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服務0~65歲身心障礙者,並全國首創0~3歲的早期療育服務。 (照片來源/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
「服務生命是一件快樂的事。」持守這個簡單的信念,以恆心灌溉,終會看它長成大樹。這就是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過去25年來的最佳寫照,不僅發展出全台首創的「寶寶班」嬰兒早期療育服務,約10年前成立的台中市愛心家園是全台灣最大的身心障礙者服務中心,內部獨有醫療團隊進駐的經營模式,成為地方身心障礙家庭的福音。
很多時候,身心障礙的孩子看似失去希望的種子,緩慢的學習讓教育充滿挫敗感,但這群默默耕耘的生命服務者,不僅從中感受快樂,還不斷「推陳出新」,透過發展創新的社會福利模式,滿足更多被忽視的需要。
拈花惹草創新招 關注最弱、最小、最遠的生命
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結合園藝治療與特殊教育。 (照片來源/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
20多年前,身為虔誠天主教徒、小兒科醫生的莊宏達,卸下大醫院的職位,成立「愛兒復健教室」,成為他投入身心障礙者關懷工作的起頭。
10多年的努力後,他開啟10多項為身心障礙者設立的醫療服務,成為日後台中市授權經營「愛心家園」的基礎。佔地逾5千坪的身心障礙者服務中心,成為身心障礙者福利制度的一大推力,藉由「就醫、就養、就學、就業」四個領域,為身心障礙者提供全方位服務,至今平均每日服務超過2百人。
從0歲到65歲有需要者,都是他們的服務對象,許多幾近被放棄的重度障礙者,是他們致力服務的對象;積極開發台灣早療服務最關鍵、卻少有人觸及的嬰幼兒階段;非主要離島的小金門地區,也挺進設點服務。一路走來,「服務最弱的、最小的、最遠的」始終是他們的堅持。
目前愛心家園提供的服務包括職訓、重度障礙者學習支持系統、常駐醫療團隊、嬰幼兒早療服務,以及提供輔具回收、租借的輔具資源中心。在政府、企業的支持下,創立「香草工廠」、「空中有機花園」等特殊模式,帶領身心障礙者「拈花惹草」,透過學習園藝,達到治療效果,同時創造營收。
家庭照顧模式 生活小技能成為大功課
由政府委託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經營的「愛心家園」是全國最大的身心障礙者服務中心,裡面附設專屬醫療團隊
由於服務規模廣大、年齡層廣泛,使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成為許多國家借鏡學習的對象。包括美國勞工局、大陸、香港、馬來西亞等國家,都曾登門拜訪參觀,邦交國瓜地馬拉除多次參訪,還派駐心理師、社工在基金會中學習。
近幾年,瑪利亞致力發展「家庭照顧模式」,讓接受訓練後發展良好的個案與輔導員同住,學習「生活」。瑪利亞社區服務中心主任鍾秀里表示,身心障礙者多半受到父母的過度保護,失去許多學習的機會,這樣的方式幫助他們像大多數孩子一樣,離開父母後學習真正的獨立。
從逛夜市、買菜做飯、分擔家務到參與社區活動或服務,這類「社區家園」的身心障礙者教育模式是台灣近幾年的趨勢。目前愛心家園即將發展出第四個小家,而且目前每個「家庭」的經營狀況都獲得評鑑第一的殊榮。
鍾秀里表示,幫助身心障礙者對許多人來說,是非常沒有成就感的事,容易失去耐心,因此基金會除了在經費上面對諸多挑戰,人力上也是一大困難。過程常面對龐大需求在即,卻總有契機出現,化解難題。
身心障礙者所展現出許多單純、善良的美好性格,成為服務者要學習最深、最難的功課,雖然走過充滿壓力的道路,鍾秀里卻始終認為「服務生命」是最快樂、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