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社交宿醉」用來形容內向者在大量接觸人群後,心理疲累的「感覺」。(圖/shutterstock)

覺得熟悉嗎?參加完聚會,雖聊得很開心,卻感覺疲累無比,或出現頭暈、疲倦、反胃等宿醉般症狀,只想回到一個人的寧靜時光;若有這種狀況,或許是因為「社交宿醉(social hangover)」還沒退。

 

雖這並非正式醫療名詞,卻是內向者經歷高強度社交後,會有的情緒後勁。基督徒心理諮商師指出,判斷關鍵在於覺得「心」累不累?每個人都有社交需求,然在外向者為優勢的世界中,內向者或許能靠神找到自我認同,活出該特質的優勢。

社交宿醉VS社交恐懼症

什麼是社交宿醉?跟社交恐懼症有何不同?

 

伯特利身心診所諮商心理師魏棻卿表示,簡單來說,社交恐懼症是種症狀「診斷」,而社交宿醉不是醫學臨床診斷,而是用來形容內向者,在大量接觸人群後的心理疲累「感覺」。

 

對外向者而言,與人群接觸能恢復能量,所以「酒量」好,較不容易「醉」,然而內向者相反,較傾向從內在獲取能量。可藉由網路上有些衡量的指標檢測。

 

在臨床上,她主要會詢問個案:「你『心』累不累?」在人群互動中覺得是「耗能」還是被「滋養」?

 

有份國外研究發現,內向者平均來說,多為獨自或1-2個人用餐,而外向者平均與四個人用餐,人數約為內向者的兩倍。曾有個案與她分享,雖聚會身體疲累,但是跟大家交流到人生經驗,覺得很充實、心不會累,代表內向者需要與人連結,但不需要與那麼多人深度連結,反而有品質的對話,會使內向者被滋養。

  • news-details
  • 以賽亞書30:15,「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可見安靜帶有力量。(圖/shutterstock)

內向者在社交場合可能遇到的困難

魏棻卿分享,世界的運作方式較利於外向者優勢,例如,網路上有很多如何行銷、展現自己的文章與影片,內向者在這世界較不易被理解。

 

日前,她看到一篇文章,描述出內向者實際的壓力和處境。具內向特質的作者,從小較文靜,喜愛閱讀,某次過年,全家到賣場採買用品,作者被書籍特賣吸引走過去,母親在大庭廣眾下,賞他一巴掌說:「你以為你多有氣質、多文靜,愛看書、假清高!」可見即便是家人,也可能因特質不同而有誤解。

 

「你為何不活潑一點?」

 

內向者在社會中較不易被理解,從而易被否定、霸凌,然而,內向特質也具有優勢,如:做事細膩周全。

 

曾為記者的魏棻卿自我分析,原以為自己是外向者,但覺察生命歷程的軌跡後,發現自己為內向者。進一步她說道,小時候我們可能要學習融入團體、為職業學習需要的社交,她以為自己喜歡這樣的生活,但在32歲離開媒體圈後,無經營人脈的需要,才發現自己並不那麼喜歡社交,反而更享受獨處、進修、與人深度交談。

 

每個「選擇」背後都有其代價,不刻意經營人脈的起初,魏棻卿思考:「這樣好嗎?」然感謝神的是,在信仰裡她找到極大安慰,「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以賽亞書30:15),安靜確實帶有力量!

 

內向者,活在主流世界中,周遭充斥許多外向特質的人,即可能較難自我接納;但每個人都是上帝的傑作,每個特質必有神的美意,並無對錯之分,重點是如何靠神活出該特質的優勢。

  • news-details
  • 胡恩光牧師以先知以利亞舉例,內向者仍有團體的需要。(圖/胡恩光 提供 )

聖經中對內向者的記述

台中新社316教會主任牧師胡恩光指出,過去可能有內向者具類似「社交宿醉」的感覺,只是現在特別賦予專有名詞。例如,先知以利亞就是具內向特質的人,聖經對以利亞的描述,較少看到他與人群在一起。

 

這並非不好,有不少成功人士、音樂家、藝術家都相當享受獨處時光,但同為內向者的胡恩光認為,內向者仍有團體、同溫層的需要。

 

大衛遭掃羅王追殺時,有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幫助;耶穌受逼迫時有門徒同工,而當以利亞被王后耶洗別追殺時,卻將僕人留在猶大別是巴,單獨起來逃命,疲乏時坐在樹下向神求死。

 

因成長背景,以致很長一段時間不喜接近人群的胡恩光分享,主動關懷、探訪等對內向者或許有些負擔,可從事教會代禱服事來實行。然而,更好的是,建議有機會能做內在醫治,仰望耶穌,從過去傷痛中饒恕、釋放自己,鼓勵在教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團體,再慢慢往外拓展。

 

他強調上帝的醫治,神的大能才可以改變人,每個人如同離開製造廠的車輛,若沒有經過神的手調教,可能油門太鬆或煞車不靈敏,容易爆衝。如聖經中彼得、約翰都被聖靈調整過,以致生命更新而變化,能被神大大使用。

  • news-details
  • 無論何種特質,每個人都能靠神找到生命主場。(圖/shutterstock)

內向者於內耗、增能,取得平衡之三部曲

魏棻卿與胡恩光有類似的觀點分享,首先要以「神的眼光」欣賞、肯定自我,莫以外在評價定義自己,若尚未認識神,可以找具相同興趣的人與團體,如此較不會覺得自己活在世界上是孤單的。

 

第二步驟,穩固內心、自我接納後,要嘗試走出舒適圈。一般人對「外向、內向」可能有些誤解,認為是非黑即白的是非題,其實內、外向特質更像「光譜」,每人坐落的光譜不同,可能在內向光譜的最內圈、中間或靠近外向光譜。

 

她鼓勵內向者站穩腳步後,可以往外向者光譜靠近,讓擴張人生有其可能性,但不要期待自己會成為外向者,這猶如否定自己的「先天特質」,每個特質都是神美好的創造,外向者也能往內向者光譜移動,讓思考更細膩、深度。

 

最後第三步驟,找回生命的主場。世界主場仍以外向者為優勢,內向者要找回生命主場才不會自我懷疑。

 

魏棻卿具媒體相關經驗,她深知使用活躍的自媒體能較快傳達思想,但她選擇寫書,雖然較慢、不夠即時,但較自在舒服。藉此,她鼓勵內向者毋須懷疑自己「是否活得不夠外向?不夠經營自己?」

 

每個人都需要自信的基底,倘若內向者未找回自己的主場,被迫投入世界,改變自我以外向者的方式社交、尋求認同,最終只會持續內耗。

 

酒精的「宿醉」對人體不好,同樣的,「社交宿醉」亦有損心理健康,魏棻卿以詩篇46:10鼓勵內向者,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靠著天父,我們有能力找到生命主場,以神命定的特質發展出精采人生。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