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挪亞方舟上,乘載了各式各樣動物,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但你是否有想過,到底哪些動物上了船?恐龍有進去嗎?會不會超載?還有大家最關心的「年份」問題,究竟怎麼解釋科學理論與聖經記載的落差呢?
劉志學博士研究許多聖經中的科學證據。(攝影/記者林子騫)
講座下半場先談「挪亞方舟內部的問題」,後談「時間問題」,分為以下三大主題討論:
一、挪亞須帶多少動物上方舟?
創世記6:19-20「凡有血肉的活物,每樣兩個,一公一母,你要帶進方舟,好在你那裡保全生命。飛鳥各從其類、牲畜各從其類、地上的昆蟲各從其類,每樣兩個,要到你那裡,好保全生命。」劉志學博士從這段經文得出,方舟裡沒有海洋生物,也不必帶植物。所以地球上很多海洋生物絕種了,只剩化石。不帶植物則是因為植物的種子有核,可保全生命。
但「昆蟲」這點必須進一步說明,原文是指「爬行的動物」,而不是我們現在認知的昆蟲。對照創世記7:22「凡在旱地上、鼻孔有氣息的生靈都死了。」因為昆蟲沒有鼻孔,且可以附在漂浮的樹木上,或浮在水面上,所以不會滅絕;其他小一點的無脊動物也可以浮著。若方舟上有許多昆蟲飛來飛去,可能也不太好。
再往下看創世記7:2-3「凡潔淨的畜類,你要帶七公七母;不潔淨的畜類,你要帶一公一母;空中的飛鳥,也要帶七公七母,可以留種,活在全地上。」潔淨和不潔淨的動物如何區分?利未記11:3-7和申命記14:4有對此說明,劉志學博士對照後發現「潔淨」的動物並不多,因此大部分動物只帶一對上船。
各從其類:什麼是「類」?
創世記7:14提到三次「各從其類」,劉志學博士深入研究古生物學,解釋「演化論」分為兩大派別,一種是「巨演化」,也就是目前常聽到的演化;另一種是「微演化」,微演化可能是「環境因素」或「物種雜交」所造成。「環境因素」是動物為適應環境所產生的生理變化,例如非洲人、歐洲人和亞洲人長相差異;後者「物種雜交」指動物雖為了適應環境而產生些微改變,但起初物種之間仍能交配、繁衍後代,稱為「類(Baramin)」。
例如:貓、獅子、山貓、獵豹等,均源於貓科動物(Felid);狗、土狼和狼,可追溯同一源頭,即犬類(Canine)。因此,劉志學博士參考John Woodmorappe的書籍Noah's Ark:A Feasibility Study,認為挪亞只須要帶「能夠雜交的物種」上船即可,目前包含已絕種的全世界陸生動物(有鼻孔的)約8000類,也就是上方舟的動物約僅16000隻。目前創世研究所更進一步的研究顯示,只需1398類、6744隻動物進方舟,就足夠繁衍目前地球上所知的陸生動物。
劉志學博士參觀美國肯塔基州的現代挪亞方舟。(攝影/記者林子騫)
二、方舟如何裝進動物?
方舟的體積依據創世記6:15「方舟的造法乃是這樣、要長三百肘、寬五十肘、高三十肘。」一肘大約45公分(應以挪亞的手肘關節到指尖長度為主),換算後方舟的體積約135公尺*22.5公尺*13.5公尺=41,006.25立方公尺,約等於500節標準載貨火車車廂,每節車廂可以載240隻綿羊。
若採用保守數據16000隻動物上船,空間仍算很寬敞。若一隻動物平均1立方公尺,只需要16000立方公尺,且動物是一對一對關在一起,更省空間;一節火車廂約82立方公尺,8000對動物只需97節車廂就足夠裝入。還有超過400節火車廂空間,可以放糧食和作為挪亞一家及動物的活動空間。由於船的體積非常大,劉志學博士認為一定是由一大群人來興建,可以推測挪亞是蓋得起豪宅的大戶人家。
John Woodmorappe估計,食物的存量大約佔方舟的15%,飲用水約佔10%,若挪亞收集雨水就能再減少儲水空間。也許有人質疑動物住的空間太小,生活品質不佳,但劉志學博士提醒,當年是在「逃難中」,所以必須將就點。
現代挪亞方舟仿古動物籠,內有機關處理動物的排泄物。(攝影/記者林子騫)
現代挪亞方舟仿古動物籠,推測當年船上有設置餵食機關。(攝影/記者林子騫)
常見的問題還有「動物太大怎麼裝進方舟?」劉志學博士的答案是:很多動物小時候都是小的,挪亞只需要帶幼年或青春期的動物即可。另外「恐龍有沒有上方舟?」劉志學博士認為有,因為約伯記40:15-24中描寫的「河馬」,並不像是現在認知的河馬,「牠搖動尾巴如香柏樹,牠大腿的筋互相聯絡」是不是更像恐龍?
在美國肯塔基州,有一艘依據聖經打造的「挪亞方舟」, 裡面說明採光照明、餵食、運送食物的方式與機關,以及挪亞一家人如何過日子。也許有人認為,古人怎麼可能懂這麼多技術?但劉志學博士提醒,挪亞可是活到500歲以上才蓋方舟,博士學位都能拿好幾個了。
挪亞一家人的起居空間,生活看起來還不錯!(攝影/記者林子騫)
方舟上的維修工作區。(攝影/記者林子騫)
方舟的自然採光良好,另外也可能放一些油燈。(攝影/記者林子騫)
三、時間問題
(一)地質證據
現代科學一般認為地球年代已經有46億年,沒有發生大洪水。「前寒武紀」與「寒武紀」之間的礫石層,是「冰封地球」和「生物大爆炸」的證據,寒武紀開始的地質年代是5億4千2百萬年前。然而聖經記載挪亞洪水發生在亞當受造後1656年,距今不超過5000年,因此有另一說反對者的論點為:廣泛存在全球的前寒武紀與寒武紀之間的礫石層,是「洪水的痕跡」而非冰封造成。
(二)年代計算方法
1.相對年代:由化石決定
這種地質分層,是依「地質事件」和「生物物種突然距變」而分;不同地層的對比,則依「指準化石(Index fossil)」做對比。劉志學博士舉例,若在甲地層中找到A化石,按照這種方法,乙處若出現A化石,則推測乙處地質年齡與甲地相近。
2.絕對年代:由放射性元素定年決定
元素由質子、中子、電子組成,元素不穩定時,形成的不穩定同位素,將藉著蛻變(Decay)變成較穩定的元素,並在過程中產生新的元素,前者稱為「母元素(Parent)」,新的元素稱為「子元素(Daughter)」。經由計算岩石中的母、子元素含量比例,並知該同位素的半衰期後,即可計算出岩石的年齡。
劉志學博士比喻,就像是口袋裡原本有100元,每天固定花一半,若今天口袋剩25元,就可算出已過了三天。但這個理論的問題是「必須知道最初口袋裡有多少錢」,若高估口袋的錢,後面算出來的結果會差很大;現今「定年法」均假設初始狀態的子元素為零。
此外,定年法假設所有的子元素必須從母元素而來,不能有別的來源,即「封閉系統」。就像上方例子中,若中間有朋友突然還一筆錢,最後計算天數時若不知道這件事,得出的日子也不準。最後,定年法也假設蛻變的速率必須是「定速」,若原本規定每天只能花口袋一半的錢,第一天有1000元,但第二天因為突然遇到多年未見的老師,額外支出一筆錢請老師吃飯,口袋只剩250元,不知道的人便以為已經過了三天。
劉志學博士說明,定年法的以上三大假設,所面臨的挑戰:(1)子元素為穩定元素,母元素為不穩定元素,定年法假設初始狀態沒有相對穩定的子元素,卻只有不穩定的放射性母元素,這種假設並不合理。許多有噴發紀錄的熔岩,幾乎都顯示一開始就有子元素。許多近期火山爆發形成的岩石標本,經過定年法計算後,與實際年齡相差甚遠,例如劉志學博士親赴Sunset Crater火山岩區考察,當地有800-1000年前之間存在的陶瓷掩埋遺跡,該處岩石經定年法計算,竟測出是27萬年前的岩石。
(2)不論是火山作用(火山岩)或變質作用(變質岩)都無法保證,不跟周遭岩盤有「元素互換作用」,尤其地下水或炙熱岩石產生的蒸汽,可有效地轉移同位素。因此,不協調的定年結果很常見,在美國大峽谷的高原玄武岩中,就有同一塊岩石以不同元素方法定年,得出100倍年齡差距的結果問題,很可能是熔岩時受蒸氣影響,元素轉移造成。
(3)科學家已發現至少以下兩方面證據,提示過去曾發生階段性的加速衰變: (a) 年代很老的鋯時(鑑定為15億年)的鈾衰變所產生大量的「氦」,還沒有足夠的時間逃逸 (b) 以「鈾鉛定年法」使用顯微鏡,計算放射性物質留下的痕跡(圓圈數),發現在「古生代至中生代(0.7-4.9億年前間)」的圓圈數量,比其他時間點都多很多,代表這段時間放射性元素加速蛻變,也就是說「半衰期縮短」,所以「半衰期定速」不成立。此外,經對照,這段時間剛好就是洪水的相對時間。
此外,切片中常見只有釙暈(Po)單獨存在,而沒有「鈾暈」,可能是釙元素被熱液帶出,因此否定定年法假設的封閉系統。
關於年代計算還有地質證據,在美國大峽谷的地質沉積與褶皺構造,經劉志學博士實地觀察及分析後,認為隆起發生時,不太可能有4.7億年的時間。
劉志學博士講解各種定年法。(攝影/記者林子騫)
3. 碳14定年可靠嗎?
劉志學博士簡單介紹碳14定年原理:生物活著的時候,因呼吸作用吸入二氧化碳,以及吃入食物,使生物體內的碳14跟自然界交換,達到平衡;當生物死後,不呼吸也不進食,停止了跟大自然碳14的交換,碳14就開始蛻變,因此計算碳14含量與現今大氣中的碳14含量比例,即可依半衰期原理,得出生物死亡距今的時間。
這個理論的問題在於,現今空氣中的碳14還在增加中,因此需經過校正曲線調整,也就是通過樹木的年代(年輪測年法)校正,但現今發現活最久的樹約4500年,再老就無法校正了。另外,在其他定年法計算為3百萬到3億年前的古老煤層中,量測到碳14,以碳14定年法來看,這些地層應不超過5萬年。劉志學博士提醒,當測量儀器越來越精準,就很可能推翻以前的科學理論。
劉志學博士解說碳14定年原理。(攝影/記者林子騫)
4.冰層定年法
這種方法主要以冰柱中的「含塵輪」計算,也就是一亮一暗代表一年,冬天灰塵較多,使冰柱顏色較深。不過一年可能不只一次灰塵多;此外,西元1988年在北極含塵輪超過一百年的冰柱中,找到1942年迫降的飛機殘骸,代表冰層定年法有其問題。
四、洪水前有人類遺跡留下嗎?
劉志學博士思考,若在洪水來之前有人類存在地球,應該能找得到人類遺跡。他發現,有在鑑定為6000萬年前的岩層地區,出現嵌入樹木化石中的金屬片;於鑑定為2.5億年前的奧克拉荷馬煤礦中,取出小鐵鍋;鑑定為1億4千萬年前的岩層中找到鐵鎚,在相同岩層中也發現了白堊紀化石;更有完整的鞋印踩在三葉蟲上的化石等。許多被解釋為「外星人」所為,但他認為是人類老祖中留下的。
劉志學博士認為,尋獲方舟遺址的真實性不低,因為木頭很可能尚未全部腐蝕。(攝影/記者林子騫)
最後,劉志學博士回到聖經,創世記1:1-2「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創世記1:3-5「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劉志學博士認為創世記1:1-2和1:3中間有時間差,有了白晝和黑夜以後,時間才開始。在時間開始之前,沒有時間,叫做永恆。人死後,離開時間,就是進入永恆裡。
有一句話這麼說:「若我可以說服你相信挪亞洪水不是真實的,那我也就可以說服你,天堂和地獄不是真實的。」 約翰福音3:12「我對你們說地上的事, 你們尚且不信, 若說天上的事, 如何能信呢?」劉志學博士認為,聖經經得起科學檢驗;若科學、地理和歷史這些可驗證的部分,我們都不能相信,要如何相信無法驗證的神的屬性(例如公義、慈愛)、死後的生命等問題呢?
「耶和華啊,你的話安定在天,直到永遠,你的信實存到萬代。」-詩篇119:89-90
相關閱讀》
挪亞方舟故事太難置信? 地質學博士以現代科學解密 證明地質、氣候、船體、生物和年代都呼應聖經!(上)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