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色列人造肉公司提取魚細胞進行培養,加上生物墨水以「3D列印」仿真複製石斑魚肉,盼以此保護日益枯竭的海洋資源。
據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最新數據,2019年全球上層海洋(0-200公尺)的塑膠微粒數量已達171兆個(230萬噸),若以藍鯨為例,即每天會吞下1千萬顆(43.6公斤)。
海洋所面臨的危機還不只如此,更包括:廢棄物汙染、過度漁撈、氣候變遷、珊瑚礁退化和海洋生物多樣性破壞等;身為海島的國民,你認識海洋嗎?身為神的兒女,又當如何以盼望帶出影響力呢?
台中新盼望教會王渭賢牧師,畢業於台大獸醫系,專攻養殖領域及生物科技。1992年起任教於中興大學,2003年擔任國立中興大學獸醫教學醫院院長;約在2016年時回應呼召,放下教授一職,提早退休、開拓教會。(圖/王渭賢 提供、shutterstock)
美麗蒙恩的海島台灣
「臺灣四面環海,是上帝給我們很大的恩典跟祝福。」王渭賢說。
海洋裡有魚蝦貝類、植物、礦產,甚至有可取代石油的乾淨能源;然而,面對海洋,華人的態度趨於保守,自古以來偏向「內陸」思考。
王渭賢舉例,蘇杭古城的住宅多鄰近河流,卻背對著水域,因認為那是「排泄、處理髒東西」的地方;台灣承襲華人文化,對海的態度也較為退卻,直到1970年代左右,才漸漸重視「海洋資源的使用」。
漁場經營、海洋觀光、鯨豚保育等,台灣的海洋教育意識,逐步漸入佳境中;王渭賢並問:「你知道全世界能看到最多鯨豚的地方在哪裡嗎?就在臺灣!」東部沿海一帶,可見20-30種不同品種的鯨豚。
福爾摩沙臺灣,確實是一個美麗蒙恩的海島!
從聖經看「海洋的重要性」
神創造天地,而海洋占了約70%,王渭賢說:「這太重要了!」
創世記7:22-23,「凡在地上有血肉的動物,就是飛鳥、牲畜、走獸,和爬在地上的昆蟲,以及所有的人,都死了。凡在旱地上、鼻孔有氣息的生靈都死了。」當神以洪水毀滅天下時,唯獨沒有波及海洋生物。
王渭賢說明,這是因為海洋調節環境的功能非常重要,例如:植物性的海洋微生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分解水中半物質,轉換成氧氣、淨化空氣。故若連海洋生物也滅盡,挪亞方舟上的人及動物也將無法倖存。
海洋微生物也餵養小蝦小魚,再餵養中魚、更大的魚,最後為人類所食用;海洋在食物鏈的角色是關鍵,「水」也是一個循環不息的迴圈,且流動相連,如:海水蒸發後,水蒸氣遇到山就會下淡水(雨)來。
海洋,如同孕育生命的母親,所提供的多是「無形但十分寶貴」的東西;而海洋不會講話,當人開始發現到問題,多半已久病多時。
塑膠微粒已是海洋無可避免的問題,如同空氣的大氣層遭破壞,是一個緩慢但傷害甚鉅的長期過程,王渭賢說:「問題看似無解,但若今日不努力,未來希望就更渺茫。」(圖/shutterstock)
塑膠汙染海洋,已到「幾不可逆」的狀態
全世界一年的塑膠產量約3億噸,其中,平均約有800萬噸的東西最後流進海洋,之後產生塑膠微粒,而透過食物鏈,人吃進身體裡。
塑膠微粒對人體的影響如何?目前的研究各持己見,雖與一些病症有正相關性,但尚找不出病變的直接證據,王渭賢說:「但(塑膠)畢竟不是神創造的,它存在於人體將會如何?有待更多的科學研究。」
而塑膠污染海洋,已到「幾乎不可逆」的狀態,因人類使用塑膠的量非常大,生活裡一切的領域,幾乎都離不開塑膠製品,所以,當一談「要禁用塑膠」時,不免令人為難,但他鼓勵:要開始學習「少用」。
王渭賢說:「減少使用、重複使用,儘量用天然材質取代(塑膠)。」
避免塑膠微粒,吃「3D列印的人造魚肉」好嗎?
王渭賢分享,過去,他曾在美國學習細胞培養的技術,1992年回台後並進行過相關計畫,他表示,最後難以延續即因「成本高」,所使用的血清,價格起初一罐約3000到6000元,10年後約3到5萬元。
因此,儘管技術問題不大,但成本過高、產品很難普及,且有其他的選擇,例如:可食用「養殖的淡水魚」取代海魚,也能吃其他的肉類;想要「環保」或「避免塑膠微粒」,實則不需採用如此高成本的方案。
「有自然的東西可以選,就不需要去吃基(因)改(造)的食物。」
生物科技有其多元的運用面向,例如:曾有單位以科技培養珊瑚、磨粉後作成骨頭,以移植給有需要的病人。對此,王渭賢感到很有助益,但若僅考量飲食而製成人造魚肉、成為商業性產品,就較傾向有所保留。
從自身做起,成為福音的管道
王渭賢自踏入海洋領域後,深感相關學問浩瀚,時常讚嘆神的奇妙!
例如:海洋約600至800公尺處有一層淡水(海洋深層水)、日常所吃的海鹽,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生長迅速的浮游生物,可供應大量魚類,而生物死後沉至海底,被蝦蟹清理,生態鏈完整浩大、令人敬畏。
現今,海洋汙染事件不斷發生,例如:工廠不當排放廢水、或將垃圾直接投至海洋等,面對這些事實,基督徒若只看環境,很容易失去盼望,應當換上天國的眼光、發揮影響力,讓行動成為一種傳福音的方式。
基督徒是一群蒙召、明白神心意的人,若自詡從個人開始、帶來改變,許多事將不再一樣。
給海洋「安息」,神早已賦予自癒力
王渭賢勉勵,神揀選亞伯拉罕,定意要祝福其子孫,進而福臨萬國萬邦;神的兒女為善待環境而付代價,固然有辛苦之處,但也同時帶來了盼望,因為大海有「自淨力」,讓海「安息」,就有恢復的可能。
目前,海洋的負荷已超過所能;然在沒有過度負荷時,海洋本身具「自淨」功能,可以沉澱髒東西,一段時間後,就可以自行分解吸收。
過去,人類對海洋的污染甚鉅,難以快速復原,不僅是因廢水、垃圾、塑膠,還有核能爆炸、輻射影響等等。即使短時間內看不到成果,仍要努力去改善,王渭賢說:「現在不做,未來會更後悔。」
每個人都嘗試做一點改變,因海洋是流動的,一人所為,與全人類息息相關。例如:身為工廠老闆,可以多花點錢處理廢水、減少河川污染,或具專業的基督徒,可以研究如何回收廢水,避免成為污染源。
每個人從「自己」開始想:如何讓海洋休息?人人多花些代價,海的自癒力就會越來越強壯;而我們更多認識海洋,也會更想去珍惜它。
祝福禱告
萬軍之耶和華,祢說,我們要使萬國、萬邦、這塊土地、這片海洋蒙福,當我們胸懷對土地的負擔時,相信神已經開始來動工,我們付出管理的智慧跟能力,臺灣這塊海洋及土地就要得潔淨,並且,不僅祝福臺灣,也祝福鄰國、祝福萬國萬邦,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