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系教授勞倫斯.梅耶(Lawrence Mayer)從生物學、心理學及社會科學的研究歷史文獻中發現,性傾向沒有任何科學根據。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系教授勞倫斯.梅耶(Lawrence Mayer)從生物學、心理學及社會科學的研究歷史文獻中發現,性傾向沒有任何科學根據。 (照片來源/影片截圖)

「性傾向是與生俱來的」到底有無科學根據?你了解多元性別人士(LGBT)的心理素質嗎?而「被困在女人身體的男人」或「被困在男人身體的女人」說法,有無證據?或許可參考今秋發行的社會科學研究期刊《亞特蘭提斯》中,一篇《性傾向及性別-從生物學、心理學及社會科學中的研究發現》論述。

該研究報告的作者勞倫斯.梅耶(Lawrence Mayer),不僅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系的教授,更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物統計學的教授。他更偕同行為科學教授保羅.麥休(Paul McHugh),從生物學、心理學及社會科學的研究歷史中考察,提出了一個嚴謹並有關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的結論,希望能幫助醫生、科學家和社會大眾解決多元性別人士(LGBT)面對的健康問題。

他在結論中表示,儘管在基因、荷爾蒙、性行為和性吸引上,有與性傾向的關聯性,但在生物學上仍沒有非異性戀性傾向的因果解釋,因此儘管許多研究者發現,同性戀者的大腦結構活動與異性戀者有細微差異,但此神經生物學發現仍無法說明「差異來自天生」,或證實是由環境與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結果。

「性傾向在生命過程中具有高度的流動性。」勞倫斯發現,大約80%以上的男性同性戀傾向的青少年,多半到了成年就不再有具有同性性吸引力,且非異性戀者在童年受性侵害的比例,更高出異性戀者的2到3倍。雖然這些數字所反映的性傾向變化,其調查過程仍受質疑,但截至目前為止,仍沒有一項科學證據支持非異性戀的性傾向是天生及固定的生理特徵。

「儘管有限證據顯示,社會壓力(如歧視和污名)會提高非異性戀者和跨性別社群出現精神問題的風險,但研究多半沒有高品質的追蹤研究。」

勞倫斯發現,非異性戀群體罹患焦慮症、抑鬱症、濫用藥物及酒精,甚至自殺等風險,比異性戀者高出約1到2.5倍,甚至不同年齡層的跨性別人士自殺率高達41%,這些研究都表現出LGB人士大多有身心靈的健康問題,但如果沒有長期性的追蹤研究,很難發現其精神問題的來源。

「『被困在女人身體的男人』或『被困在男人身體的女人』的說法,未有科學證據支持。」勞倫斯指出,跨性別人士的大腦結構差異與身分認同的關連微弱,根本無法提供神經生物學上的證實。

參考資料

點我立即奉獻

點我立即奉獻

▌HOT!!! 本周超熱門 ▌

「同性婚姻修法」將破壞「台灣主人」原住民的「傳統文化」,使他們成為最大受害者!

「越感恩,恩典越多!」 12項基督徒在感恩節應有的禱告

針對同權會指控 台北真理堂聲明全文

公聽會登場》牧師蔡維恩先發言:同婚修法,應在不破壞家庭架構的前提下

民法972修法擇期審查 台北1130連兩天圍院行動取消、1203凱道聚集如期舉行

【為今日報臉書按讚 成為轉化社群媒體勇士】

逾百萬讀者都喜歡看,24小時陪你用「新聞」看見「基督視野」

● 手機立即加入:(點我)

● 掃行動條碼: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