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在大一新生甫入學之際,武自珍教授開講,給學生與家長實用提醒。(圖/記者林稚雯、Shutterstock)

你家有大學生嗎?9月新學期開學之際,許多學子們開始進入全新階段,脫離中、小學原本明確時間規範的按表操課,大學生開始離家,外宿,平日選課、選社團皆可自行安排,同學間都有殊異的規劃,和過去制式的學習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就此,親職教育專家武自珍教授提醒:「大學是人生另一個篇章的開始,學生需要學著凡事自己來、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家長則要學會『鬆手但不放手』讓孩子有機會探索世界、為未來做準備,卻也需敞開臂膀,在任何有需要之際,成為接住孩子的避風港。」

8日下午,東海大學舉辦「準備進入人生下一個階段嗎?─大學的意義與挑戰」新生家長親職講座,由曾任東海大學學務長、同時也是親職教育專家的武自珍教授擔任講員。

 

在跨域學習中認識自己

「大學四年,看似時間很長,其實一下子就匆匆過去。這四年,你可決定是如大家戲稱的『由你玩四年』或是從中得著關乎未來、終生受用的能力。」

 

武自珍表示,以自己的先生,東海建築系詹耀文教授的經驗為例,當年詹耀文進入建築系就讀,對於建築本科的學業得心應手,卻為了學校要求學生都需修習通識領域,因而選了一竅不通的音樂課程,反在羅芳華教授的引導下,開啟對於古典音樂喜好。

 

透過聆賞樂曲能力的建立,幫助詹耀文在學士畢業,負笈海外深造時,在異鄉的夜晚能夠一邊聽著交響樂,一邊繪製建築圖稿,享受忙碌時仍有音樂相伴的時光。

 

從先生的經歷出發,武自珍說,「跨域學習能讓學生認識更多學門的基礎知識,知道不同的科系間都在學些什麼。也透過這種多方涉獵的過程,更加確定自己在學習上的『喜歡』與『不喜歡』。」

 

修課期間,大學生會遇到的另一個挑戰則是「閱讀」、「報告」與「分組」。授課教師可能會指定中/英文讀本,多數都會要求學生寫課堂報告,也常會指定以小組的方式分工完成。有別於過去的按表操課,大學生要規劃自己的念書時間,要學會主動找人一起完成,甚或在面對分工不均時,仍能想辦法應對。

 

武自珍指出,學生諮商中心常收到的典型求助問題,是同學表示「做報告都沒有人要和我一組。」外在的拒絕常會讓大一新生心生疑慮,想著是不是大家都不喜歡我?是不是我其實不適合念這個系所?

 

當孩子願意回家告訴爸媽在校遭遇的沮喪,甚或不滿老師規定一堆、要求不合理時,除了將孩子從牛角尖中拉出來,讓他知道人際間本來就會有齟齬產生,對於授課教師的觀感,在應和孩子看法、想為他出氣前,更要做到的是「聽與同理」。從中使孩子們學到,與其對眼前的挑戰抱怨,不如從中學會迎向困難、為自己打氣,嘗試解決問題。

  • news-details
  • 大學的學習模式與高中不同,需要面對「閱讀」、「報告」與「分組」三大挑戰。(圖/記者林稚雯、Shutterstock)

在精彩且自由的生活中,學會負責

大學生活之所以豐富多彩,是因為除了上課外,還會有社團、系學會活動、擔任幹部、處理生活庶務、約會……等各樣可能性。

 

活動越多除了代表日子能過得精采有味,相對的,在「由你玩四年」的同時,大一新生也需知道,自由的背後是自律與責任。

 

武自珍笑著說,往年還在授課教書時,總會在開學前就提供學生詳細的修課說明與要求。大學不再有複習考,何時該念書、何時該為學業緊張都是學生的個人選擇,大學生年紀夠大了,念書當然是自己的事情。同時,即便學生總是要睡過頭不來上課也沒關係的,「只是別忘記,老師會記你缺席。」

 

許多大一新生在享受自由的同時,卻忘了要盡到該盡的責任。武自珍回顧,曾有一日看見有人來到宿舍門前徘徊,她開門詢問對方來意,只見是家長帶著孩子前來說項,希望針對成績不佳、勒令退學的狀況有所轉圜,「聽到這裡,我也只能和這位媽媽告知,學期初所有的課程規範都已經仔細說明了,大學老師本來就不會一再提醒叮嚀學生該做的事情,這次就讓孩子學著為他的行為負責吧。」

 

大學生的3點關鍵能力

武自珍再次提醒,「大學是學習做人生重大決定的階段!」除了學習為自身選擇負責,也應把握這四年,完成以下的定位與探索:

 

(1)找到個人價值的來源,體會挫折的意義,嘗試在困難中重新站起

(2)在學習中定錨未來有興趣和熱忱投入的職業

(3)藉由與同學建立關係,體會人際間的型態,找到自己的位置與角色

 

真實人生和偶像劇有很大的不同,每個人一定都會有挫敗與迷惘的時刻,在校期間仍有很多嘗試的可能,武自珍鼓勵,「人生很長,才18歲、20歲出頭的階段,沒什麼不能重新來過的!」

 

期勉大學生們在校多看、多學,若覺得興趣發現得晚,來不及轉系或是雙主修、輔系,先和老師們討論自己的狀況,至少準備到可以大學畢業的程度,研究所時期再全心投入專業,也是一種方法。

 

家長們的「鬆手」練習

相較於大學生應趁此階段認識自我、探索世界,武自珍認為,這時期的家長必須放下華人「只講道理,不講感覺」的習慣,不再以「我是為你好」的觀念出發,希望孩子的大學階段仍在自己的掌控與呵護之下。

 

武自珍說,過去有段時間她擔任社工系系主任,期間一次次看到「大學生的苦惱,卻成了父母的煩惱。」許多家長還是為孩子在校生活大小事操心,也有家長會氣呼呼地撥電話到系辦找人,生氣地表示孩子上大學後就都不回家、不把爸媽放在心上。

  • news-details
  • 武自珍教授提醒,大學並非「由你玩四年」,而是要藉此得到終生受用的關鍵能力。(圖/記者林稚雯)

回應父母們的表現,武自珍指出,當孩子離開父母,開始相對自立的生活後,雙親的心中會產生一種孤獨感,除須對此做出調適,面對將要發展個人生涯的孩子,則建議父母:

 

(1)以成人對成人的方式互動。

(2)適應孩子在生活型態的改變,他們很有可能全心投入大學生涯的各種活動,這是上一輩不曾有的經驗,學習適度包容他們有點不規律的作息與行程安排。

(3)仍應注意孩子的變化,也協助他們正面解讀挫折經驗。

(4)相信自己用年歲累積的人生閱歷仍舊寶貴,若有需要還是可以做經驗分享,甚或傳授個人專業。

(5)「鬆手但不放手」,當孩子遇到困難需要歇息之處時,讓家庭仍是他最好的避風港。

 

此外,武自珍也叮嚀,若孩子在就讀大學前曾有身心問題的就醫歷史,會習慣由父母提醒服藥、管理病情。大學後有時會因缺乏個人管理能力,服藥不規律,導致病程有所變化。建議若有這方面的擔憂,以東海大學為例,家長可先與學生諮商中心通報,中心內有多位諮商心理師、社工師可在需要時予以協助,也請鼓勵孩子們在遇到困難時前往求助,「到諮商中心不代表一定是生病或有問題,找個人聊聊,抒發心聲也很好。」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