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郭志彬分享自己從帶領團隊騎單車的過程中,領悟的「陪伴」精髓。

郭志彬分享自己從帶領團隊騎單車的過程中,領悟的「陪伴」精髓。 (照片來源/烈火特會)

如果要找5星級的飯店,台灣可以找得到;而6星級要到上海;7星級要到杜拜;8星級的話,也許要到阿布達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都);若要找全世界最大的遊樂園,也可能會在阿布達比。

烈火特會「屬靈TED」課程中,九曲堂循理會主任牧師郭志彬以世界級的城市阿杜達比為例,帶出「陪伴的力量」信息。

阿布達比在起初設計時,僅規劃10至20萬人居住,因此污水處理廠僅能處理10多萬人的污水。當上百萬人湧進該城,即面臨一大難題:污水擠爆管路、不時從孔蓋冒出,造成相當嚴重的髒亂。「一個世界級城市,就這樣浸泡在污水當中…」後來,政府花大錢建造「世界級的管路和汙水處理廠」,解決百萬人的需求。

「沒有世界級的基礎建設,就不可能有世界級的城市。」看了此篇報導後,郭志彬問自己:「那對我的教會而言,什麼叫作『基礎建設』?」絞盡腦汁後,這是他的唯一答案──「陪伴」。

陪伴不只是「花時間」,更要「用心」

「教會需要陪伴、婚姻需要陪伴、親子關係需要陪伴;而現在的人最不能給的就是『時間』。」郭志彬發現弟兄姐妹常匆匆來教會,又匆匆離開;同工即使努力做些事情,在「陪伴」上仍相對較弱。近兩年,他於教會中推動相關事工,如:晚餐共食,邀請同工、孩童到他家吃晚餐,使教會「第一代至第四代」串連在一起。

《創世記》2章18節:耶和華神說:「那人獨居不好…」當基督徒在教會沒有與弟兄姐妹連結在一起,是「不好」的;婚姻、家庭也是如此。他進一步思考:「應如何陪伴,才能帶來教會的改變?」

一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3至11歲的孩子,家長不管花多少時間陪伴,都不會影響到他們的發展…郭志彬對此感到震驚:「那陪伴到底有沒有用?」但他後來發現:「陪伴,只有用『時間』是不夠的,還要用『心』去陪伴。」一個「有品質」的陪伴,方能改變對方。

那麼,教會應如何陪伴才是「好的陪伴」?

有次,他帶領同工及孩子們單車環半島時,在屏東四重溪遇見一家人──爸爸帶著約國小1、2年級的孩子,媽媽胸前綁著一個小Baby,全家一起環島。後來,郭志彬又在海拔較高的壽卡遇到他們,心想:「這麼不容易騎到的地方,他們也騎到了!」

此時,他突然領悟何謂「強而有力、有深度」的陪伴。

當這孩子30歲、有自己的孩子時,一定會對他們說:「孩子,爸爸在你這種年紀時,就跟你爺爺去環島。」當他5、60歲、當上爺爺時,可能會對孫子說:「爺爺在你這種年紀時,就跟你阿祖(台語)去環島。」

也許「環島」看來沒有什麼,但若願意用10多天的時間「陪伴」,會讓孩子「永生難忘」。「陪伴不只是『有時間』,更要『付代價』,讓對方『有感受』。」

在教會還未建立陪伴文化時,也常看到弟兄姊妹來,又匆匆離去。雖常一起服事、禱告,他仍感到會友離教會「總有段距離」。他雖帶領第一、第二代信徒及門徒,但到了第三、第四代,與他們距離便有些遙遠…郭志彬向神禱告:「主啊!幫助我們!讓我們推動的陪伴是一個『有感』的陪伴。甚至讓第三、四代與教會的關係能夠緊密連結。」

他也提出3種有強度、有深度的陪伴方式:

1.陪伴他人走出苦難

「強而有能力的陪伴」通常與他人的「處境」有關。

當他人處在困苦中,基督徒的介入與陪伴易使人心中「有感」。反觀平時的家庭探訪,也可能不見得有感,可能還會有「他們怎麼又來了…」的感覺。

然而,當人在醫院中,有人前來探望、禱告時,會特別感覺「人家關心我」、「我要珍惜這種友誼」、「這些有來的人,都是我的朋友」,還可能開始算「誰有來、誰沒有來…」郭志彬勉勵我們要在他人受苦時,如失戀、失業、車禍…等,能在第一時間前往陪伴。

2.帶領團隊一起受苦

我發現我跟一、二代的門徒較好,因為我們一起開始了青年牧區、開始了開拓教會的計劃,這些人我們常常彼此陪伴,而且,我們彼此付上代價、受了很多的苦、經常一同服事,所以大家都懂對方。

到三代、四代門徒起來時,他們不懂的。所以你問牧師,該怎麼辦?很簡單,就帶他們去「開拓教會」、帶他們去參加「短宣隊」!不要太短,也不要只有3天,最好要去1個月。而且一去,就要一起受苦,千萬別到太好的地方,一定要到「偏鄉」的地方。

因為一起受苦,感情才會連結在一起,這種陪伴是有強度、有深度的陪伴!

此類機會相對較少,如:開拓教會需大量經費、短宣隊需等寒暑假才能進行,因此,郭志彬介紹第3種陪伴方式。

3.騎單車

不少人看到郭志彬會說:「那個騎單車的牧師來了!」

騎單車,正是郭志彬近年在做的事,因暑假時間長,他們會利用10天去環島,過程中可能遇到各樣挑戰:太陽很大、颱風等,彷彿上帝興起許多環境,使團隊連結在一起。

有些人遇到上坡爬不上去,隊友在身旁鼓勵:「你可以的!你一定可以騎到終點的!」也有調皮的孩子說:「你現在腿很痠對不對?那一切都是幻覺…」有次,他們騎到50公里休息點時,一位弟兄下車後腿軟,團隊趕緊上前將他攙起;另一位女生遠遠哭著騎過來,郭志彬問:「要不要上車(保母車)?」她仍不服輸,堅持騎完。

他們通常都以100公里為目標,但因過程相當辛苦,容易使人萌生放棄念頭,這時總有人一再鼓勵他們:「你可以的!因為已經快到了!剩下幾公里就快到了!」郭志彬認為,這是最棒、最有力的陪伴!

他舉例,有位小組成員不到10人的小組長,牧養一段時間仍無法突破,當郭志彬與他談及「陪伴」一事後,對方就開始身體力行,奇妙的事情發生了,20個、30個…小組人數慢慢成長,他還帶領全組騎單車來回墾丁(200公里)。

有些孩子曾經是「不和父親講話的」,單車環島後,當晚和爸爸聊天到半夜。他們聊什麼?「當然是『吹牛』囉!」團隊的「自信心」都來了。

郭志彬形容,每年環島後許多青少年彷彿「脫胎換骨」,也更積極參與教會,也常看見第三、四代門徒於臉書上po文:「我們好感動!因為牧師陪我們騎!」他建議牧者傳道:「自己要下去騎!傳道人一定要去,主任牧師的話更好!」

我給自己的目標是這樣:10年內,能夠陪1千個青少年騎單車。

有些是環島,有些半島,或者是墾丁200公里;但是你看,我腳踏實地跟他們接觸,雖然我可以做很多的活動,但是腳踏實地,用時間陪伴他們,然後,聽聽他們講什麼,他也可以聽我心裡面在想什麼。我覺得這種關係是沒辦法用其他活動取代的。

我們能辦好多好多的活動,包含夏令營,花了很多的錢,不如一次震撼性的,有強度、有深度的陪伴!

──郭志彬

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我們希望將訊息更快速傳達給您,因此我們的伺服器必須更有效率,懇請您為今日報奉獻一份心力。(點此奉獻)

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我們希望將訊息更快速傳達給您,因此我們的伺服器必須更有效率,懇請您為今日報奉獻一份心力。(點此奉獻)

▌HOT!!! 本周超熱門 ▌

短短一年半,聚會人數從700增長至2700 張蒙恩:你也有上帝寫了名字、要給你的應許之地

從逢廟必拜到交託上帝 廣告教母余湘長達6年的失眠,因一次禱告完全康復

結婚有孩子就無法擁抱夢想? 從以色列巨星蓋兒‧加朵身上 看見不一樣的人生哲學

以色列建第三聖殿與敵基督出現

「拿麼厲害」紅榜爆紅背後的故事 是7位魯凱考生委身祝福台東的心 影響師生、興起下一代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