在留言本上寫下心中的感動。(攝影/記者都希基路)

開幕典禮大合照。(攝影/記者都希基路)

 

聖經最早於唐朝進入華人世界

最早的「聖經」這個概念進入華人世界是從唐朝景教開始,當時唐太宗派大臣房玄齡引進來的。宋朝、元朝在中原可見外來的教士,他們持續進行聖經的翻譯工作。耶穌會成立之後,展開對中國的宣教活動,包括利瑪竇等教士,對華人文化影響很大。這些宣教士認為來到中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聖經翻譯成中文,讓華人認識神的話。

 

林治平教授表示,翻譯聖經是很浩大的工程,在人看來是不可能的事,但非常神奇,這些外國宣教士真的完成了。

 

1807年馬禮遜來到中國宣教,6、7年沒有帶領任何人信主,他致力於蒐集大量中文資料,編撰成一本大字典,同時用文言文翻譯聖經,並於1819年翻譯完畢,對後來的白話文和合本聖經有很大的影響。

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館長李正文(左上)、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董事長林治平(右上)、人文與教育學院院長楊坤原(左下)、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總幹事葉貞屏(右下)。(攝影/記者都希基路)

中原大學通識中心音樂藝術專任副教授陳文婉老師(左上)、中原大學教職員詩班獻詩(右上)、中原大學校牧室李信毅校牧(左下)、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李宜涯老師(右下)。(攝影/記者都希基路)

 

聖經翻譯影響華人文化

1890年,傳教士大會在上海召開,各地來的400多位傳教士針對聖經翻譯展開激烈的辯論,最後決定出三個翻譯版本:官話(白話文)、淺文理(淺文言)、深文理(文言文)。林治平教授指出,和合本聖經對於文言文、淺白話文、白話文的辯論,影響到當時的思想家、史學家,如胡適等人,因而也影響了五四白話文運動。這個是個很明顯的例子,體現出聖經翻譯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2019「上帝說華語──聖經中譯與華人文化歷史」百年圖片巡迴展】

4/18-24 台灣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二樓大廳

8/13-16 台灣金門大學

8/29-31 澳洲墨爾本神學院

10/29-11/3 北美舊金山基督工人神學院

活動海報。(攝影/記者都希基路)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