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排灣族姑娘何曉鳳書頁封面,口述她從家庭奴隸到成為「受害者」發聲者的生命轉變歷程。(圖/Shari-Feng Ho  提供)

何曉鳳出生在台灣的排灣族家庭,七歲就因家貧而被賣為家庭奴隸,後來隨同買主家庭,從台北移居美國,期間飽受凌虐與剝削。

 

二十年後,因不堪長期折磨而逃離,接受反人口販運組織的保護。逐漸獨立、重獲自由。

 

2011年,由於美國CNN新聞網報導何曉鳳逃出奴役的故事,引起台灣媒體廣大關注,而她也在外交部的協助下回國和原生家庭團聚。

 

她從未被允許上學,所以她說和寫中文或英語的能力皆非常有限。她也未學過開車。「我是人口販運的倖存者。我覺得自己很幸運。」「當我逃離過去,我選擇不待在收容所。這是我的選擇。當時我想要自由!我再也不想依賴別人來滿足我的需求了。我想自由地生活。這是我的故事。」何曉鳳說。「最重要的是,你要打開你的心門,讓所有外界的人可以幫助你。」

 

《我的名字是自由》一書,何曉鳳口述:她從家庭奴隸到成為「受害者」發聲者的轉變歷程。她希望藉由自己的故事,能幫助其它受到傷害的人,尋找重建生命的力量。

 

現在,她要再次回台,分享她的生命故事。

2011年 CNN的「自由計畫」(Freedom Project)做了一個有關人口販運的報導。其中有位在美國的台裔、排灣族姑娘的故事,震撼了台灣,全台媒體熱烈報導,也吸引當時的總統 馬英久的關注,促成時任外交部長 楊進添邀請何曉鳳回台尋親。

 

原生家庭只住七年,最後一餐母親的叮嚀

在台東大武鄉一個寧靜的小村莊,何曉鳳只在原生家庭生活七年,那是一個貧窮、生出許多女兒、缺少男丁的原住民家庭,父親因為經濟壓力和生不出男丁,不斷的怪罪母親。

 

在那七年裡,「媽媽是家中唯一會上教堂的人,她相信神,我也被她的信仰吸引。」何曉鳳說:「在那些日子,我和她一起去教堂,我很喜歡和母親一起去任何地方。」

 

七歲那年,有一天「母親從市場回來之後,便開始忙著做『出奇豐盛』的一餐。」何曉鳳回憶,「因為大姊辛苦工作、掙錢給大家,這是我們第一次煮雞肉、還有有史以來最大的米飯。我看著媽媽拿起每一塊雞肉,仔細的用苦澀的菜葉包好放在盤子裡,端給我們家人享用。」

 

「媽媽,怪怪的,雞肉一點都不好吃,它(苦澀的菜葉)搞砸了這頓飯。」何曉鳳對媽媽說。

 

過了一會兒,媽媽說:「倫倫(何曉鳳的小名),生活就像這頓飯,又甜又好,卻又苦又難。你的人生也將是如此。總是要有耐心;要忍耐,要克服困難,因為明天總會更好。苦菜下面就是嫩肉,會讓你強壯起來。不要吃第一口就停下來;要繼續吃。明天會更好。你一定要記著這頓飯;你一定要記住這個晚上。還有,當日子看似難以承受時,要記住我的話。用這種想法讓自己堅強起來。

 

這是最後一次,何曉鳳和全家所有人團聚,一起吃飯,懵懂聽著。

 

貧困生活下,她被賣為奴

「我們村裡有一個失業的男人。…這個人後來找到了另一種工作,一種收入更高、不用流汗或費力的工作。…他發現可以透過把孩子帶到工廠等其他地方工作,來賺更多錢。」

 

七歲的何曉鳳因為家裡貧困,被帶到許多工廠,都因為個子太小被工廠拒絕。最後,她的父母得到一份合約,她被賣給一位老太太作奴隸。「我把你送走,是希望你能過比較好的生活。這是她父親對她說的最後一句話:「無論『奶奶』需要你做什麼,你都要幫她。」

 

何曉鳳被老太太帶到台北,她24小時陪伴老太太,要快速的跟上、服事老太太所有的需要,也不能離開她的視線,一但慢一點,就會被老太太咒罵。

 

老太太是光鮮亮麗的富婆。精於保養,皮膚光滑細嫩、臉上一條皺紋都沒有。夏天穿輕薄的絲綢、冬天則穿厚實的保暖衣物。老太太什麼都不缺,「然而,我卻過得像是流浪街頭、最貧窮的孩子。」

 

何曉鳳頭髮被老太太亂刀剪成短髮、動作稍慢就會被罵,每一天、每一秒都要陪著老太太,滿足她的一切需要,包括,為老太太按摩直到睡著。

 

老太太不讓她吃「家人的食物」她只能吃剩菜、剩飯,有的時候食物會有酸味或有一點發霉,「但我必須吃下去,我很餓,我從來沒有吃飽的感覺。」何曉鳳說。

 

「我很驚訝老太太信的也是基督教。我看到她在讀聖經,然後她會突然吼我、說出傷人的話;然後她又會回去讀那本聖經…這太難以理解了。」何曉鳳說。「老太太勤於上教會。她從未缺席過一次禮拜!當然,她去哪我都陪著,所以去教會也不例外。

 

老太太害怕任何人靠近何曉鳳。「我想她知道:如果別人和我說話,他們會發現我是她的奴隸。牧師多少知道我和這個家庭有些不對勁,但和教會裡的其他人一樣,他們覺得這不關他們的事。」

 

 「我真心喜愛去教會的日子。這是我可以睡覺的地方!…因為我總是為了老太太忙到很晚,整天工作,累得筋疲力盡!我也知道她不敢在教堂裡打我或掐我。」

  • news-details
  • 何家三妹何曉英說,當年姊姊何曉鳳寄來與收養人親密合影的照片,沒想到背後卻過著悲慘的受虐人生。(圖/自由時報 歷史照片)

終於能接受洗禮,卻不能再上同一間教會

有一天在教堂裡,牧師和老太太碰面,他一直說服老太太讓何曉鳳受洗,他說:「神愛她,她也一直來教會,為什麼不讓她受洗呢?」最後老太太同意讓何曉鳳接受洗禮,但卻在洗禮後很久都不再去那間教堂。

 

「當我分享我的故事,提到老太太信奉基督教、虔誠地閱聖經、固定去教會。好多人都感到震驚。他們無法理解她為何會做出那樣(奴隸人)的事。」「我的回答很簡單。我告訴他們:『當我和老太太一起去教會,我聽見神的話,相信牧師所說的,但是老太太—她並不相信。』」何曉鳳說。

  • news-details
  • 何曉鳳經歷人口販運後的人生,出版《我的名字是自由》,為被害人發聲。(圖/Shari-Feng Ho  提供)

「你現在是奴隸,將來也永遠是奴隸」主人說

17歲的何曉鳳和老太太一起移居到了美國,和老太太的女兒一起住。老太太對何曉鳳說:「我們要去美國生活,我女兒希望我去。我在那裡沒有奴隸,所以你要來和我們一起住,照顧我。你的情況不會改變,你現在是奴隸,將來也永遠是奴隸。

 

何曉鳳經常被老太太和女兒言語羞辱,甚至經歷肢體暴力、各樣的苦待。她被要求,在人前「少說話」,也不允許跟其他人建立關係,「我為這家人做飯,他們先吃,我最後才吃,無論剩下什麼,我就吃,狗狗得到的食物比我多,我的待遇比狗還差!

 

何曉鳳回憶在「那個家庭」的生活,她說:「我覺得我的人生是一個謊言,他們捏造了一切。無論誰問起我,他們的答案總是『這是我的孫女或乾女兒。』所以沒有人會問我為何會和他們在一起,或者我到底是誰?如果我拿了教會會友給我的食物,我事後就會被打耳光。」

 

何時才有自由的契機?

在美國,跟老太太去她女兒的店裡幫忙做生意,已經是何曉鳳固定的任務之一。每天工作18-20小時,早上六點左右就要到店裡,打掃工作室和廁所。老太太的女兒是商場建築的房東,何曉鳳打掃完他們自家開的商店,還要打掃建築其他部份。 承租商場不同區塊的人也因此看出不對勁,他們會聽到老太太對我說尖酸刻薄的話,卻同時稱我「孫女」…。

 

何曉鳳回憶那段為奴的時光,她說:「我的人生被拖著,像一頭馱著重物的野獸,在鞭子的權勢下緩緩前行。」

 

這時候有位商場租客,茱蒂,開始注意到不對勁,而且,她並沒有「事不關己」,也沒有「保持沉默」

 

那時,茱蒂已經在商場承租了快一年的攤位,但由於她丈夫生病,她年事也高,即決定要結束工作。「但她覺得她不能如此輕易離開,於是她把她的電話號碼偷偷給我。」那年,何曉鳳二十七歲,已經為奴二十年。

 

為奴20年後,奔向自由

何曉鳳當天就偷偷打給茱蒂,約定在第二天晚上逃跑,她趁著在外面為草皮澆水的時候,跑向街角茱蒂的車,離開這個把她當作「奴隸」的家。

 

因為何曉鳳「失蹤」,老太太他們報警了。

 

「在一個相當富裕的小鎮上,一個可能有精神障礙、體型嬌小的亞洲女子走失、或者可能被綁架了。」成為當地新聞頭條。

《警方正式通告,2005年8月》

2005年8月18日晚上9點左右,何曉鳳被當地警方通報失蹤

 

根據一位市民提供的線索,該市民從電視媒體的報導中認出了何女士,警方偵查人員在治安部門成員的協助下,於2005年8月19日晚上,找到了何女士。

 

「截至目前為止,我們的調查顯示,『當事人』離開她的家是出於自願和她的自由意志,而且她的健康狀況良好。」警方偵查人員正在繼續調查此事。根據持續調查的結果,以及何女士的意願,此時不會進一步公布有關她離家出走的原因、目前所在位置、或任何其他資訊。

 

重要結論:何女士離開原先居所是出於她的意願,而且目前已得知她的下落,她很安全。

  • news-details
  • 由於美國CNN新聞網報導何曉鳳逃出奴役的故事,引起台灣媒體廣大關注,而她也在外交部的協助下回國和原生家庭團聚。此為楊進添(時任外交部長)與何曉鳳合照。 (圖/外交部 提供)

「我從老太太和她女兒那裡逃出來的三天之後,與人口販運防治小組取得聯繫。」何曉鳳已經忘記她原來的生日了,她以8月18日當作她重生的生日

 

何曉鳳已經逃離那個長久奴役她的家,但她後來仍要面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之苦,也積極學習各樣的技能,重建她的人生。

 

現在,她積極為遭人口販賣之被害人勇敢發聲,今年年底將回台分享她的生命見證,如有教會有意邀請她分享見證,請洽以琳書房廖經理:02-2777-2560#215

  • news-details
  • 何曉鳳在重自由後,不只重建人生,也接受外媒接受訪問,積極為人口販運被害人發聲。(圖/Shari-Feng Ho  提供)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