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高雄Fight K 教會歐陽宗翰(左圖)現身說法飾演自己的故事。右圖:陳守生與黃嘉慧基督徒夫妻,大女兒陳恩柔、小女兒陳恩茜。(圖/歐陽宗翰、黃嘉慧提供)

Fight K 教會的【歡迎光臨 鹽穌基】,近日釋出一部影片,標題為:「跟家人一言不合就吵架?親子溝通的核心關鍵」,本片的男主角歐陽宗翰,曾與家人經過許多爭執的日子。

 

一度與家人關係緊張,每天都不想回家,但一次於教會聽到「你的父親已經做得很好」信息,突然內心被觸動而痛哭,對阿!我的父親也是第一次當父親!並改變看待父親的眼光,重新接納父親。



致力於偏鄉教育輔導的老師陳恩柔,背後也有一對與她經歷酸甜苦辣的父母,陳守生、黃嘉慧。娓娓道來一路拉拔女兒長大的碰撞,與育兒心得,提醒父母要勇於道歉,並相信神的主權



其實擔任父母、兒女的角色,我們都是人生第一次,我們都不完美,但都不應當成為爭執中的受害者!在親子關係中,彼此都是被愛的那一方。 

一位兒子的告白

歐陽宗翰出生於傳統信仰的家庭,父親一肩扛起整個家庭經濟重擔,因工時長,長期積累壓力的父親,便養成喝酒習慣,時常藉由酒精,釋放情緒與壓力。

 

升國一的歐陽宗翰,因為一些生活習慣問題,與父親時有口角,爭執到最後,父親決定送他去私立學校,認為私立學校的管教以及宿舍文化,會矯正兒子的生活習慣,使兒子越來越穩重,歐陽宗翰則是為了逃避與家人的爭吵,毅然同意離開家,寄讀私立學校。

 

當中歐陽宗翰雖然清楚家人是愛他的,但因在乎家人的言語,開始產生一些自卑感,情緒有時在爭執時被牽動,開始懷疑自己。

 

然私立學校住宿仍未改變家人的關係,相處上仍有摩擦,爭執也沒有改善,歐陽宗翰內心深愛這個家,但每次回家,所有的爭執都讓他無所適從,只能再次選擇默默遠離。

 

直至國二時,有一個同寢室的高中學長,開始邀約他去Fight K 教會,他發現自己很喜歡這個充滿友善的環境,也習慣開始把重心放在教會。並清楚知道,自己是很棒的人,亦可以很有影響力,逐漸產生自信。

  • news-details
  • 歐陽宗翰本人。(圖/歐陽宗翰提供)

看見父親的難處

然一次歐陽宗翰又跟父親起了爭執,無處可躲的他,直覺想到了教會,便流連於教會中,此際,他聽見一場關鍵訊息,FIGHT.K教會創辦人張蒙恩:「你的父親已經做得很好了,他也是第一次當父親。

 

聞聲,歐陽宗翰全身頓起雞皮疙瘩,父親努力為這個家庭努力的身影直衝腦門,憶起父親一次酒醉時,紅著眼,對他說了真心話:「我工作很累」。一股對父親的愛立刻湧上心頭,他忍不住痛哭流涕,發現自己其實真是深深愛著家人,因為爭執,反而這份愛被「隱藏」起來。

 

歐陽宗翰感恩道:「那天才知道,原來所有在乎的一切,都要回歸注重彼此的關係,而不是吵架的內容爸媽已經很努力在承擔父母親的角色了。」

 

更分享,其實隨著年齡增長,才漸漸領悟父親每天的操勞,整個家庭的水電、學費、伙食費等支出,每一項都令父親一個月收入很吃緊。

 

當天,聽完信息後,他深深反思,知道自己無法要求父親改變,但是他可以每天禱告!並表示,詞窮沒關係,就是要每天為自己與家人的關係禱告!

 

歐陽宗翰:「爸爸真的對我很好,他給予我很多支持,食衣住行上都很豐富,我希望爸爸對自己好一點,不要再這麼辛苦,希望爸爸多愛自己一點,可以更開心!」

  • news-details
  • 歐陽宗翰與教會家人。(圖/歐陽宗翰提供)

衝突中操練自己愛家人

歐陽宗翰表示,爸媽都是愛自己的孩子,只是表達方式不同,不能改變父親,但是可以從改變自己開始。

 

現在,當自己聽到父親有負面話語時,他反而能清楚知道父親背後的動機是愛兒子,只是沒有掌控好自己的情緒,而父親也正在變得更好!

 

並舉例自己如何在衝突中操練愛:

 

一、面對大爭吵時:

先學習傾聽,不管對方情緒如何,都正面接受與回應,願意退讓,釋出更多溝通空間,讓彼此有台階(這種時候越多爭吵回應只會更嚴重),讓對方慢慢冷靜,沒有再吵下去的理由。

 

二、面對對方精神不濟、不理智時:

表面選擇接受,不回應,但是內心不接受對方單方面指責,對自己造成影響(肯定自己是好的)。

 

整個操練愛的過程(關係大於事件),歐陽宗翰看到自己慢慢與父親關係修復,並成為家人的聆聽者,家人也開始認可他信基督教,父親亦開始把他當成朋友親近,遇到什麼職場上的不開心,都會跟他聊,彼此再也沒有那道心牆。

 

歐陽宗翰表示:「其實父母就跟自己一樣都是平凡人,他們有自己的情緒與壓力 ,只不過是剛好發洩在你身上,他面臨的可能跟你面臨的問題很像,他們也試著在解決,如果想幫助解決這些問題,就先改變自己!

  • news-details
  • 其實父母就跟自己一樣都是平凡人,他們有自己的情緒與壓力。(圖/shutterstock)

父母應避免與孩子發生衝突

高雄基督之家小組長陳守生與黃嘉慧,大女兒現任職老師,熱心於教會事工,並致力於偏鄉輔導孩童,小女兒也在教會事工上盡心盡力。

 

在養育兩個女兒們的成長過程中,夫妻倆也遇到許多挑戰,但是他們在不停的修正中,倚靠聖經,持續引導女兒們走在正路上。

 

陳守生表示,在育兒的路上,首要就是避免惹動兒女的情緒,靠著聖經可以總結許多原則,如《歌羅西書3:21》指出,父母不要惹兒女的氣,要如何不惹兒女的氣?以下提供項目予父母參考:

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

—歌羅西書3:21 

一、孩子幼年時建立家規

孩子年幼時,若給予過多選擇權,屆時孩子做了選擇是父母不滿意的,父母再予拒絕,就會困擾孩子,惹動孩子的氣,造成爭執發生(如孩子吵著吃巧克力,但年紀還太小),建議應在年幼時建立家規,清楚表示什麼可以,什麼不行

 

天父對我們的愛是無條件,但是也在聖經中指明,愛不是放縱,因此父母也要從小引導孩子,並隨著孩子長大,漸進式的漸釋出選擇空間給孩子。

 

二、獎勵方式以品格為主,不比較成績

不會因為孩子分數高、低而有獎懲,不會比較孩子的成績,也不會因為孩子考比較好,就享有比較多權力,而是看重孩子的「品格」。

 

並以積點、表格管理的方式,當孩子做了家事、寫完作業、禱告,就可以得到點數,並用點數兌換自己想要的事物,如上網時間、自己想要的東西。

 

三、不在血氣中管教

聖經說到,做父母的要管教孩子,然成為父母,不是指擁有無上的權柄,而是從「順服神」而得權柄,神給的權柄才是權柄!父母依靠自己設立的,反而是「權威」了。

 

他說:「通常我會讓女兒事前就知道,做某些事情就一定會有管教。」

 

比如去賣場前,會跟女兒說好,去賣場不可鬧要買什麼東西,要不然回家必受管教,並堅持一個原則,不在公眾場合給女兒難堪,管教女兒。

 

管教的杖不能用血氣,要清楚說明白孩子哪裡做錯了,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被處罰,且處罰方式不是用血氣打罵,而是以剝奪孩子的權利為主,如減少用網路的時間等

 

四、不用自己個人經歷去套住孩子

父母通常會期望孩子不要重蹈覆轍自己過往的經歷,於是很容易依循自己的經驗,要求孩子要如何,然,此舉是沒有經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很容易跟孩子產生衝突,因此父母應該要先學習,理解孩子的想法,再去溝通

 

很多的衝突都在於,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只想要孩子達到父母的要求 ,孩子接收到的訊息是,「你只是希望達到你們想要的,而不是我需要的!」

 

尤其,現在孩子透過發達的網路資訊,已知的資訊已經過多,當父母未理解他們現在面對的生活、壓力,就容易讓孩子產生「父母不懂我」的想法。

 

陳守生分享:「從聖經中看出,耶穌喜歡用啟發的故事,去啟發門徒,故事是按著門徒特質領受的,而非填鴨式、以自己的經驗去填鴨門徒,我們可以學習耶穌,按著孩子的特質去啟發,去養成。」

  • news-details
  • 陳守生與黃嘉慧夫妻,以及大女兒陳恩柔、小女兒陳恩茜。(圖/黃嘉慧提供)

父母應操練「道歉的勇氣」

當父母因有血氣做錯事,也需要與跟孩子道歉。陳守生分享,自己有幾次於血氣中管教孩子,知道自己不對,但一直沒有勇氣向女兒道歉,直到神透過各種教會主日訊息,聖靈提醒他的心,於是他便鼓起勇氣向女兒道歉,但是因為女兒當時還小,他想時間久了,女兒應該會遺忘。

 

直至其後女兒長大,一次跟他分享,回憶她當時聽到父親願意道歉,很感動。陳守生才發現,原來女兒一直記在心裡,並且也因他的道歉,彼此關係才會如此緊密。陳守生:「當你願意跟孩子道歉,你得到的反饋會很大!

  • news-details
  • 父母要有向孩子道歉的勇氣。(圖/shutterstock)

相信神對你的孩子有完美的計畫

黃嘉慧分享,自己一路陪伴孩子,確實每個孩子特質都不同,比如她的大女兒,對數字就不是很敏銳,但是如果她沒有去理解大女兒這塊特質,就會一直認為她不專心於課業。

 

於是,她相信神對每個孩子都有心意,與特別安排,反而加強鼓勵大女兒的優點,陪伴她經歷自我的弱點,不加以指責,並在職涯選擇上,與女兒溝通,找出女兒喜歡的路,果然女兒現在致力於自己的職場與福音事工。

 

並建議如果親子間有衝突發生,父母一定要有一方去做和睦的工作,一定要有一方將孩子拉離衝突環境,先同理、理解孩子,並告訴孩子父母的想法,要不然父母中,扮黑臉會越來越黑,白臉會越來越白,造成家庭失去平衡。

 

黃嘉慧鼓勵:「基督徒陪伴孩子,知道有神一起走路,不會走得這麼艱辛,雖然沒有衝突是不可能的,但是身為父母,要知道有神在我們當中掌權,我們要先順服神的權柄,讓神親自去擴張、帶領孩子的未來路,神會做最好的安排!」

  • news-details
  • 神對孩子有完美的計畫。(圖/shutterstock)

及早建立關係,不有空巢期受害者心態

黃嘉慧指出,現階段有些父母會經歷「空巢期」的失落與受傷,很多孩子上大學即失聯,也有很多孩子離家上大學、出社會就離開信仰,父母都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關鍵在於,如果孩子在9年國民義務教育中,父母沒有跟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就容易會出現這種現象。因此建議父母及早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在愛中陪伴孩子走人生路。並善用教會資源,幫助孩子上大學走進基督教團契生活,讓團契輔導成為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橋樑。

 

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孩子帶到神面前,神會親自教養,做父母不要攔阻上帝的計畫,要順服神,並讓孩子年幼時就參與教會服事,孩子服事雖可能有怨言,但無論如何,都會有得著,這些經驗對孩子都是好的成長養分!」陳守生無私分享。

 

綜上,無論是從孩子的角度,抑或是父母的觀點,可知出發點都是因著愛彼此,為彼此好,故「關係,大於事件」!

 

我們都不是爭吵中的受害者,都是「受愛者」,但我們可以學習在爭吵中操練「愛的眼光」,「道歉的勇氣」,與一顆「同理的心」,將衝突化為祝福,不讓那惡者竊取了這份愛的關係。

盜賊來,無非要偷竊,殺害,毀壞;我來了,是要叫羊(或作: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約翰福音10:10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