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橄欖華宣出版社2019年親子講座列車邀請王榮義牧師分享如何與孩子進行靈性對話。(照片/橄欖華宣出版社提供)

面對這世代教養難題,父母說太多,孩子充耳不聞;孩子據理力爭,父母無法同理聆聽。橄欖華宣出版社2019年親子講座列車於8月17日在衛理公會恩友堂舉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育中心主任王榮義牧師受邀分享如何與孩子進行靈性對話。

聆聽彼此的聲音不是件容易的事

王榮義牧師在講座的開始以家庭為單位,以「我的家」為題在白紙上作畫,彼此都不可以說話,畫完一筆就傳給下個人畫。接著,他引導大家觀看畫作。王牧師說,從畫中可以看出每個人對家的期許。有一張圖孩子畫屋頂,媽媽則畫一本書,對這孩子而言家是遮風避雨的地方,對媽媽來說知識最重要;另外一張圖孩子心中已有自己的圖像,傳到爸媽手中就被畫得不一樣。

 

王牧師表示,藉此大家可以思想孩子看重的和大人想的不一樣。建造一個家不容易的,說出口的話,每個人解讀不一樣,如果我們都不懂對方,也不懂自己,如何能好好相愛呢?

 

每個家都有自己的故事,有開心的地方,也有擔心之處。表達自己的感受很重要,如果話到嘴邊只能止住,那沒有溝通的可能,也不會聆聽到彼此的心聲。很多父母是在沒有被聆聽、被聽懂和好的靈性對話中長大,成長過程被教訓的比被聽懂的多,父母甚至連忙到跟孩子對話的時間都沒有。如果自己從來沒被善待和被聽懂過,是不容易好好陪伴孩子,所以我們都需要重新學習。

 

父母需要跟自己有靈性對話,才能跟孩子靈性對話。靈性的對話不只是跟孩子說耶穌愛你,王榮義牧師說,靈性對話是讓孩子知道,「在他深層經驗裡面,有人懂他也願意跟他對話」。上帝是靈,敬拜神是用心靈和誠實,每個孩子需要的東西其實很簡單,吃飽睡好、親密感、安全感、有人傾聽和有人在乎,跟孩子用心靈對話,其實是在跟上帝對話。

親子關係是最深刻的靈修場域。親子教養的過程常常可以碰撞出父母內在的小孩。(照片/橄欖華宣出版社提供)

讓孩子有個安全的環境可以把心裡面想的都說得出口

當一個孩子可以誠實表達內心的想法,這是他最深的需要和感受,這就是靈性。親子之間靈性對話不只是翻聖經談真理,靈性對話不是要孩子美化他的想法來取悅大人,是讓孩子可以誠實表達內心的想法。靈性對話不是要孩子端出大人想聽的,讓大人覺得他好棒棒。當孩子講不出害怕、擔心、難過,講不出想要什麼這才可怕。

 

王榮義牧師說,要讓孩子有個安全的環境。當孩子話一說出口,父母親就開始擔心和生氣,孩子就不再說了。當孩子跟媽媽說:「爸爸不在我身邊,我很害怕」,聽到的回應是:「你怕什麼,真是沒用,堅強一點,你是男生耶!」這孩子以後再有害怕也不說了。多少孩子在某個年紀之後就不再跟爸媽講他的難過、擔心、害怕,不是因為孩子不愛你,是因為孩子無法信任父母真的懂他。

 

王榮義牧師問在場的父母,教養孩子最終的目的為何?參與者都說出標準答案,如:認識神,教導孩童走耶和華的道路。王榮義牧師開玩笑說,這可能都是騙人的。很多大人會說孩子快樂成長就好,背後但書很多,但是成績要好,不比別人差,乖巧懂事聽話,符合大人和社會期待,潛能不斷開發 乖巧聽話的另一面可能是他失去思考的能力;貼心懂事的孩子有沒有可能是他壓抑自己的感覺;從不讓大人操心的孩子,是不是也表示他操心的事情都不會讓你知道。我們都要思忖,父母給孩子的期許會不會讓孩子離自己和上帝更遠一些。

 

很多孩子開心或焦慮都根據權威者,孩子的肯定和失望來自大人的稱讚和責備。孩子活在讚美時的自滿和在做錯事情的自責裡面,這樣的拉扯無益於靈性發展。社會再再傳遞優秀才值得被愛,大人也在不自覺中也陷於這氛圍,逼著孩子不合神心意,逼著他要競爭,比別人強,都是有條件的愛。很多時候對孩子來說「我是誰並不重要,大人滿意就好。我的需求不重要,我的感覺不重要您高興就好,我的興趣不重要,因為興趣不能當飯吃,讀書才是正道。」

 

我們讓自己和孩子成為沒有自己的人。沒有自己的人卻說自己很屬靈?王榮義牧師這太奇怪,因為法利賽人做了很多人喜歡的事,他懂很多卻沒有自己,然後說自己很屬靈,是讚美的聲音很多但不代表被上帝的愛觸摸很多,活在虛假層裡面。

 

教養是培育孩子整全生命的形塑過程

父母要去思考教養孩子最終目的是什麼?教養是培育孩子整全生命的形塑過程,「過程」的意思是表示永遠都在進行中。

 

在形塑的過程中讓孩子喜歡自己真實的樣貌,了解並接納自己的感受,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勇於冒險,會承擔責任,能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獨特性。

 

看重孩子並花時間陪伴陪伴,不是剩下的時間才給他們。在遇到新事物的時候讓他放心地去冒險和嘗試。不拿孩子跟別人比較。在孩子成功或失敗時都平穩地接納他。孩子可以放心說出自己的需要,因為可以討論的。情緒對孩子來說不可怕,因為有大人幫助可以搞清楚情緒為何並接納情緒。教養是全人的健康觀,大人接納孩子的全部,孩子就可以放心展現他自己。 

當一個孩子可以誠實表達內心的想法,這是他最深的需要和感受,這就是靈性。(照片/橄欖華宣出版社提供)

用親職這身分與自己和解、與父母和好、跟神建立親密的關係

王榮義牧師提到,很多人上完親子課程之後,懊悔和自責會不斷冒出來,因為發現自己很多都做不到。很多父母為孩子禱告,卻很少為自己禱告。

 

親子關係是最深刻的靈修場域。親子教養的過程常常可以碰撞出父母內在的小孩。當父母跟孩子說:「我要你比我更好」。這句話背後的重點是我過去過得不好,自己內在住一個從小不被善待、被拋棄和被忽略的小孩,父母不去善待自己內在小孩,卻期待自己的孩子更好,這會不會不太健康。大人沒有餘力可以接住孩子的情緒,因為連自己的情緒都沒有人接住。唯有父母自己不斷經驗愛與被愛,才能真正愛自己的小孩。

 

看到孩子,要想到自己,就馬上禱告。看到孩子自由奔跑覺得好羨慕時,請為自己禱告,看到孩子在做一件事情覺得自己很焦慮時,就為自己焦慮禱告。上帝賜給我們寶貝的孩子,好讓父母有機會跟自己內在小孩對話,當我們回轉像小孩就可以有機會得醫治。天父我們都需要祢的愛。

 

王榮義牧師鼓勵父母要靈修,靈修可以讓受傷的靈可以被修復。我們不會因為讀聖經靈就被修復,但會因為讀懂聖經,透過聖經跟神對話,靈就可以被修復。教養過程中,覺察自己怎麼說、怎麼教、這樣罵,原生家庭的養育歷程會重現,這給大人有很好的機會透過靈性對話與自己和解、與父母和好,跟神建立親密的關係。

 

跟孩子一同在愛中成長

我們都可承認自己軟弱的,世上很多事情是做不到的,我們不會是超人,也不用當完美的父母,但可以成為更健康的父母。從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去了解自己。從對孩子的期待中看見自己擁有什麼缺少了什麼,才會跟神求。誠實的人才會跟上帝求對的事情,瞎眼的人會跟神求看得見,這是法利賽人不會做的,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眼睛明亮。

 

透過自己的理想與標準了解自己在成長經驗中對愛的缺乏和渴望,如此才能真實心疼自己,愛的內涵當中了解和心疼自己是最重要的根基。在教養孩子的過程當中,同時也觀照自己內在的小孩,問問自己內在小孩渴望什麼,失落什麼,焦慮和恐懼什麼,將這些都帶到上帝面前傾心吐意。

 

跟孩子一同在愛中成長。誠實面對自己,也就可以誠實面對孩子。活在愛中就可以給出愛,懂得照顧自己,就可以照顧孩子。在內心誠實之處與愛的源頭上帝相遇,愛會帶來醫治釋放和拯救。教養的目的應該是不斷讓自己和孩子活在愛裡面,體會更多神的愛,就行出神所喜悅的。

 

當父母的過程,讓靈性可以被不斷醫治和修復。自己愈來愈健康。孩子就愈健康,家庭就愈健康。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