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余永恆作為基督徒土地關注組(一個關懷土地與生態公義的信仰群體)的成員,也是專研生態詮釋學的崇基學院神學院神道學碩士畢業生,從小喜歡看介紹自然生態的記錄片,及至中學時期多爬山,有更多的機會與大自然接觸,漸漸培養熱愛自然,以及環境保護的意識。 (攝影/記者王志宏)

人是照著神的形像和樣式所造,如何能呈現出當中的好?一個簡單的原則,是透過「愛護環境」。

來自香港的基督徒土地關注組成員、專研「生態詮釋學」(編按:以哲學理論「詮釋學哲學」思考生態問題)的崇基學院神學院神道學碩士畢業生余永恆,一直以保護環境為己任。他不是「教條主義者」,不會強迫別人應該或不應該做什麼,而是鼓勵大家由心出發,根據實際情況判斷你我能如何為維護環境盡上心力。

 

了解自己所需

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 ─創世記 1:28

神創造人,給人「治理這地」的任務。因此人要珍惜神所賜的資源,要用得有其道、將資源當作嗎哪,用多少才取多少,不要浪費。剛開始需要去計算,但習慣後慢慢不用,也能把浪費減到最少。

接著,余永恆分享了「使用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理論。這兩種理論,影響著一般人的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費選擇。他舉出購買手機為例,使用者很可能只會用到手機的通訊和上網功能,因此只要買到一台耐用、有上述兩者功能的手機即可,這樣的消費看重的即是「使用價值」;至於「經濟價值」,指的是使用者在購買時,追求的是名牌或新款,即便因此要付出高昂的費用也沒有關係。這也是一種炫耀性消費。

對余永恆來說,他購買手機的原則,僅尋求簡單、具備基本功能、耐用,所以不需要購買名牌或新款的手機。他不會反對別人的消費模式,只是認為一般人未必會仔細思想,因此建議別人在消費前多思想。

 

避免浪費的思考原則

余永恆繼續分享平常在消費前可以思考的原則,能減少浪費、讓資源被善用。

不因划算而多買:若一款產品同時買兩件,平均每件價格比只買一件便宜。但真正需要確的只有一件,余永恆就會只買一件,不因划算而多買。

重視耐用不介意昂貴:記者原以為環保人士的服裝,會因日子久而有破洞。看來余永恆沒有此問題,他多選擇好的登山品牌衣服,比較耐用,即使較昂貴還是會選購。反而不會選較無法久穿的快速時裝品牌。

放棄贈品:商家其中一種推銷策略,是以贈品作招徠,但這招對余永恆不管用。因為他有需要才購買,贈品是沒有用處的,更明言雖然自己不用額外付出金錢,但──「環境要付出代價」。如果是沒有用的東西不應拿回家,更不會因「以為」用得著而收取。

人們的「以為」,每每製造浪費。

願意維修:由於產能過剩,加上商家割價傾銷,讓消費者不斷購買新產品。但應該站在珍惜資源的立場,能維修再使用的、就不再購買新產品。

對余永恆來說,「實際需要」和「耐用」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他不介意維修,他的家中有一台微波爐,由1998年使用至2017年,最終壞到沒有零件可以更換才「退役」。他再次分享自己使用物品的原則:妥善珍惜使用、思考如何保養更耐用、根據設計而使用、不亂用。

余永恆愛護自然的理念落實在生活中,包括親自下廚煮食,體會到即使是便宜的食材也能展現其美味。

余永恆愛護自然的理念落實在生活中,包括親自下廚煮食,體會到即使是便宜的食材也能展現其美味。 (照片提供/余永恆)

不要當「環境生態法利賽人」

記者還以為余永恆對於愛護環境有如此多的理論和方向,對於別人沒有如此行,會口誅筆伐、矛以讉責,事實上卻是沒有。

他對於環境保護不遺餘力,鼓勵別人同行的同時,也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別人可能有某些難處,如居住的環境或經濟條件等不同的因素影響,某些環保的事情不容易做到。他強調不要當「環境生態法利賽人」,就是不要將自己的意念想法,強迫別人遵行。

余永恆舉出在香港的難民為例,當中政府或社福機構提供的飲食,不少是罐頭或香腸等加工食物,對於愛護環境未必太理想。但他們無法選擇,若要堅持某些原則是不設實際。

他多次強調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很多事情不能一概而論。愛護環境的做法很多,但某些崇高的目標,像是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即使夏天高溫的日子,在家還是不開冷氣,普羅大眾並不一定容易做到。

余永恆以上所分享、愛護環境的幾點做法,就是普羅大眾能做到的。他鼓勵大家由心出發,根據自身的情況而為環境出一分力。最後,雖然看來余永恆在愛護環境上有很多原則,卻不會一成不變,採訪期間更感受到其歡樂,完全不會是苦行僧,可說是愉快的環保人士。

余永恆也有在家製作麵包,優點眾多,既可減少購買麵包成品的運輸碳排放和商品包裝,並且較為健康。

余永恆也有在家製作麵包,優點眾多,既可減少購買麵包成品的運輸碳排放和商品包裝,並且較為健康。 (照片提供/余永恆)

 

 

立刻加入今日報LINE,熱門文章一次看

簡單好用!一鍵閱讀今日報—自己做今日報App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