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江明清牧師和兒子、女兒2008年時在文化局辦的表演活動中展現口簧琴樂音。      (照片提供/江明清)

桂竹、銅片、細麻繩,這三樣簡單的材料在四季長老教會的泰雅族牧師江明清(Yawi Nomin)手中,不到15分鐘就成了一把精巧的「口簧琴」。相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口簧琴的「彈簧聲」曾是台灣原住民文化中獨具的音韻,卻逐漸消失於歷史洪流。背負著上帝所賦予的使命,江明清牧師牧會20多年來一手拿著聖經、一手拿著口簧琴,不僅傳那使人死裡復活的福音,更廣傳口簧琴文化,幫助衰頹的傳統起死回生。

喚醒泰雅族的樂音 獻上為祭

江明清牧師示範製作口簧琴。      (照片提供/江明清)

20多年前的戒嚴時代中,原住民文化發展受到政治壓迫,然而站在基督徒的位置上,江明清一方面希望傳統延續,一方面卻又被視為外來文化的傳播者。為了打破這樣的矛盾,他受召進入玉山神學院,重新思考福音與傳統文化的衝突關係。

開始牧會後,受到許多同族牧者影響,也開始在全國泰雅族部落及宜蘭縣內致力於泰雅族群傳統文化的保存及推廣工作,從聖經翻譯到原民詩歌創作,江明清最後因著對音樂的興趣,一頭栽入口簧琴的世界中。為了找回部落最熟悉的聲音,江明清牧師遍訪族中耆老,一字一句記錄並學習口簧琴的製作、吹奏及其古老的文化意涵,還另外發展出多簧口琴,最多達到八簧,是世界上絕無僅有。

口簧琴文化重生 讓福音、樂音廣傳

目前台灣原住民中僅剩賽德克族、泰雅族等族群還保有口簧琴文化,其中又以泰雅族最為盛行,從單簧到最多8簧皆有,在世界上絕無僅有。      (照片提供/江明清)

江明清指出,口簧琴自古便是世界各地常見的庶民樂器,它的吹奏方法很簡單,只要將桂竹片夾在唇間,棉繩一拉震動簧片,便能藉著舌位變化,發出富有奇趣的「ㄉㄨㄞ」聲。一般常見的簧琴,只有一、二種音階,但在泰雅族部落中,口簧琴音域可多達五階。

口簧琴在各國、各族之間雖普遍可見,但卻沒有一個地方像泰雅族一樣與生活緊密連結。對早期泰雅族部落而言,口簧琴不僅人手一支,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民族的象徵,甚至是互訴情衷的語言。從節慶、信號傳達、長輩訓誡到情人間的思念,都少不了口簧琴作為表達。

1990年代開始,江明清成為許多人口中的「口簧琴達人」,發起全國性的研習課程,也到各級學校、部落、教會推廣口簧琴,至今桃李滿天下,所教授的學生鄭保雄,還曾在電影《賽德克‧巴萊》中擔任配樂要角,將口簧琴發揚光大。

在口簧琴幾近絕跡的現代社會,江明清帶著福音的使命,使信仰與傳統文化和好,也成為世代文化斷層之間的橋樑。未來,他期待口簧琴不只由泰雅族傳成,更成為所有人的共同文化。

江明清牧師表演自製的多簧口簧琴,並搭配傳統舞蹈動作,展現泰雅族傳統藝術。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