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shutterstock)

中秋節,為華人家族團聚的重要時刻之一,或舉辦烤肉活動、把握連假出遊踏青,或圍坐一圈享受天倫之樂,家人們一起剝柚子、吃月餅、賞圓月,而此時除了「話家常」,還可以多分享些什麼呢?

 

據美國埃默里大學心理學教授馬歇爾.杜克(Marshall Duke)的研究,他認為,啟動「家族故事的對話」,有助於人們認識自己的根源,而當孩子對家族認識程度越深入時,性格也會越堅強

 

而身為基督徒的你我,生命除了形塑自家庭歷史外,更連結於「History(神的故事)」;以下,專訪出身基督徒世家亦多年參與「回家運動」的牧者,談談家族如何透過對話,世代彼此轉向,建立起「尊榮文化」

啟動「家族故事的對話」,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

據美國埃默里大學心理學教授馬歇爾.杜克(Marshall Duke)的研究,他認為,當孩子對家族的認識程度越深入,他們的性格就越堅強。

 

家長可以在孩子不同的成長時期,開啟不同的家族話題,例如:小學階段的孩子,杜克認為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有機會聽到「家族的故事」,並從中體會到:「因為家人們在一起,所以這些事才會發生。

 

而對中學階段的孩子,杜克則列出「關於家族的20件須知」,包括: 

1.爸爸媽媽是怎麼相遇的?

2.媽媽在哪裡長大?

3.爸爸在哪裡長大?

4.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是怎麼相遇的?

5.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哪裡長大?

6.爸爸媽媽在哪裡結婚?

7.你在哪裡出生?

8.你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9.哥哥姊姊/弟弟妹妹出生時的情形?

10.你長得最像家裡的誰?

11.你的性格最像家裡的誰?

12.爸爸媽媽年輕時受過的傷、生過的病?

13.爸爸媽媽從經驗中學到最重要的一課是什麼?

14.一些爸爸媽媽在學校裡的趣事?

15.家族的移民史?

16.爸爸媽媽年輕時的第一份工作?

17.爸爸媽媽在學校裡得到過的獎狀?

18.媽媽是哪所學校畢業的?

19.爸爸是哪所學校畢業的?

20.親戚中最不會笑的人是誰?

 

孩子到了高中階段,則可以深度探索「家族史」,尤其是曾有過的「艱難歲月」或「不愉快的記憶」即使是「黑歷史」,然若能知道「長輩曾面對過的困難」及「家族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時,將更有助於孩子的自我認識。

  • news-details
  • 「永康晨光教會」主任牧師楊俊賢及其全家福。(圖/楊俊賢 提供)

分享成功與失敗,我們可以傳承「生命」

對於杜克教授所提出的「家族20件須知」,楊俊賢覺得很珍貴,他說:「現在是『吃飯配手機』的時代,這份問題清單的價值在於:讓家族成員可以開始彼此對話,因為現代人面對3C的時間,已經遠超過面對家人的時間了。

 

現今社會,人們往往忙於使用手機和電腦,家人之間的交流變得有限,即使面對面,也常只是討論「事情」而非「談心」;因而,若能在家庭聚會中「分享故事」將彌足珍貴。

 

故事,不是只講成功經驗,而是有「高低起伏的生命歷程」。

 

楊俊賢說:「分享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我們就可以傳承『生命』。」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如同聖經《創世記》中的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都有「不完美的一面」,然這些故事更展現了神可以在人的軟弱上顯出大能。

 

上帝的恩典和引導因而彰顯,楊俊賢強調:「特別是祂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在以撒和雅各身上、直到最後──摩西帶領族人出了埃及,成為以色列。」

 

故事甚至是「黑歷史」,是寶貴的教導

透過故事,我們分享的是一個「充滿高低起伏」的人生歷程。而瞭解上一代的故事,如何啟發下一代呢?楊俊賢以自己的父親為例分享。

 

以往,楊俊賢只知道父親是位國中數學老師,直到一次,母親說了夫妻間的生命故事,他才深入認識父親;原來,父母是大學時商學院的同學,畢業後,父親曾夢想著經商,但創業過程遭遇了挫折,因而改變了人生方向、從事教職。

 

「從中,我看見父親並沒有放棄,自己在數學或商業的學習跟知識,」楊俊賢說:「(他選擇)傳承給學生,所以對我而言,他創業的失敗並不是一個黑歷史,好像需要去掩蓋,反而看見他在個人的挫折中,成為了更多人的幫助。」

 

這讓他深受啟發,而同樣的,他也不避諱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過去。

 

「我曾有段時間在異端團體裡,對我而言,這也是一個挫折、一段黑歷史,」楊俊賢說:「但藉此,也讓孩子知道『認識真理的重要性』,要認識聖經、認識上帝,你才能去分辨。」這段失敗經驗,也曾讓他能幫助有相同經驗的人。參考報導:走出異端回應呼召的牧師,夢中數字2359神解密:為我建造方舟

  • news-details
  • 上圖:楊俊賢家族照;下圖:楊俊賢(前左三)亦為台南中生代牧師團契「12磨小豬」成員之一,台南晨光教會主任牧師顧約翰(右一)為其屬靈父親。(圖/楊俊賢 提供)
他(挪亞)喝了園中的酒便醉了,在帳棚裡赤著身子。迦南的父親含看見他父親赤身,就到外邊告訴他兩個弟兄。於是閃和雅弗拿件衣服搭在肩上,倒退著進去,給他父親蓋上;他們背著臉就看不見父親的赤身。挪亞醒了酒,知道小兒子向他所作的事,就說:迦南(含的兒子)當受咒詛,必給他弟兄作奴僕的奴僕;又說:耶和華─閃的神是應當稱頌的!願迦南作閃的奴僕。願神使雅弗擴張,使他住在閃的帳棚裡;又願迦南作他的奴僕。

—創世記9:20-27節

從挪亞的故事,來看「如何面對(長輩的)軟弱」?

華人講究男性須表現出「剛強的形象」,然而,軟弱卻是人人共有的經驗,對於父執輩的「軟弱」,我們可以如何有智慧來面對、以啟發更大的成長?

 

楊俊賢從「挪亞的故事」作回應。

 

創世記第9章提及,挪亞一家從洪水中倖存後開始了新生活,但挪亞卻在一次農活後放鬆了心情,不僅喝醉還赤身露體,他的三個兒子對於這番「窘態」反應各不相同,其中一個兒子「含」,不僅沒有尊重父親的脆弱,反而張揚了出去。

 

而與含相反的,閃和雅弗拿起衣物,用倒退的方式去遮蔽父親,以保護他的尊嚴。後來,挪亞便根據這些反應,決定了誰會獲得祝福,以及誰會受到咒詛。

 

「當兩代間存有『尊榮文化』時,軟弱,反而能成為上帝用來祝福世代的管道,」楊俊賢說:「但如果沒有尊榮文化的話,人面對軟弱時,通常就會從『罪性』發出批評、論斷,而隨之帶來了咒詛和挾制。」

 

什麼是尊榮文化?如何在世代間建立?

楊俊賢就個人認知及在回家運動中的體會,他感到「尊榮文化」第一個要點是:懂得「在主耶穌基督裡」透過聖經的價值觀,來看待彼此。

 

尊榮文化的代表經文之一,於瑪拉基書4:5-6節:「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去。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世代間的「彼此轉向」,是在神大而可畏之日子來臨前,要在我們當中所成就的一件美好事。

 

而這件事怎麼成就呢?楊俊賢從以弗所書6:1-4節說明,「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裡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

 

他解釋:「意思是說,兒女們要尊重主給父母的權柄,只要父母所教導教訓的內容,與聖經真理沒有衝突,我們都應該抱持一個順從的心。」

 

而聖經也同時提醒父母「不要惹兒女的氣」,此處,難道是凡事都順著兒女的脾氣嗎?

 

「不是的,」楊俊賢說:「是指父母不要過於嚴厲的管教,以免子女忘記自己在主裡『同為神兒女』的尊貴身分,反而生發出錯誤的、低落的自我形象。」

 

父母們應該尊重上帝放在兒女生命中的「特質跟呼召」,兒女不是父母的私有財,更不需要成為父母的複製品,所以不應強加期待在他們的身上,而是要能引導孩子們發現「主在個人生命中的特質、命定與呼召」,並進而成全;具體而言,PK(牧二代)不一定要當牧師、醫生世家的孩子,也不一定要讀醫學院。

 

父母不是神,沒有一個父母是「完美的」

有時,人們可能會提及,個人生命景況如何,都是原生家庭所致。

 

然對此,楊俊賢表示:「我們可以因為耶穌的寶血大有能力,倚靠祂在十字架上成就的救恩、破除咒詛,領受神的幫助而得釋放,但也記得一件事,就是──父母是神設立的權柄,但不是上帝,所以他們不需要完美,也不會完美。

 

所以當面對父母生命中的軟弱時,楊俊賢再次鼓勵,可以學習挪亞故事中,閃和雅弗的作為,但不要成為含,如此,上帝給世代的產業就可以傳承下去。

  • news-details
  • 上圖:楊俊賢(前左二)與永康晨光教會的受訓同工們合影;下圖左至右:楊俊賢出生於基督徒世家,清明時節,家族會一同前往墓園,緬懷歷代在地也在天上的家人;左起:「回家運動」領袖父老趙仲權牧師、顧約翰牧師、楊俊賢牧師。(圖/楊俊賢 提供)

  • news-details
  • 楊俊賢並不避諱讓孩子知道自己「曾有段時間在異端團體裡」的經歷,他說:「藉此能讓孩子知道『認識真理的重要性』,要認識聖經、認識上帝,你才能去分辨。」(圖/楊俊賢 提供)

在家族問題清單中,加入基督徒的「屬靈話題」

我們又可以如何在這份「認識家族」的問題清單中,加入基督徒的「屬靈話題」呢?楊俊賢建議加入信仰元素,例如:父母如何認識主?為什麼要受洗?以及曾經如何在禱告中經歷神?等。

 

他說:「我們講家族故事,如果『只是家族』卻沒有上帝的話,很可惜,我們要試著從家族故事中,看見「History(神的歷史)」、連結於上帝的『大故事』,從中,也將看見:神所祝福我們這家族,扮演的角色或承接的產業是什麼?」

 

例如:他身為第五代基督徒,家族在清明節時都會一起前往墓地,長輩也會分享信仰的起源,乃始于曾曾曾祖母,而這一事實對於楊俊賢有其意義,他說:「(家族)是從姐妹開始的,就知道,真的是上帝特別的揀選,有特別的恩典,也特別不容易。她付上很大的代價,所以一定要傳福音、將信仰傳承下去。」

 

家族也在當中分享,哪一代長輩,曾經在哪個教會做了些服事,以至於他們在碑上所刻的墓誌銘,就是他們在教會中的職稱,對楊俊賢而言,此意味著:「屬世的身份並不足以被刻下,但在神面前的擺上、以及永恆的身份將永遠流傳、值得紀念。」

 

讓這一代所領受的,不成為下一代的挾制

楊俊賢說︰「我現在覺得『呼召』的定義,不單單是成為全職傳道人,而是:上帝對於你在這世界上,祂想要你在哪裡為光為鹽?」而當中,足以傳承的乃是「過程中,我怎麼去跟上帝對話的」?

 

重點不是「我現在成為了什麼」,而是自己如何「從懷疑、不清不楚到確立」的過程,神怎麼引導自己?個人怎麼尋求到神?因為每一個人、每一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呼召,但是「尋求神的經驗」是足以世代傳承的寶藏。

 

就如,楊俊賢成為一名傳道人,不是因為自己讀了什麼神學院、有多麼厲害的恩賜,而是他曾在信仰追求的過程中「經歷了失敗,並真正認識了主」。

 

「就像保羅所說,我是罪人中的罪魁,因而清楚知道,不是因為我能做什麼,而是上帝的憐憫,因為祂的揀選與呼召是沒有錯誤、沒有後悔的。」

 

每個人的人生,難免遇見挫折或失敗,但即使在失敗中,上帝仍然可以使用我們,如同雅各,他便是在與神摔角、失敗後,被改名為「以色列」。

 

楊俊賢牧師祝福禱告

天父,我們感謝祢、讚美祢,訪談中我也想起,自己的屬靈父親顧約翰牧師,他也很願意分享軟弱,牧會的軟弱、生命的軟弱、各個時期的軟弱,以至於我可以真的領受,在軟弱當中不是輕看自己,而是看見上帝的信實與慈愛。

 

同樣的,也在我跟肉身的父親,或跟孩子之間的關係,透過生命故事的分享,好像就從我們的不完全跟生命的裂痕當中,可以透出上帝真理的光,透出上帝恩典的光,以至於主啊!能讓一個世代不再是背向,而是能夠轉向,主啊,是能讓父親轉向兒女,兒女轉向父親,主啊,讓咒詛可以出去、讓世代的產業可以傳承。

 

父啊!孩子也求祢來祝福今天的分享,讓文字成為福音的器皿,讓更多人可以來認識祢,無比豐盛的慈愛與信實。

  • news-details
  • 楊俊賢禱告,願透過生命故事的分享,從不完全跟生命的裂痕當中,透出上帝真理與恩典的光,以至於這一個世代不再是「背向」,而是能夠「轉向」,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咒詛可以出去、世代的產業可以傳承。(圖/本報資料照片)
  • news-details
  • 中秋佳節圍坐共享天倫之樂時,不妨也就此啟動「家族故事的對話」,彼此尊榮,也試著從家族故事中連結於上帝的「大故事」,從中一起看見:神祝福家族「所扮演的角色或承接的產業」是什麼?(圖/shutterstock)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