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家人之間親密的關係,往往讓我們對彼此有許多期待,以致增加摩擦機率。如何處理面對家人時冒出的「無名火」,有效安定情緒、並良好溝通,值得基督徒一同思考與學習。(圖 / shutterstock)

面對工作、生活,總是保持耐心和好脾氣,但一回到家面對家人,耐心就瞬間歸零。這樣的情境是在說你嗎?

 

就如下班回家想癱在沙發上一樣,工作和生活一整天耗盡了我們的耐心,以致面對家人時彷彿被按下「情緒按鈕」,情緒瞬間爆發!

 

有一句話說:「不要把壞情緒留給最愛你的人。」基督徒該如何處理面對家人時產生的「無名火」?如何正確處理自身情緒並能良性溝通?聖經是否有「控制怒氣的榜樣」可學習?

 

本報邀請「小魚兒心理治療所」所長呂幸芳分享看法。

理解話語背後的愛

呂幸芳表示,面對家人容易失去耐心的狀況是很常見的,家人對彼此有很多的愛,又有許多期待,也因過去相處的負面經驗造成刻板印象,所以即便對方還沒說什麼話,或只是出現一點點不耐煩語氣,我們就會連結以前不好的經驗,以致情緒不自覺湧上。

 

家人間因為過於熟悉,增加產生摩擦的機率,如一句話說:「因了解而分開。」關係的親密,使彼此有許多期待,隨之而來也有許多失落。

 

對父母而言,孩子永遠是長不大的小孩,父母容易忘記「孩子已成年能獨當一面」,因此會以其角度和價值觀表達關心。站在孩子的角度,這樣的愛可能令人感到窒息,或是父母對同樣事一直反覆碎念,使追求獨立的成人感到厭煩而失去耐心。

 

孩子們可試著理解父母的擔心和焦慮,若一直卡在「對方為什麼又這樣?」的想法裡,反而無法有效溝通。反之,若能理解對方在話語背後真正想表達的,知道「這都是因為愛,只是表達方式不同」,相信如此較能包容、理解父母的做法。

  • news-details
  • 知道父母的言行背後,是以「愛」為出發點,可有效降低成年子女對父母的不耐煩。(圖 / shutterstock)

勤禱告、利用短暫時間整理情緒

呂幸芳說:「一個健康的人,應該要在不同關係中都是『一致』的。不會是在朋友面前一個樣,在家人(面前)又是另一個樣貌。」當我們在外遭受挫折,家人就是最好的傾聽與支持者,適時與家人分享情緒,是最健康的。

 

若今天感到自身情緒非常滿,需有獨立空間來安靜、消化,呂幸芳鼓勵,可透過通勤時間,無論是開車、坐捷運,試著將注意力轉移到窗外人事物,暫時遠離工作壓力和不美麗心情,最重要的是,不斷向神禱告呼求,求聖靈潔淨心中軟弱與汙穢,幫助自己回歸穩定情緒。

  • news-details
  • 可利用通勤時間轉移注意力,緩解壓力或心中不愉快,避免情緒爆發。(圖 / shutterstock)

特別,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常忘記要慢下來聆聽內心聲音,可能會帶著情緒在不同情境中轉換,卻缺乏整理。「任何情緒在任何時刻都需要花時間整理,哪怕只有五分鐘,都能有很好效果。」

 

聖經中,可以看見耶穌也會「生氣」,馬太福音21:12-13,「耶穌進了神的殿,趕出殿裡一切做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對他們說:「經上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

 

也許我們一開始不能理解耶穌為何如此生氣,但從經文可看到,耶穌讓自己停下來,並清楚向眾人說明自己這麼做的原因。

 

從聖經中同時可以看見,耶穌頻繁退到曠野去禱告

 

「禱告不分時間、情境都可以進行,是我們處理心情最好的方式。」呂幸芳分享,自己可能一早跟小孩有些不愉快,仍會送對方去上學,開車過程,會藉由禱告,使心快速平靜下來,並與孩子溝通剛剛發生的事。藉由短暫車程,既達到溝通目的,也可使孩子帶著快樂心情上學。

  • news-details
  • 禱告是最簡單的紓壓方式,幫助人從情緒、問題中抽離,重新對焦基督。(圖 / shutterstock)

梳理情緒三步驟

呂幸芳進一步提供「三步驟」,來梳理情緒:

 

1.自我覺察,善用情緒字眼辨明真實情緒:

心情不好時,第一要件是「自我覺察」。

 

其實許多人並無察覺自己正在心情不好,而下意識地把情緒帶入語氣中,直到得罪人,經他人反應:「你怎麼那麼兇?」自己便會否認:「我哪有兇?」

 

情緒管理課程中,首先就是教人要對情緒有正確認識,能準確說出自身情緒詞彙,是「生氣、難過、開心,還是緊張」。心情不好有很多種類,生氣和緊張造成的心情不好截然不同。

 

2.連結情緒與事件:

釐清真實情緒,想清楚是什麼事件造成心情波動。

 

3.歸納想法:

例如:現在發生這件事,我感到很生氣,我的想法是什麼?此也是所謂的「認知行為治療」。

 

串聯「情緒、事件和想法」三者,歸納彼此間的關係,能釐清自己當下的狀態。

 

人很容易在情緒上來時,產生自動化想法,如:一回到家,另一半就不停碎念:怎麼這個也不收?那個也不收?當下,人定會覺得一頭霧水。這時,除了可選擇先不動怒,自我覺察到「我又沒有怎麼樣」,並且正感到生氣,進而可向對方表達:「發生了什麼事嗎?為什麼要這麼兇呢?」

 

當自己能覺察自身情緒,就能開啟適當對話,處理對方負面情緒,且不「對號入座」,因有時別人的情緒與我們無關。

 

把握「溫和語氣」做為溝通方針,就如俗話說:「一個銅板響不了。」在別人心情不好時,除了為其禱告,也為自己能保持心情穩定禱告。若無法確保心情穩定,可選擇保持距離或離開現場,等情緒緩和再做進一步處理。

  • news-details
  • 臨床心理師「小魚兒心理治療所」所長呂幸芳,提醒情緒管理首重「自我覺察」。(圖 / 呂幸芳 提供)

呂幸芳分享自己與丈夫相處時,若發現對方當下不太想溝通,她就會先選擇不說話,等情緒緩和再用LINE傳訊溝通。若雙方心情都不好,就不用強迫非要當面溝通,傳訊息或為對方倒杯水,都是很好地給彼此台階下的方式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