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當「後現代青少年」遇上「小組查經」,能否激出「興趣」的火花?這個問題對於青少年認識主的過程極為關鍵。但往往過程中卻可能充滿下述的困難:

1.一帶起查經,學生昏沉欲睡,非常挫折…

2.查經過程加入遊戲,但活動常和主題不太相關,或占用太多時間,導致聖經內容探討不足…

3.歸納法查經在團契小組難發揮,提問後常是自問自答,唱獨腳戲…

4.現今青少年缺乏「靈修胃口」,如何在小組查經中培養他們讀經的能力和興趣?真的好苦惱…

 

接下來報導內容所著墨的重點,不是去評斷後現代青少年缺乏屬靈胃口,而是教會必須先了解他們的時代背景與特質,才能設計出讓青少年「有期待、感興趣」的查經教案。

搞懂後現代青少年7大特質與階段需要

想讓青少年查經班動起來,得先了解他們的時代背景與階段需要。

想讓青少年查經班動起來,得先了解他們的時代背景與階段需要。 (照片提供/中華發光使命協會)

擁有20年學生工作經驗的生命教育專家、中華發光使命協會副祕書長洪中夫,目前從事青少年宣教的牧養與研發,發現兩岸教會都碰到一樣的困境:「青少年對查經聚會感到無聊。」

他指出,長久以來華人教會慣用「歸納法查經」(Inductive Bible Study)或類似理念帶領小組,透過觀察經文做出合理解釋、歸納神學意義,最後付諸應用,這是一種重「左腦式思考(理性邏輯)」的查經方式。

可是後現代青少年出生在媒體塑造、影像世界及網路文化的「重感官經驗」世代,傾向情感、藝術、圖畫、想像、創意等層面啟發的「右腦式思考」,於是當歸納式的「理性邏輯」查經法遇上以「經驗感官」入門的後現代青少年,果效明顯不佳。

於是他整理歸納出後現代青少年的7大特質:

1. 以「看」取代「讀」
2. 注意力縮短
3. 重視感官經驗
4. 排斥刻板規條
5. 討厭形式化聚會
6. 富創意與想像力
7. 質疑所有前提,尋求相對的方法

帶領青少年查經雖碰上時代瓶頸,但查經卻是不容棄守的城池,因為《聖經》是基督信仰的一切準則;以斯拉記7章10節說:「以斯拉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又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考究經文和將律例教訓他人,是屬靈父母必須持續做的事。

想要帶領青少年有效查經,要抓住以下3項重要原則:

1. 引導成員反思。
2. 建立和維持團隊互動。
3. 讓查經動起來。

(資料提供/洪中夫)

青少年時期正是「需要被引導的階段」,不再只是希望「聽到」答案,而是「追尋」答案。引導是以學習者為中心、重視傾聽與同理、提出好問題並在關係中同行,目的是引發學習動機、陪伴成長及澄清內在價值信念。

洪中夫強調,不是完全否定用說教方式,而是次序的問題-「先引導後教導」。優先聆聽,引出青少年內心深層的價值觀想法,就能幫助他們學習思考、判斷,進一步帶出轉化;其次,查經中若無「團隊互動」,對青少年來說肯定是一次「失落」的教學。

了解這些後現代青少年的特質與階段需要,讓查經動起來就不難,透過提問、包裝及動態式反思,就能解決青少年「身體在團契,靈魂卻出竅」的窘境,還能幫助他們愛上參加查經班。

身歷其境互動教學-「動態式」創意查經

洪中夫以《聖經》路加福音5章12~16節,耶穌醫治痲瘋病人的經文為例,帶領大家實際操練動態式查經。首先他透過簡單的道具,將現場變成「時光公車」,按照經文中的角色,將參與查經者區分為好幾個群體,各群體按著所分配的角色將該段經文唸出來。

融入動態式遊戲與分享,讓查經動起來!

融入動態式遊戲與分享,讓查經動起來! (攝影/記者張嘉慧)

接著開始拋出問題,如「若你是耶穌遇到大痲瘋病人,你會走還是會留?」、「耶穌會不會被痲瘋病人傳染?」、「自己是否曾和痲瘋病人一樣,經歷過孤單無助、被拒絕的狀況?」…等數個問題。

與傳統查經法不同的是,參與者在回答每一個問題的過程中,一直經歷上車和下車的「行動情境」,並不斷與周遭人分享自身想法,接受教師的引導。最後發給每人一條繩子,用結繩記事的方式讓參與者記下收穫,功用在於降低學生「說了就忘」的情況,因每一次看到繩子,就會想起當時的收穫和立志,強化實踐的動力。

將動態式遊戲融入查經教學,不只做到研經,同時能使青少年感同深受,將經文連結於現今生活,走出冰冷的歷史文字,達到團隊不斷認識和互動,功能就如同釣魚用的「魚餌」。參與者說:「過程中不只有經文解釋、信仰觀念的引導,更使我們進入角色,不僅是青少年,連成人也很適用。」

歸納法與後現代特質的對比與因應。

歸納法與後現代特質的對比與因應。 (資料提供/洪中夫;製表/記者張嘉慧)

善於提問-掌握「頭心手足」通關密語

小組查經的引導歷程依序為:設定目標→創意讀經→感官及感受→解釋與歸納→轉化→應用→禱告與行動。在帶領動態式查經的過程中,有一項非常重要的關鍵就是提問,蘊含「頭心手足」的引導技巧。

1. 頭(觀察):用理性思考及五官觀察到的人、事、時、地、為何、如何等經文脈絡。如,痲瘋病是怎樣的疾病?令你印象深刻或感動的畫面是什麼?
2. 心(感受):同理角色的情緒或分享個人閱讀後的感受。如,若你是痲瘋病患,來找耶穌時會有怎樣的心情?如果你在現場,會伸手摸痲瘋病患嗎?
3. 手(轉化):歸納經文意義並與個人生活經驗產生連結)。如,你在生活中是否有類似被人擁抱、安慰的經驗?從耶穌對痲瘋病患的醫治中,你對祂的能力與特質有何發現?
4. 足(應用):展現實踐的行動。如,未來我們如何效法耶穌的憐憫,用愛去觸摸人的需要?

這種從經文人事物的表面觀察,切入到情感面感受及實踐應用的「漏斗式提問」,從第1、2項的經文觀察探討,使參與者身歷其境,接著進入第3項深入內心世界的分享,提問時連結「個人類似經驗」及「價值意義層面」,才有機會轉化青少年價值觀。這時也是學習者最佳的「受教時刻」,教學者可給予適切的教導,鼓勵成員做出改變的決定。

最後第4項提問時,要使用「通關密語」,如「以後、將來、再次、計畫、期待、渴望…」等與「未來生活情境」相關的字眼,以期有效提升學習者的實踐力。

每個問題要「聚焦」。現代人活在大量資訊的時代,卻變得軟弱無力,一針見血比提供大量資訊來得有效。洪中夫表示,動態式反思查經技巧不只適合用於福音書、歷史書等「故事性」較濃厚的章節,連詩篇、保羅書信等較難查經的章節,都能活用出來。目前他正積極進行理念推廣與師資培育,8月將出版實際教材,期改變兩岸青少年對查經的熱忱。

當教會為青少年的屬靈胃口苦惱時,先反問給青少年的查經教材是充滿創意,還是一成不變?真理不變,但人們的學習方式,決定了你的教學方式。-洪中夫

洪中夫擁有將近20年學生福音工作經驗。

洪中夫擁有將近20年學生福音工作經驗。 (攝影/記者張嘉慧)

【洪中夫簡介】

■ 經歷:

1. 現任中華發光使命協會副秘書長。
2. 曾任飛颺青少年成長中心主任。
3. 亞洲體驗教育學會(AAEE)理事。
4. 體驗教育引導員訓練講師。
5. 著有《玩出好品格》、《玩出品格力》、《玩出反思力》、《玩出好關係》、《讓信息young起來》。

■ 後現代青少年創意查經教學目標:

1. 認識後現代青少年的特質與教學理念。
2. 學習「頭、心、手、足」的引導技巧,善於提出好問題。
3. 體驗適用於觀察、解釋、歸納、應用等階段的動態反思活動。
4. 腓立比書動態式歸納法查經教學示範。(腓立比書為保羅書信代表,因為文字資料較多,被一般人認為不如具故事性的福音書好查,因此洪中夫特別以腓立比書做示範教學,強調只要抓到動態式反思的引導技巧,即可活用於任何聖經章節。)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