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被「騙」進教會的嗎?曾有位離開教會多年的社青,告訴陳秋信牧師,離開是因發現,成為主門徒要真實「付上代價」;然而信主前,大家卻只傳講恩典,自己彷彿被「騙」進教會!在風行「活在當下」的社會,作門徒為何需付代價?又要付上哪些代價?
誠實不代表成熟
主恩慕義堂主任牧師陳秋信,傳講信息「跟從主的代價」。
憶及有次,他至文心牧區發聖餐時,會後有機會與一位參加過兒童主日學,之後卻離開教會多年的社青談話。對方表示,離開除了因看到肢體的信仰和生活不一致,還發現教會傳福音時,只講救恩好處,信主後才提到作主門徒的代價,感覺像被「騙」入教會。
事實上,信仰如學習,需循序漸進,若幼稚園老師教數學,告訴學生一生要學的數學不只是加法,一開始就教開根號、微積分等高難度課題,恐怕孩子未來會對數學反胃。
「誠實不等於成熟,」陳秋信認為,不論對方能否消化,若起初就將信仰的所有內容都告訴他,是最糟糕的傳福音方式。耶穌傳福音時,也是從福音、恩典開始,祂告訴彼得:「來跟從我,我會使你得人如得魚。」
耶穌強調的「代價」,是指跟從主的挑戰,為要挑戰人性軟弱,但這並非得救條件。
陳秋信進而提出,3個「跟從主」要付上的代價:
1.愛主勝過愛任何人
路加福音14:26,「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做我的門徒。」
耶穌說這段話時,正往耶路撒冷方向前進,祂知道不久後,自己要被釘在十字架上。然而,跟隨祂的群眾,卻以為耶穌要建立地上王國,領其推翻羅馬帝國。
從舊約到新約,上帝對人要求的愛,標準都一樣,就是專一、優先的愛。有些人會疑惑,耶穌是要我們恨自己的家人嗎?並非這個意思。
馬太福音22:37-40,「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
聖經總綱只要求兩件事:愛神、愛人,「其次也相倣」,意為「一樣重要」,只是,愛有分先後次序,須先愛神,才會懂得愛自己、和愛他人,否則用自己的方式,常會對人造成傷害。
1952年,英國作家路易斯(C. S. Lewis)在一封信中說:「當我學習愛神,比愛我最愛的人更多時,我就會越來越愛我所愛的人。……當我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前面時,次要的不會削弱,反而會因此增強。」上帝就是愛,若搞錯愛的優先次序,恐導致關係、婚姻、家庭出問題。
哥林多前書13章提到,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忍耐」在希臘文裡,是軍事用語,意思是兩軍對峙交鋒,將軍們使用刀劍比武時,弓箭手要拉出弓箭壓住陣腳,維持拉弓姿勢的軍人們非常費力氣,因此忍耐就是要費力氣;在英文中,忍耐又與「病人」是同一字,表示忍耐是痛苦、不容易的事。
事實上,若無在基督裡,人很難在愛裡忍耐;而忍耐,會衍生出「恩慈」,願意反過來體貼照顧讓自己受傷、不舒服的人。
優先愛上帝,不僅不會忽略與家人、朋友的關係,反而更能用成熟、健康、有界限的愛,增進彼此關係。
陳秋信表示,每次聽以馬偕博士的詩句創作歌曲《最後的住家》,總感動得熱淚盈眶。(圖/淡水基督長老教會 網站)
2.背起十字架跟從主
何謂「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呢?就是倒空生命中,一切出於自私動機的事。
2022年,是馬偕博士來台宣教第150周年。馬偕在加拿大為小學老師,原本能在家鄉過上很好日子,卻因著對上帝的愛,讀神學院後,放下對理想生活的抱負,到相對落後的台灣傳福音。
路加福音14:27,「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做我的門徒。」作為基督徒,須有隨時為主犧牲的準備,可能是擺上金錢、時間,甚至是犧牲性命,這些並非僅是宣教士的責任,而是主耶穌對每個基督徒的呼召。
擁有解經王子之稱的坎貝爾.摩根,曾提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看到一批批英國年輕人唱著軍歌行進,準備上戰場,難道他們不愛妻子、父母和自身性命嗎?他們當然愛,但當更高的呼召—拯救國家臨及時,他們願奮不顧身投身前線。
不論是這些年輕人、馬偕博士,或主耶穌基督,都是忠於「大我的呼召」;神要基督門徒背起十字架,跟隨祂的呼召,也是如此。
3.撇下一切所有的,跟隨祂
人常希望抓取所有東西,產生安全感,因此總汲汲營營生活,特別是從小窮到怕的人,長大後易被貧窮的靈綑綁,陳秋信表示,自己就曾是如此。
因原生家庭不富有,常賒帳度日,貧窮的靈直到婚後都無法得釋放,只要看到裝米的容器剩下一半,就會感到緊張,想趕快去賣場買米。
但越想抓住更多東西,生命越會被物質抓住,以致失去上帝原本要給予的豐盛生命。
有本書《窮得只剩下錢》提醒讀者,財富不應是人生首要目標,若為賺取金錢,卻失去其他更重要的事物,人生最後就會窮得只剩下錢。
而陳秋信認為,「真正的貧窮是,一生把握到一大堆的玻璃珠,卻把耶穌這顆珍珠給遺漏掉了!」
為何要付上代價?
了解作主門徒須付上的3個代價後,你可能會疑惑,耶穌為何要把條件定得如此嚴格?
路加福音14:28-31,「你們哪一個要蓋一座樓,不先坐下算計花費,能蓋成不能呢?恐怕安了地基,不能成功,看見的人都笑話他,說:『這個人開了工,卻不能完工!』」
耶穌來到世上,是為了建造、爭戰,而這些,都是要謹慎評估代價的。神要的是,能跟隨自己,直到把樓蓋好,完成拯救世人使命的門徒,並與祂一同爭戰,戰勝罪、魔鬼的咒詛;可見,耶穌關心門徒的「質」勝於「量」。
馬太福音5:13,「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鹽指的是門徒,經文提醒你我,要明白自身身分。
據經文來看,主最注重鹽的「味道」,而非「防腐」功能,若鹽失去鹹味,無法調味便也無用,因此要注意的是,基督徒不要失去味道。
當時,主耶穌與門徒,生活在羅馬帝國的殘暴社會,他們並非防止羅馬帝國社會腐敗,而是單單活出「基督徒味道」的生命,努力為上帝的道、復活的耶穌作見證,必要時並犧牲己命。
基督徒若不活在耶穌掌管的生命,易與世上其他人過同樣生活、具相同「味道」,其他人便也聞不到、嘗不到,基督徒生命中「鹽」的味道,而是與大家一樣,有「罪人」的味道。
講道尾聲,陳秋信以經文馬太福音16:25共勉,「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意即,凡要保守自己原本生命的,必喪掉真正的生命,但凡為耶穌喪掉舊有生命的,必得著新生命。
基督徒的生命是要付代價的,且要在生活中,散發耶穌基督的馨香之氣,成為他人祝福。願我們一生跟隨耶穌,將自己再次獻給主,生命能不斷學習、突破,直到見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