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1月24日起,「馬偕上陸淡水150週年」在淡水捷運站內以壁貼方式展示。(圖 / 淡水長老教會 提供)

教會首次進駐捷運站,結合福音和文化,讓世人看見馬偕博士背後的耶穌!

 

講到淡水,你會想到什麼?浪漫的淡水河畔,遊客如織的老街,歲月洗禮下的百年建築,引人發思古之幽情?1月24日起,淡水捷運站「換新裝」!「馬偕上陸淡水150週年」在站內以壁貼方式展示,不只回顧馬偕在台事蹟,更是教會首次進駐捷運站,結合福音和文化,要讓世人看見馬偕背後的耶穌。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淡水教會(下稱「淡水長老教會」)主任牧師鄭浚豪,盼以馬偕生命為榜樣,使世人得福。

教會首次進駐捷運站,公開馬偕與教會歷史

馬偕博士1872年於滬尾(淡水舊稱)上岸,接下來30年,乃至其子孫都奉獻在福爾摩沙這塊寶島。

 

今(2022)年,適逢「馬偕來台宣教暨淡水長老教會創立150週年」,故而引用羅馬書10章15節,以「馬偕上陸淡水150週年—傳美事報喜訊的人,腳蹤何等佳美」作為展覽主題。

 

讓信仰走出禮拜堂,進入人群

鄭浚豪牧師表示,教會歷史與基督信仰不應只停留在「禮拜堂」,而是應「走入人群」,為主做見證。正如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展現天父的形象與慈愛。淡水捷運站為該地域的「門面」,每日往來人潮眾多,在此陳列與淡水淵源深厚的馬偕故事,再適合不過。

 

展覽採編年紀事,娓娓道來馬偕到淡水的歷史及事工,陳列於「公共空間」,盼使無論何種信仰、族群,都可看到馬偕生平及呼召馬偕的「耶穌」。主辦單位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合作,撰寫圖說,透過一幅幅照片,領觀者進入時光長廊,回顧馬偕的一生。

 

藝文為輔,呈現淡水風情

鄭浚豪牧師並邀請退休的陳義仁牧師用水彩畫詮釋「馬偕腳蹤」,並由鄭雅芳執事翻譯,採中、英文對照說明,使華人與海外友人,都能認識馬偕與長老教會在台灣的宣教歷史。

 

除馬偕相關照片,另以「淡水意象」為支線,展示淡水夕照、歷史古蹟與地標建築的照片,結合福音與文化,極具可看性。鄭浚豪牧師殷切期盼:「大家不妨多多搭乘捷運來到淡水,藉由淡水捷運站內的壁貼,更認識馬偕家族、教會歷史,以及淡水小鎮之美。

  • news-details
  • 展覽策展人為「淡水長老教會」的鄭浚豪牧師,受訪時,他分享了籌備期間的恩典、見證,及自身領受的呼召。(圖 / 淡水長老教會 提供)

等候禱告,一切都為基督

約一年半前開始籌備展覽,鄭浚豪呼籲教會弟兄姊妹,共同為教會與公部門接洽和經費代禱。淡水長老教會期盼爭取最大資源,來展現馬偕家族的歷史,於是邀請「台北捷運公司」共襄盛舉。

 

經過一年討論,因感念馬偕對淡水的貢獻,且展覽富文史價值,台北捷運公司欣然同意「馬偕上陸淡水150週年」系列照片,於淡水捷運站陳列至12月31日。經費方面,淡水長老教會也經歷神供應,見證所行路徑滴下恩典脂油!

 

談及與公部門聯繫過程,鄭浚豪牧師說,「公部門有其限制與要求,我們真實經歷這一切都不是人手所能掌握,各種繁瑣的申請流程,還要接受搭設鷹架的公共安全訓練,並將宗教術語轉化為普羅大眾能接受的語言。每一步都需要上帝開路、帶領,也操練我們禱告等候,誠如馬偕博士的名言——『一切攏是為基督(All for Christ)。」

 

為將最好的獻給神,主辦單位委請「台灣古寫真上色」將黑白照片轉為彩色,並提高解析度。鄭浚豪轉述「台灣古寫真上色」負責人的感恩見證:「公司本有意增添電腦軟體,提升服務品質,礙於預算而作罷。恰巧廠商表達願意負責軟體升級,這麼剛好就接到淡水長老教會的請託,並用於『國度事工』上,原來上帝早有預備!

 

此外,同工進場布置當日,淡水捷運站副站長前來關心巡視,表明自己是基督徒,驚訝神的作為奇妙,樂見教會歷史公開在捷運站及世人眼前,深感與有榮焉。

 

展覽前後,同工們在社群網站張貼相關訊息,旅客也在捷運站流連於展示照片前細細觀賞。網友們均對展覽抱持正面觀感,讚賞教會系統性地整理了馬偕與淡水歷史,讓民眾更了解馬偕的故事。淡水人發現,自己居住地原來有如此重要的歷史,其中訴說的不只是一個人、或一個教會的故事,而是「整個淡水」地區的故事。

  • news-details
  • 鄭浚豪牧師:「每一步都需要上帝開路、帶領,也操練我們禱告等候,誠如馬偕博士的名言『一切攏是為基督(All for Christ)』。」(圖 / 淡水長老教會 提供)

寧焚不朽典型在夙昔

馬偕立志終生奉獻給熱愛的台灣,與五股坑(今新北市五股區)台灣噶瑪蘭人女子張聰明結為連理,更以「寧願燒盡,不願朽壞」為其座右銘。馬偕在台共建立60間教會,與子孫的貢獻遍及醫療、教育,社會文化等,遠超過宗教層面。

 

醫療上的貢獻:北部首間西醫院「滬尾偕醫館」

1879年,馬偕設立北台灣第一所西醫院「滬尾偕醫館」,建立良好的初診、複診制度、病理和病例管理方法;1887年,他還發現了肺蛭蟲病例,利用奎寧治療瘧疾,替有牙疾的病患拔牙。據他自述,在台20多年中,替人拔了21,000多顆牙。宣教士的妻子們則協助衛生教育工作,救助許多貧困民眾,大幅提升淡水地區的醫療衛生品質。

 

教育上的貢獻:高等教育「牛津學堂」

馬偕在台宣教同時,同時重視培育本地宣教人才。他於1880年回加拿大募款,隔年返台興建「牛津學堂」(理學堂大書院),是台灣第一所高等教育學府,引進西式教育,學生畢業後至各地教會服務;也孕育了台灣神學院、淡江中學及真理大學。

 

社會文化的貢獻:首創女子教育之先河

有感於當時社會重男輕女,馬偕認為唯有提升教育,才能改變對女性的諸多不公平社會現象,因此,他募了第二筆款項來興建「女學堂」。

 

馬偕過世後,1910年,其子偕叡廉為照顧失婚婦女,又設立「婦學堂」,教導弱勢婦女識字、彈琴、聖經教義,使其有能力可到各教會協助宣教工作。

  • news-details
  • 馬偕博士立志終生奉獻給熱愛的台灣,於台灣建立60間教會,其與子孫的貢獻遍及醫療、教育,社會文化等,遠超過宗教層面。(圖 / 淡水長老教會 提供)

效法馬偕,立志「使人得福」

淡水長老教會身為馬偕在台成立的「第一間教會」,鄭浚豪牧師受馬偕精神感召;縱觀馬偕家族在台事工,他認為,「寧願燒盡,不願朽壞」就是透過愛與服務,宣揚福音。

 

創世記12:3,上帝向亞伯拉罕宣達了祂的心意:「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鄭浚豪牧師提到,「在神學院讀書時,教授一直勉勵學生以『使人得福』的精神投入服事,這『四個字』也成為我在事奉上的『座右銘』。」馬偕家族對台灣的付出,真實體現這句經文,為台灣百姓帶來祝福!

 

尤其這兩年,全球籠罩在Covid-19陰影下,人心格外需要耶穌,我們當思考,教會可以怎樣延續馬偕精神,為人們帶來安慰與成長,讓萬國萬民因我們得福?」他深切期許,自己和教會能成為台灣這塊土地上的祝福。

 

鄭浚豪牧師於淡水長老教會服事6年有餘,樂見「教會與社會」有更多互動,期教會進入社區 與不同宗派的教會、天主教,甚至民間宗教有正面互動,鼓勵弟兄姊妹以生命見證促進彼此瞭解,為社區帶來盼望。

 

教會秉持基督之愛,將資源與社區共享,除各類福音事工,也將停車場開放給社區居民使用,民眾因此對教會有好感,更利於廣傳福音,這是最讓他感動,也激勵他在事奉路上繼續為主奔走。

  • news-details
  • 以「使人得福」的精神投入服事,是鄭浚豪牧師在事奉上的座右銘。(圖 / 淡水長老教會 提供)

馬偕四代見證如雲彩圍繞

馬偕來到台灣,不僅說台語、成為台灣女婿,一家三代深耕台灣,也對台灣有著深厚情感。

 

兒子偕叡廉延續父志,擔任淡江中學首任校長,在馬偕故居成家立業。1919年,第三代孫女偕瑪烈出生,成年後也於淡江中學服務,直至父親偕叡廉過世後,才與二位姊姊偕安連、偕明利陪伴母親回到家鄉加拿大。偕瑪烈生前念念不忘淡水夕陽及台灣美食。

 

馬偕家族傳至今日,到了第四代,無論是信仰或生活皆有美好見證,正如希伯來書12:1所言:「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

 

每每回顧馬偕家族四代因信仰蒙福,同時祝福無數台灣百姓,鄭浚豪牧師都備受激勵,也以此勉勵弟兄姊妹,要成為耶穌基督的見證人,在每一個服事上都「使人得福」!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