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缺乏對政治的關注,可能使人們容易出現「不知該投給誰」、「投誰好像都一樣」的政治冷感迷思。(圖 / shutterstock)

選舉鄰近,你是否已準備好投出神聖一票?或是,因較少涉略政治,而出現「不知該投給誰」、「投誰好像都一樣」,選擇不去投票的「政治冷感」迷思?

 

本報專訪福音協進會教會發展中心主任陶牧群牧師,分享對此議題的看法。

宗教與政治相輔相成

曾就讀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班的陶牧群表示,基督徒應要關心政治。他提到,聖經的前半部都在講以色列人的政治,從如何被建立、轉移到摧毀,後半部則談到以色列國變成上帝國的角度。其中關鍵字有:王權、治理、服從、人民、國土……,這些都與政治很有關聯。

 

而,從什麼時候開始,基督徒被說「不能」關心政治了呢?

 

一是中古時期,西方政教合一使之進入黑暗時期,以致理性主義興起時,宗教被壓制,對於政治與宗教的結合產生厭惡。

 

二是現代社會世俗化興起,認為宗教是現代社會的毒瘤(毒藥),會造成國家、社會落後;較極端的例子像是:無神論;或是原本為基督教國家的歐洲,現今基督徒比例落後。

 

從中華文化脈絡來看,政府也害怕宗教與政治有太多牽連,例如過去的黃巾之亂、元末的明教、義和團和太平天國,這些宗教的影響力,都能撼動政權。甚至,中華民國的成立,和基督徒也大有關連。

  • news-details
  • 宗教對政治的威脅,使教育方針傾向「政教分離」。(圖 / shutterstock)

政治想要影響宗教,因為宗教可能隨時發揮比政治更大的影響力。

 

因此,政教分離似乎是過去政府對於人民的教育,以此不讓宗教對於政治有撼動的可能性。然而,70年代以後,西方從理性中更盼追求「靈性」,原本世俗化的宗教卻吸引更多信眾追求,甚至有許多伊斯蘭信仰為本的國家興起。

 

台灣在戒嚴時期,也企圖施行政教分離的教育,但阻止不了從黨外運動積極參與政治的長老教會、及至90年代彼得‧魏格納提出「七大山頭」概念後,許多國語教會隨之跟進,開始有地方議會、立院的聯禱會、城市禱告會、國家祈禱早餐會,包括有實際行動的「7853新天地國家轉化聯盟」、「合一行動聯盟」、到組成政黨的「信望盟」,台灣基督教希望如同西方國家一樣,在信仰價值上,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與影響。

 

陶牧群表示,如今,台灣教會不應再有傳統的「政教分離」概念,而對政治漠不關心。政治應是所有公民的共同關懷,基督徒更是應提供聖經觀點、信仰價值,讓社會與國家都被「門訓」,恢復神原本造人的形象—有神自己的榮美

 

政治冷感成因、年輕世代政治觀點

然而不論是政治與宗教,對年輕人而言,都是上一代的產物。因此,當教會扛著宗教大旗或政黨利用網紅拉抬聲勢,對年輕人而言,多是無關痛癢。

 

陶牧群分析,政治冷感的成因有兩個:一是從開放投票以來,人們不斷相信民主,但發現選出來的候選人,與自身期待落差頗大,民主並無帶來人民所期待的成果,因此感到失落。

 

一個是生在網路時代,從小就資訊爆炸、思想自由、見識寬廣的年輕世代。他們早已從網路得知何為228、白色恐怖、兩顆子彈和海角七億。

 

傳統的政治心理學認為,一般人在18歲上大學前,多是順從自己原生家庭的政治傾向。然而在網路世代中,他們很可能在國中就建立自身政治價值體系,因而從過去固定意識形態所牽引的立場中解放出來。以致,當我們還覺得要從「一籃爛蘋果中挑出一個不爛的」時候,他們已放棄從選擇題中找答案。

  • news-details
  • 陶牧群表示,年輕世代從小接觸網路資訊,約於國中時就形成自身政治價值體系,不受過去固定意識形態所束縛。(圖 / shutterstock)

對於缺乏創意、帶著威權的傳統政治立場,已無法滿足年輕人的期待。他們要的是更有突破、更草根、更有彈性、更能解決事情,或是更敢面對真相的政治選擇。

 

而宗教冷感,除了是世俗化下對宗教的不信任,以及在消費文化下,認為宗教的商業娛樂價值更勝生命價值,最要緊的是:現代的宗教沒有辦法讓人們感到真實。

 

為何在婚姻議題爭議後,許多年輕人不願相信教會?因為教會無法給他們一個合理答案,而是用許多似是而非的道理,使人認為教會完全無法溝通,也無法活出一個他們想像的「愛」的實體。

 

生活與信仰和政治建立聯繫

聖經上從來沒有要基督徒對「政治」冷感,反而,要我們為執政掌權的人禱告、為上帝國降臨、為上帝的名在地上如同在天上禱告。

 

歷史上也有多次為信仰出征的紀錄,例如南北戰爭。陶牧群表示,如果基督徒的信仰是真實的,那麼影響我們最大的「政治」領域,難道不允許我們更多投入嗎?

  • news-details
  • 耶穌在主禱文教導:「願你的國度來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圖 / shutterstock)

有好長一段時間,教會不願意弟兄姊妹太過於投入政治,因為偏激的政治立場,使教會分裂。許多教會的牧者因著政治立場而被請走,或是教會因藍綠變成兩個教會。但,這是因為我們太關心政治或選舉嗎? 

 

陶牧群表示,「台灣民主進程,缺乏了包容、原諒與共好。我們的社會被太多政治光譜撕裂,以致最終變成二選一,不是藍就是綠、不是支持就是反對,但是真實社會並不是這樣的。」

 

在心理學上,若只評斷道德的是非黑白,其實比較不成熟。成熟的道德判別,會考慮到動機、環境、影響……等,換句話說,大多數的事情都是灰色的,成熟者是需要更多從不同角度來評判。

 

陶牧群舉例,前幾年,迪士尼出了睡美人外傳,以黑魔女為主角,結果大受好評。過去,人們常把黑魔女當作反派,不管她的動機、作法、脈絡,主觀認定她就是壞人。殊不知,從另一角度來看,她或許是帶著保護環境、重視承諾,還帶著孺慕之情的好人。

 

同樣,政黨為了選票,只為了「票多的人贏」,卻忽略選舉不是政治的一切。民主政治還有在野黨、媒體、人民團體……等各種不同角度,才能構成一個平衡的政治氛圍。

  • news-details
  • 福音協進會教會發展中心主任陶牧群提醒,大多數的事情多是灰色的,需要練習從多角度進行評判。(圖 / 本報資料照)

教會應幫助基督徒了解神的心意,不僅是得救與不得救。除此之外,關於上帝的創造(環保議題)、面對犯罪的懲罰(死刑與否)、簡樸生活(能源議題)、性別差異與尊重、如何扶養孩子、孝順父母、勞動與健康、貧窮與富足……等這些議題,背後都是政治問題,且大部分都是在選舉時才被提出來,但是選完就被忘記。

 

吳獻章老師曾說:「做為牧者,我們不是要實際投入社會運動,而是要讓弟兄姐妹對於這些社會議題有感,鼓勵並陪伴他們能夠回應這些問題。」的確,作為牧者不可能每個議題都通透,但牧者可鼓勵弟兄姊妹以其專業、場域、感動,去投入與關心。

 

陶牧群曾在一個學青團契擔任輔導,曾有一段時間,他每月都會帶一次專門討論時事的聚會,請學生們分享自身在當月看到最重要的新聞,除了分享,他也會帶大家以基督徒的角度來思考、回應

 

當中許多人都非常樂於參與,一方面,每個人都可分享自己關注的消息(即便是手機新知、動漫消息),也能聽到其他人的分享,擴充自身眼界和領域,並藉由對聖經或是神學的對話,更多思考,信仰到底跟我們的生活有何關係。

 

積極討論,更多接納、禱告

陶牧群說:「這樣牧養的經驗讓我感受到,其實年輕人不是對於政治冷感,而是他們還不知道為什麼政治跟他們有關係,就如同他們不知道為什麼信仰對他們有關係。而,當牧者幫助他們去思考,原來我們的生活與政治和信仰都息息相關時,他們自己會找到回應的方式。我們要做的是,除了教導聖經外,更多的是聆聽、接納、一起禱告。」

  • news-details
  • 基督徒面對政治議題時,需要更多接納、聆聽和禱告。(圖 / shutterstock)

 「你的一票很重要,不是因為你的一票可以改變什麼,而是當你深思熟慮、真正暸解、透徹研究。甚至經過內在衝突『你為什麼要投下這一票』時,你就可能會成為下一個改變這個世界的人。」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