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shutterstock)

「這麼做是為你好、為什麼他可以你不行?動作快一點...你看◯◯◯的成績多好...」

 

腦海裡,你是否有一些聽到都會背的「長輩碎念金句」?是否想過,這些話語對自己生命的影響呢?我們惟有覺察並倚靠神調整,才有機會讓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關係經歷更新變化、長成「愛」的樣式

  • news-details
  • 湧恩堂(The FLOW中心)何覺生牧師與師母郭玉芬老師。郭玉芬出生於台灣,30歲時因丈夫進修而移居美國,原為工程師的她,後來因子女而選擇在家教育,曾修讀蒙特梭利教育法(Montessori Education),看重孩子適性發展。(圖/郭玉芬 提供)

傳統華人家庭裡,兩代溝通傾向「負面的表達」,不少人甚至帶著「羞辱創傷」長大,充斥著被否定、輕蔑、批評的記憶。

 

羞辱創傷的記憶,則會導致匱乏、不安與自我厭惡的感受;當人下意識想要安撫這些感受時,就不知不覺會出現「控制性」的言辭或舉動,造成家庭現場,父母容易複製創傷經驗到孩子的身上。

 

工程師因子女選擇在家教育,意外開辦幼稚園

當郭玉芬選擇在家教育子女時,她把家裡佈置地像幼稚園般,許多朋友也把小孩帶來一起學習;後來,她領受感動,正式申請開辦幼稚園。

 

從事高科技產業的丈夫蒙召後,郭玉芬的教育事業一時也成了美好的經濟支持;2021年時,夫妻倆領受感動返台事奉,現於台南安南區九份子開拓湧恩堂(The FLOW中心),幼兒事工吸引了不少年輕家庭前來。

 

您所熟悉的「父母碎念金句」?

郭玉芬分享熟悉的「華人父母碎念金句」,看見華人親子溝通中普遍存在「使用負面言語」的特點,例如:你動作怎麼這麼慢?明明可以對,為什麼會做錯?甚至,老一輩人會直言:你怎麼這麼笨啊?孩子時常處於「被批評」的狀況。

 

社會普遍忙碌緊湊的氛圍,也讓父母的言詞時常有「急促感」,郭玉芬說:「父母會表現出『時間不夠,然後要快快快』的感覺,卻沒有注意到小孩真的很累,或沒有動力要做。」

 

薪資收入較好的家庭,習於安排孩子學習才藝,甚至會排到「時間滿檔」,而當孩子表現得不夠快、不夠好時,就容易被數落,例如:都是因為你不認真、不會善用時間、不夠積極等。

 

多數雙薪家庭的父母,常處於疲憊狀態,回家後只想休息,不想多作互動,無暇於深談,常對孩子說:你們自己去玩、哥哥/姐姐應該去照顧弟弟/妹妹,然疏於陪伴及品格教育時,手足間易起爭執,使關係越演越烈。

 

以上諸多例子,突顯華人家庭的教育方式,傾向強調成就和時間管理」,但時常忽略了孩子在「情感和個性發展」方面的需求。

  • news-details
  • 你腦海裡有熟悉的「長輩碎念金句」嗎?這麼做是為你好、為什麼他可以你不行?你看◯◯◯的成績多好...?(圖/shutterstock)

從個案看「羞辱創傷」,管教結果大不同

郭玉芬分享過去所輔導的一則個案。

 

在父母心力有限下,時常賦予8歲老大期待,例如:大要管小的、都這麼大了應該要讓弟弟…讓仍還年幼的孩子,常拿出「大人的架子」與弟弟互動,導致手足感情失和,吵架不成甚至就打了起來。

 

老大三年級後,開始常說自己在校沒有朋友,對此家長沒有特別留心,直到被通知孩子會「偷東西」時,爸爸一聽,覺得丟臉就開始處罰,只覺得:只要責罰了,孩子就知道不可以再偷。

 

但孩子仍一再故犯,使爸爸越來越生氣,處罰得越厲害,最後,父親用盡了自己的方法都不能改善,最後乾脆下令:孩子不用去上學了,限制不和任何人接觸,那就不會再「偷」了。

 

後來,郭玉芬接下個案,她嘗試與孩子溝通──透過玩「老實樹」彼此猜心的規則,如果猜對了對方的想法,樹就不會倒,反之就會歪斜;遊戲中,孩子才知道要把「內心想法」說出來,不然他人不會了解。

 

雙方玩開了,郭玉芬就問:「你為什麼要偷東西呢?」孩子回答:「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拿人家東西,人家就說我是偷呢?」

 

郭玉芬想到一次在教會,對方曾自己打開櫃子,找到壁報紙後就拿起來、剪成了一棵聖誕樹,當下,郭玉芬並未多想,只覺得他很有才華。

 

此時,郭玉芬進一步問:「你是不是覺得,東西都是可以拿來用的?不需要問?」孩子說:「對呀!爸爸說,不要小孩吵來吵去、搶來搶去,所以家裡的東西沒有分弟弟或我的,所以都可以拿來用啊!」

 

「原來孩子是錯在這一點!」郭玉芬於是教導他,學校和家庭不同,必須尊重別人的物品;她也擬定計畫、做了表格,每一天打電話check孩子,幫助改變習慣;兩周後,情況就有了明顯的改善。

 

爸爸見狀,也開始反思自己的管教方式,並願意敞開自我作調整。

  • news-details
  • 華人容易使用「負面言辭」或「懲罰方式」來教養孩子,內容傾向強調「成就和時間管理」,但時常忽略了孩子在「情感和個性發展」方面的需求。(圖/shutterstock)

面對華人文化「創傷羞辱」,操練改善

華人容易使用「負面言辭」或「懲罰方式」來教養孩子,對此,郭玉芬個人也深有體會,回憶過去,父母親總習慣說別人家孩子的好話,但總不會對自己說;她提醒,父母需要自省對待孩子的「兩種標準」。

 

面對他人的孩子,華人父母多褒過於貶,但面對自己的孩子,則多「直說」,直指孩子哪裡沒做好之處,一語道破問題,卻沒有顧及情緒。

 

郭玉芬分享「用言辭塑造孩子行為」的重要原則,即:以終為始「你期待孩子的『終點』是怎麼樣?那開始時,就要說出這個期待。」

 

例如:希望孩子要早點做完功課,就說:「我相信你,一定會懂得鞭策自己,先做完功課再去玩。」而非:「你不要只會玩,而不做作業。」她表示,後者實際上已先定罪了孩子、論斷孩子「你就是這樣」。

 

言辭是有力量的,因而每次要管教孩子前,父母應先思考「自己要說什麼」,好讓孩子聽到話語後,可以按著所說的話去做。

 

最後「操練」很重要,曾有人建議操練要達「1萬小時」方能有成。郭玉芬將此二原則付諸實踐,親子關係因而溫暖緊密;她也強調「要加上禱告」,並見證:神會親自為孩子開道路、引導他們發揮恩賜。

  • news-details
  • 子女有自己的人生旅程,郭玉芬因此將「禱告」及「引導孩子走上自己恩賜的道路」,作為教養的核心內涵。(圖/shutterstock)

如何幫助兒女得著自己「那一份」?禱告!

女兒經歷如同亞伯拉罕的僕人,因而堅信

郭玉芬的女兒,從小十分依賴母親,2歲時送去學校大哭不止,她於是決定在家教育。後來,她發現女兒喜歡畫畫,手上只要有紙跟畫筆,就會安靜專注,五、六歲時參加繪畫課程,也被老師連連讚美。

 

國中時的女兒,持續自發地在家繪畫,也因喜愛日本漫畫常上網臨摹。到了申請大學時,女兒便選擇以作品而非考試的方式申請入學,郭玉芬支持外也禱告,沒想到,女兒因此經歷神,因而主動提出「自己想要受洗」。

 

當時,女兒不知道要去找哪幾間學校,郭玉芬靈修時.正好讀到亞伯拉罕的僕人尋覓以撒妻子的故事,她就和女兒分享並說:「明天去學校博覽會時,你自己跟上帝禱告,像那僕人一樣,想遇見什麼情況作為印證。」

 

女兒做了立體的手工名片,因此,她希望上帝帶領自己:遞名片時,若諮詢的人表示「名片很特別、很喜歡、會保留」,那對方所建議的學校就是神的引導。

 

後來,女兒的經歷完全按照禱告內容發生

 

諮詢者一看到她的名片,就說:「哇!做得很棒,我很喜歡,我可以留著嗎?」並接著建議「合適的三間學校」,女兒一聽就照對方所說的去排隊;自此,女兒也深深知道這位神,也是她的神,不只是父母的神的而已。


  • news-details
  • 郭玉芬感到,教養最重要的就是「為子女禱告」,並鼓勵他們追求神所賦予的恩賜;她相信,即使看似犯錯,但「禱告中」神也會引導走回正路,而且是超乎所求所想的「恩典之路」。(圖/shutterstock)

兒子看似「選錯」,禱告中卻多有恩典

郭玉芬的兒子則聽話柔順,很尊重父母的意見,但較沒有自己的想法。

 

選大學時,他所考量的只是:父母擔任傳道人很辛苦,所以希望能在學費較省的加州學習,惟因教會肢體的勸勉,他在最後一個志願欄裡,填了一個華盛頓州(外州)作為保險選項。

 

選科系時,同儕多半選擇前途明確的資訊或醫科,惟他不知道該選什麼,郭玉芬於是回饋兒子:「我從小教你中文,我覺得你的語文能力很好。」兒子便選擇了與眾不同的中文系,讓同儕們跌破了眼鏡。

 

郭玉芬說:「父母的話,對小孩影響非常大,我講的話讓他毫無顧忌的去選中文系。」後來加州9間學校都沒有錄取,兒子上了唯一的外州學校,因默默感受到是神的引導只好順服,學習自主而步上了「獨立之路」。

 

由於兒子的語言能力出眾,系上表現十分出色,老師便鼓勵跳級,讓他省下很多的時間及學分費,他便擅用了時間去別的科系旁聽,來到商學院經濟系課堂時,一聽完會計課,就興奮發現:會計好簡單!好像在玩數字遊戲。

 

清楚方向後的兒子,於是決定轉系考試;二年級不僅順利轉系,實習時也讓公司看見其專業,很快就給予聘書,表示大四就可以來上班,兒子於是在升大三時,決定該年要完成學業、提早一年專心準備會計師考試。

 

過程中,郭玉芬僅是提醒兒子,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而兒子面對興趣,動力十足,4個月後就考上了會計師資格,大四畢業後,就無縫接軌的進入職場。

 

郭玉芬總結自己的教養經驗,最重要的就是「為子女禱告」,並鼓勵他們追求自己的興趣

 

她相信,即使看似犯錯,但在「禱告中」神也會引導走回正路,就如:兒子最初選擇中文系雖「看似錯誤」,卻得到很多恩典,並找到了真正的興趣、提前完成學業,這一切,都奇妙的超出她的所求所想。

郭玉芬禱告

阿爸父感謝祢!

 

謝謝祢使用我,讓我認識祢有多麼偉大,認識祢的話語帶著能力,認識祢創造孩子的原則,做父母若因不認識祢,或用錯了方式,真的求祢幫助,讓我們看見自己是渺小的,一意孤行的錯誤方法,不只會造成衝突,也會誤傷了孩子。

讓我們回到祢創造美好的旨意,認識孩子的優點,知道如何幫助他們,啟發自我學習,因為當他們找到自己興趣時,按著自己的動力,都會做得非常棒。

主啊!請使用我們的口,來說出孩子的道路,謝謝祢,孩子禱告奉主耶穌基督得勝的名求,阿們。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