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世界海洋日(6月8日)時,有專家大膽推估,未來海洋中的塑膠微粒,恐怕會比魚還多。(圖/Steakholder Foods臉書、shutterstock)

日前,以色列人造肉公司提取魚細胞進行培養,加上生物墨水以「3D列印」仿真複製石斑魚肉,盼以此保護日益枯竭的海洋資源。

 

據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最新數據,2019年全球上層海洋(0-200公尺)的塑膠微粒數量已達171兆個(230萬噸),若以藍鯨為例,即每天會吞下1千萬顆(43.6公斤)。

 

海洋所面臨的危機還不只如此,更包括:廢棄物汙染、過度漁撈、氣候變遷、珊瑚礁退化和海洋生物多樣性破壞等;身為海島的國民,你認識海洋嗎?身為神的兒女,又當如何以盼望帶出影響力呢?

  • news-details
  • 台中新盼望教會王渭賢牧師,畢業於台大獸醫系,專攻養殖領域及生物科技。1992年起任教於中興大學,2003年擔任國立中興大學獸醫教學醫院院長;約在2016年時回應呼召,放下教授一職,提早退休、開拓教會。(圖/王渭賢 提供、shutterstock)

美麗蒙恩的海島台灣

「臺灣四面環海,是上帝給我們很大的恩典跟祝福。」王渭賢說。

 

海洋裡有魚蝦貝類、植物、礦產,甚至有可取代石油的乾淨能源;然而,面對海洋,華人的態度趨於保守,自古以來偏向「內陸」思考。

 

王渭賢舉例,蘇杭古城的住宅多鄰近河流,卻背對著水域,因認為那是「排泄、處理髒東西」的地方;台灣承襲華人文化,對海的態度也較為退卻,直到1970年代左右,才漸漸重視「海洋資源的使用」。

 

漁場經營、海洋觀光、鯨豚保育等,台灣的海洋教育意識,逐步漸入佳境中;王渭賢並問:「你知道全世界能看到最多鯨豚的地方在哪裡嗎?就在臺灣!」東部沿海一帶,可見20-30種不同品種的鯨豚

 

福爾摩沙臺灣,確實是一個美麗蒙恩的海島!

  • news-details
  •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位於花蓮,為臺灣第一個為「海洋」發聲的非營利組織,透過鯨豚研究、海洋廢棄物調查設計等環境教育工作,盼帶領大眾親近、認識且珍惜海洋。(截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臉書)

從聖經看「海洋的重要性」

神創造天地,而海洋占了約70%,王渭賢說:「這太重要了!」

 

創世記7:22-23,「凡在地上有血肉的動物,就是飛鳥、牲畜、走獸,和爬在地上的昆蟲,以及所有的人,都死了。凡在旱地上、鼻孔有氣息的生靈都死了。當神以洪水毀滅天下時,唯獨沒有波及海洋生物。

 

王渭賢說明,這是因為海洋調節環境的功能非常重要,例如:植物性的海洋微生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分解水中半物質,轉換成氧氣、淨化空氣。故若連海洋生物也滅盡,挪亞方舟上的人及動物也將無法倖存。

 

海洋微生物也餵養小蝦小魚,再餵養中魚、更大的魚,最後為人類所食用;海洋在食物鏈的角色是關鍵,「水」也是一個循環不息的迴圈,且流動相連,如:海水蒸發後,水蒸氣遇到山就會下淡水(雨)來。

 

海洋,如同孕育生命的母親,所提供的多是「無形但十分寶貴」的東西;而海洋不會講話,當人開始發現到問題,多半已久病多時。

  • news-details
  • 塑膠微粒已是海洋無可避免的問題,如同空氣的大氣層遭破壞,是一個緩慢但傷害甚鉅的長期過程,王渭賢說:「問題看似無解,但若今日不努力,未來希望就更渺茫。」(圖/shutterstock)

塑膠汙染海洋,已到「幾不可逆」的狀態

全世界一年的塑膠產量約3億噸,其中,平均約有800萬噸的東西最後流進海洋,之後產生塑膠微粒,而透過食物鏈,人吃進身體裡。

 

塑膠微粒對人體的影響如何?目前的研究各持己見,雖與一些病症有正相關性,但尚找不出病變的直接證據,王渭賢說:「但(塑膠)畢竟不是神創造的,它存在於人體將會如何?有待更多的科學研究。」

 

而塑膠污染海洋,已到「幾乎不可逆」的狀態,因人類使用塑膠的量非常大,生活裡一切的領域,幾乎都離不開塑膠製品,所以,當一談「要禁用塑膠」時,不免令人為難,但他鼓勵:要開始學習「少用」

 

王渭賢說:「減少使用、重複使用,儘量用天然材質取代(塑膠)。」

  • news-details
  • 想避免吃進內含塑膠微粒的魚,改吃「由細胞培養、3D列印」的人造魚肉好嗎?(圖/shutterstock)

避免塑膠微粒,吃「3D列印的人造魚肉」好嗎?

王渭賢分享,過去,他曾在美國學習細胞培養的技術,1992年回台後並進行過相關計畫,他表示,最後難以延續即因「成本高」,所使用的血清,價格起初一罐約3000到6000元,10年後約3到5萬元。

 

因此,儘管技術問題不大,但成本過高、產品很難普及,且有其他的選擇,例如:可食用「養殖的淡水魚」取代海魚,也能吃其他的肉類;想要「環保」或「避免塑膠微粒」,實則不需採用如此高成本的方案。

 

「有自然的東西可以選,就不需要去吃基(因)改(造)的食物。」

 

生物科技有其多元的運用面向,例如:曾有單位以科技培養珊瑚、磨粉後作成骨頭,以移植給有需要的病人。對此,王渭賢感到很有助益,但若僅考量飲食而製成人造魚肉、成為商業性產品,就較傾向有所保留。

  • news-details
  • 右上:3D列印人造魚肉的機器,可一比一仿真製成魚肉塊,口感也幾似真的肉質;單位執行長表示,由於魚肉結構密度較其他肉類低,因此更容易仿真。(圖/Steakholder Foods臉書)

從自身做起,成為福音的管道

王渭賢自踏入海洋領域後,深感相關學問浩瀚,時常讚嘆神的奇妙!

 

例如:海洋約600至800公尺處有一層淡水(海洋深層水)、日常所吃的海鹽,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生長迅速的浮游生物,可供應大量魚類,而生物死後沉至海底,被蝦蟹清理,生態鏈完整浩大、令人敬畏。

 

現今,海洋汙染事件不斷發生,例如:工廠不當排放廢水、或將垃圾直接投至海洋等,面對這些事實,基督徒若只看環境,很容易失去盼望,應當換上天國的眼光、發揮影響力,讓行動成為一種傳福音的方式。

 

基督徒是一群蒙召、明白神心意的人,若自詡從個人開始、帶來改變,許多事將不再一樣。

 

海洋「安息」,神早已賦予自癒力 

王渭賢勉勵,神揀選亞伯拉罕,定意要祝福其子孫,進而福臨萬國萬邦;神的兒女為善待環境而付代價,固然有辛苦之處,但也同時帶來了盼望,因為大海有「自淨力」,讓海「安息」,就有恢復的可能

 

目前,海洋的負荷已超過所能;然在沒有過度負荷時,海洋本身具「自淨」功能,可以沉澱髒東西,一段時間後,就可以自行分解吸收。

 

過去,人類對海洋的污染甚鉅,難以快速復原,不僅是因廢水、垃圾、塑膠,還有核能爆炸、輻射影響等等。即使短時間內看不到成果,仍要努力去改善,王渭賢說:「現在不做,未來會更後悔。」

 

每個人都嘗試做一點改變,因海洋是流動的,一人所為,與全人類息息相關。例如:身為工廠老闆,可以多花點錢處理廢水、減少河川污染,或具專業的基督徒,可以研究如何回收廢水,避免成為污染源。

 

每個人從「自己」開始想:如何讓海洋休息人人多花些代價,海的自癒力就會越來越強壯;而我們更多認識海洋,也會更想去珍惜它。

 

祝福禱告

萬軍之耶和華,祢說,我們要使萬國、萬邦、這塊土地、這片海洋蒙福,當我們胸懷對土地的負擔時,相信神已經開始來動工,我們付出管理的智慧跟能力,臺灣這塊海洋及土地就要得潔淨,並且,不僅祝福臺灣,也祝福鄰國、祝福萬國萬邦,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 news-details
  • 大海有「自淨力」,讓海「安息」,就有恢復的可能;王渭賢並說:「珍惜神給我們的、努力管理,人人善盡其職,我相信神就會祝福。」(圖/shutterstock)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