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基督徒該如何面對清明節?(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清明節期對基督徒猶如屬靈戰場,不知如何面對祭祖、拿香、傳統儀式等,又不想被家人認為基督信仰不孝敬長輩。事實上,聖經裡早有應對方式。

祭祖=孝順?

「孝順」在華人社會尤為重要,然而在聖經十誡提到相同觀念: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出埃及記20:12)父母是生命的源頭,孝敬父母也是尊重我們的源頭,而所有一切全來自於神。因著習俗與傳統,而不知不覺將孝敬與祭拜劃上等號,因此將原來不相關的二件事結合在一起。

 

靈糧神學院院長謝宏忠牧師曾提到,祭祖含有宗教性與倫理性之成分。「宗教性」是把祭祖當作「亡靈的崇拜」,認為祖先會賜福庇佑後代,若不祭拜,他們會變成孤魂野鬼,帶給陽間人厄運。

 

約伯記7章10到11節提到,雲彩怎樣消散逝去,照樣,人下陰間也不再上來。他不再回自己的家,故鄉再也不認識他。此段經文指出,人死後到陰間去,不會成為鬼再回到人間,更不會在人間有任何的活動,毋須拜死去的人。中國人重孝道,講求慎終追遠,表現於行動上的便是祭拜祖先。一個作法一旦成為傳統,就容易使人心受到禁錮,以傳統取代了原本美好的德行,而失去原意。

 

真正的慎終追遠,應是父母還在時,好好尊重、對待他們。「磕頭跟鞠躬」在傳統文化裡面,代表對長輩的尊敬,比較是屬於「倫理」層面的意義,而不屬於宗教性,因此是可以的。追遠是要記念我們的源頭,形式上的祭祖,使我們能想起來的不過就是四、五代,真正的追遠是追溯人最初真正的源頭是神。

 

替代傳統儀式的方式

新豐聖潔會牧師劉修泉曾建議,基督徒可以其他方式代替拿香、燒紙錢,例如教會中舉行追思三禮(倒水禮、獻花禮、點燭禮),祖先牌位,盡量請回公祠堂,不然就以祖先遺像取代,並懸掛勸世文、孝道篇。

 

由於環保意識抬頭,燒紙錢已不再是問題,不拿香則需基督徒先禱告,並與家人溝通取得共識。最重要的是,平常自己要有「好的見證」,不要等到祭祖的場合才來堅持。他也提醒,千萬不要說:「祖先在天之靈『保佑』我們全家…」,只要單純強調追思與孝道的「倫理性」。

 

祭拜過後的食物能否吃?

泰山幸福教會牧師趙曉音分享,在哥林多前書可見,保羅在當時代如何應對社會風俗:

 

你們不能喝主的杯,又喝鬼的杯;不能吃主的筵席,又吃鬼的筵席。-哥林多前書10:21

 

凡市上所賣的,你們只管吃,不要為良心的緣故問什麼話,因為地和其中所充滿的都屬乎主。倘有一個不信的人請你們赴席,你們若願意去,凡擺在你們面前的,只管吃,不要為良心的緣故問什麼話。若有人對你們說:「這是獻過祭的物」,就要為那告訴你們的人,並為良心的緣故不吃。-哥林多前書10:25-28

 

前者類似於台灣的大拜拜,是為神明祝壽;後者則非為神明祝壽,較接近拜祖先牌位為目的。雖聖經無清楚對於祭拜食物的規則,但我們可以其觀念來反思所面臨的台灣習俗衝擊。

 

面對清明祭祖,基督徒應保持彈性,適時配合與調整自身。台南聖教會高敏智牧師建議,平時生活中就可做出基督信仰的榜樣,例如:帶領家人做謝飯禱告、帶禱告等。這些福音行動雖對於第一代基督徒充滿挑戰性,但當面臨如清明節的類似祭祖活動時,家人會清楚你的信仰,彼此情感更不會因此而產生衝突。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