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嘉義基督教醫院前院牧部主任卓志錠,自2008年至2024年共任職14年半,為至今嘉基「做最久的院牧部主任」。(圖/卓志錠 提供)

2008年卓志錠接下嘉義基督教醫院院牧部主任,直到2024年卸任,期間諸多關鍵策略,促進了醫院和教會合作,包括:小組化、福音平台、轉化施洗方式及藉社服據點深化連結等。14年半走來,回想起初仍有一事深深感動,就是到辦公室那天,他突然有種熟悉感,才發現辦公桌所在處,正是改建前,自己在宿舍跪下回應呼召的地方...

考上學校「就是一個神蹟」

住進信義學舍打開恩典之路

卓志錠出生桃園傳統家庭,讀二技時卻住進台北真理堂宿舍(信義學舍),他說:「事情有點特別,光『考上本身』就是一個神蹟吧!」

 

原來,他先是當完兵、按規定工作一年後才報考,二來就讀工專時常登山露營,所以在校成績並不好,當去註冊時,同學都還不解怎麼會看到他?卓志錠說:「因為同學都沒有辦法想像我考上了學校。」

 

他和同學找到簡易宿舍,和房東口頭說好隔天簽約,卻同時想起曾看過的一則宿舍介紹報導,對「信義學舍」有幾分印象,他便向同學表示,自己想再看看其他地方,還不是基督徒的他,因此踏進了教會。

 

剛好負責宿舍的幹事在場,對方遞給卓志錠一份申請表,未料,他提交後因非基督徒而「資格不符」,年輕氣盛的他於是寫信據理力爭。

 

教會便在二次面談後錄取,事後,輔導跟卓志錠說:「我們決定錄取你,因為你竟然寫信來罵我們,還寫了整整7頁信紙,所以我們決定看看,到底這是一個怎麼樣的人?」這便成為他恩典之路的起頭。

 

因父親住院歷經冷暖

看見一份「真正的愛」

大四時,卓志錠的父親住院,由在學的他負責照顧,期間歷經冷暖,原來在國外做生意的父親,商場友人多,但住院期間竟無一人關心探望,倒是教會得知此事後,時常結伴來關懷他與父親。

 

「那現象對我有很大的衝擊。」一是父親本人,因自身父母早逝獨立成長,養成自立自強的思維,對兒女的期待也是「出人頭地」,常把一句順口溜掛嘴邊:「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只有靠自己最好。」

 

但當他看見父親臥病在床,頓時自幼被教育的人生觀開始動搖,「因為連自己都不可靠、只能躺在病床,自己並沒有辦法拯救自己啊!」

 

第二,沒有一個父親友人來探望,只見弟兄姊妹們熱絡關懷,卓志錠陷入思索:「認識的一個都沒來,不認識卻一個一個來,到底什麼是『真正的關係』跟『真正的愛』?」大四畢業那年,遂決定受洗歸主。

 

回憶信主旅程時,卓志錠也想起一個更早接觸基督信仰的記憶,國小升國中時,要好同學在畢業之際跟他講:「有一個好地方,好吃好玩,我們可以去!」他便與對方結伴踏入教會,參加為期一周的兒童夏令營。

 

友善的主日學老師、好吃的糖果餅乾,還有背經句可以得獎品,而當時所背經文至今仍讓他記憶猶新,即約翰福音3章16節:「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 news-details
  • 卓志錠(前排中間)出生桃園傳統家庭,父親因父母早逝養成自立自強的思維,對兒女的期待也是「出人頭地」。因神的恩典,卓志錠在還不是基督徒時「住進教會宿舍」,因而開啟了信主的恩典之路。(圖/卓志錠 提供)

還未受洗,就經歷第一次呼召

「我覺得一定是弄錯了」

卓志錠大四畢業時決定受洗,但還未受洗,神就先呼召了他。

 

每年,華神辦理全職事奉研討會,讓有意報考神學院的人有所尋求,卓志錠還在上受洗課程,一天,牧師拿了一卷研討會錄音帶推薦他聽。

 

卓志錠回憶:「我還記得聽的那一天,很特別,我就在學社書桌前用Walkman聽錄音帶。」當年,培靈講員講了一個見證深深感動他,故事是一位英國青年因回應宣教呼召,而忍痛和未婚妻解除婚約。

 

接著,講員就呼召:「如果,你願意『放下一切跟隨主、服事祂』的話,就可以舉手來回應神。」卓志錠於是邊聽邊舉起手來,講員接著又說:「剛才舉手的人到前面來」,淚流滿面的他想也不想就站起來、往前走,膝蓋猛然撞到書桌的抽屜,卓志錠才想起自己是正在宿舍。

 

「這是怎麼回事啊,我剛才怎麼這麼投入?」事後,牧者詢問聽錄音帶的感想,他就和盤托出經過,只見對方張大眼睛說:「神呼召你!」

 

這是什麼意思?一聽對方解釋後,卓志錠就說:「嗯,我決定不要。」因為成長歷程他不斷被灌輸的想法就是:好好讀書、找份好工作、賺錢組個好家庭,受訪時他坦承當時雖已信主,但人生觀尚未有太大改變,所以面對第一次呼召,他的即刻反應是:「我覺得一定是弄錯了。」

 

1990年來到嘉基協助電腦化

「整個人磨到好像剝了一層皮」

出社會後,卓志錠進入宏碁電腦工作,1990年3月「意外」來到嘉義基督教醫院(簡稱:嘉基),起因是1989年1月時有嘉基人員致電給他,表示醫院正在找有電腦專業的弟兄,協助院方作業電腦化,

 

「我不曉得對方怎麼知道我,坦白講真沒搞清楚,人員解釋因為我在電腦公司工作、又是個基督徒,所以才輾轉找到我。」接聽當下,卓志錠給對方一個標準答案:「好,我禱告看看。」但掛上電話就想:「我才不要呢,我在公司待得好好的,薪水好什麼都很好。」

 

自己是桃園人、女友也在臺北,他想不出有什麼理由要去南部?甚至還是第一次聽到「嘉義」這地方,嘉基那時也只是一間員工300人的小醫院,他便對神說:「我可以告訴祢『我不願意去』,但如果這件事真的是出於祢,那我願意『被祢改變到我願意去』。」

 

不料之後「一堆奇事」就發生了,當他跟家人提及時,想不到家人都同意,他跟女朋友講,對方也大力鼓勵:「你可以去試試看啊!」卓志錠說:「唉,我想說奇怪了,怎麼大家好像都覺得我應該去。」

 

更有趣的是,他在宏碁的工作從那時起,開始與平行單位主管有摩擦、做事諸多不順,這才認真考慮前往嘉基,「我就想,既然大家都同意,反正所有因素都同時向我開門,就決定去嘉基了。」

 

到嘉基工作後,一開始他「非常後悔」,因醫院完全停留在手工作業,必須從零開始教導,「大家光是輸入密碼就很緊張了,第一個月我印象很深刻,拿到薪水還是用小牛皮紙袋裝現金,在臺北都已經用ATM卡、沒有在領現的。」他在1990至1991兩年間經歷很大「磨」練。

 

更回憶:「雖然300個員工不多,但真的把我磨到整個人好像剝了一層皮,(同仁)連印表機卡紙也會打電話給我,密碼輸錯、作帳被卡住都找我,我好像超商包辦全院所有的工作。」

 

1992年院方線上作業系統大功告成,大家開始習慣用電腦辦理掛號、開藥單、批價等,卓志錠於是打算離開、轉換工作或方向,但考了研究所沒有錄取,1992年5月2日進入轉捩點:神發出第二次呼召。

 

離職前,經歷神第二次呼召

「好,我決定全時間事奉祢」

卓志錠讀到「5月1日勞動節報導」被大大震撼,副刊談及臺灣經濟發展的瓶頸,很多工廠因人工費用提高而惡性倒閉、舉遷到國外。

 

很多女作業員付出年輕歲月,卻在年邁時被離棄,卓志錠邊看邊哭、非常難過,因為報導上的「這些女工」正是自己五專工讀時的夥伴,「她們不是『報紙上的人物』,而是我成長過程中『一起工作過的人』。」

 

同時間,神把出埃及記3章7、10節放在他心裡說:「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實在看見了;他們因受督工的轄制所發的哀聲,我也聽見了。我原知道他們的痛苦」及「故此,我要打發你去見法老,使你可以將我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

 

卓志錠於是真正順服了神,經兩年「磨練」的他,已學會不堅持己見,對神說:「好,我決定全時間事奉祢。」後來考上華神,進而開啟事奉旅程。

  • news-details
  • 卓志錠早期(上圖)及攝於四川成都(下圖)的全家福。(圖/卓志錠 提供)

辦公桌下那凹進去的角落

就是我當時奉獻自己的地方

道碩三年間,卓志錠先在臺北真理堂實習、畢業後也留下來全職事奉,直到2002年重返嘉基,起因是在真理堂培養出的「一個好習慣」。

 

因楊寧亞牧師會帶領教會一年三次禁食禱告,分別在復活節、農曆7月及聖誕季,聖誕節禁食更鼓勵肢體,要尋求神在新年帶領的心意。

 

曾工作於南部的卓志錠因內在負擔,每年都會問神自己是否可以離開?第六年神便告訴他:「可以走了」,問題是要去哪裡呢?當時,他曾考慮開拓尚不發達的內湖區,直到「快離職前」神才顯出美意。

 

神感動一個牧區學生的媽媽,釋出台中空房、免費提供給卓志錠一家住宿,在安息年期間,他再度接到嘉基人員來電,便順從來到嘉基院牧部,起初支援學生工作,後來於2008年接任院牧部主任。

 

直到2024年卸任,卓志錠擔任院牧部主任約14年半,回想接下主任一職,仍有一事深深感動他,就是來到辦公室那天,他突然有種熟悉感。

 

原來,他的辦公桌所在,正是自己1992年5月2日蒙神「第二次呼召」而下跪禱告的地方,過去的宿舍房間,已成院牧部主任辦公室,而辦公桌下那凹進去的角落,就是卓志錠當時禱告並奉獻自己之地。

 

頓時,回應呼召的感動再度湧現,卓志錠便在當年蒙召之處,禱告求問神:「祢讓我站在這個角色,到底我要做什麼呢?」

  • news-details
  • 從2008年到2024年3月,卓志錠共擔任院牧部主任約14年半的時間,期間諸多關鍵策略促進了醫院和教會的合作,包括:小組化、設立福音平台、轉化施洗方式及藉社服據點深化連結等。圖為院牧部討論「福音平台」第一次集會留影。(圖/卓志錠 提供)

關鍵策略多元,四項促進合一關係

第一個改變:小組化

卓志錠坦承,「擔任院牧」其實不在自己當時的理解範圍,他只好從「已知經驗」來著手事工。

 

過去,嘉基包括早期資訊系統、人事規章及院牧部工作,都深受長老會醫院文化影響,卓志錠上任後,嘉基已是有2000多名員工的醫院,與往日300人不可同日而語,他於是引進真理堂小組化策略,將「團契」變為「小組」,別於團契一個時間聚會,10個小組就安排了10個聚會時段。

 

大刀闊斧變革不免遇阻力,卓志錠說:「比較大的挑戰是:部門取向變成『門徒帶領』跟『傳福音』,而非僅是關懷的角色。」透過小組化進行牧養、門徒訓練和福音工作,能更加回應「職場宣教」負擔。

 

第二個改變:設立福音平台

逐漸蛻變後,卓志錠進一步提議董事長跟院長「與嘉義眾教會合作」,他說:「因為院牧部人再多,也頂多一、二十人,但醫院員工兩、三千人,只有我們做不來。」因而開啟第二重大改變:設立福音平台。

 

具體而言就是,嘉基歡迎眾教會來到醫院開設小組,他解釋,除員工2000多人,一年來院看病的人也將近100萬,單憑院牧部「20人」,如何回應這福音需求呢?因而若固守原地將是「自不量力」。

 

他並強調,改變的必要性也在於「使門徒訓練系統完整」,因人透過小組信主後,要真正跟隨主不可能「沒有教會生活」,所以若缺乏連結教會,嘉基頂多只能跟員工傳福音,卻無法真正造就對方成為門徒。

 

卓志錠非常感謝時任院長陳誠及董事長,二人大力支持向10幾位嘉義牧者發出邀請,讓教會相當詫異,因這是前所未聞之事,過去嘉基從未開放教會進來,牧者來醫院僅止於探望會友,而非參與福音工作。

 

啟動福音平台後,不僅陸續有近20位牧者進醫院開設小組,也有更多肢體熱情成為福音志工,後來國外短宣隊也來到醫院進行福音工作。

 

第三個改變:轉化受洗方式

卓志錠也毅然改變「施洗策略」,每當病人表達受洗意願時,院牧部首先之事是:了解病人住處、看看有沒有教會牧者能前來協助施洗。

 

卓志錠說:「這樣病人出院後,牧師可以繼續牧養,面對臨終病人,我們也會儘量轉介教會牧者,來幫對方辦理追思禮拜或做臨終禱告。」

 

對此,他相當感謝嘉義眾教會牧者,因幾乎沒有人拒絕過,都十分願意協助,他猶記,有位牧師替病人施洗也關懷其家庭,病人過世後,家屬都進到教會聚會,看見教會在許多方面挺身而出,伸出援手關懷弱勢家庭。

 

透過福音平台,醫院跟教會成為同工,情誼益發深厚、促進合一,嘉義城市禱告祭壇便在此基礎上重啟(相關閱讀》你所不知道的嘉基!卓志錠:盼匯聚全台禱告資源,搶下台灣偶像灘頭堡),醫院也跟教會合辦許多講座,院方邀請重量級講師來或舉辦高峰會時,也開放牧者們免費參與。

 

就是把嘉基當做是一個『公海』,歡迎大家來捕魚啊!」嘉義平均人口27至28萬,而嘉基就診病人年約百萬,一個人一輩子不去教會,但來嘉基一年就平均三、四次,「沒有機會在教會遇到(病人),一定有機會在醫院遇到。」嘉基作為福音平台,也和教會沒有競爭性。

 

嘉基堅持一個原則:院內不設教會,以中立角色顧及關係,然而諸多變革自然也引動異議,甚至有人抗議「都在圖利教會」,卓志錠便坦然回應:「對啊,嘉基的存在本就是要圖利教會,因為神恩待我們,讓我們有更多資源、諸多社會工作,我們不圖利教會是要幹嘛呢?」

 

第四個改變:透過社服深化教會關係

當時,嘉基在嘉義18個鄉鎮都有照顧據點,如何對接教會、進一步發展合作關係?就是邀請教會成為當地居服員的支持者、牧養需要家庭,成為社區「雙福」接觸點,在疫情期間嘉基展開這方面合作。

 

每月,居服員督導會議都辦在合作教會,由嘉基補助經費、牧師招待用餐,當中帶詩歌、短講,慢慢建立起居服員與教會的連結,居服員也習慣到教會寫報告、小憩,牧者也能隨時關心對方,卓志錠說:「這也是我們跟教會越來越靠近的一個點,一個互相結盟的一個過程。」

  • news-details
  • 嘉基開通福音平台到越發廣闊,前後約10年歲月。左圖上至下:院牧部主辦劉彤牧師特會、寬闊之地教會開拓時留影。右圖:院牧部舉辦全院共識營時留影,右至左為卓志錠、前院長姚維仁、選民事工差會台灣分會總幹事詹奉霖傳道。(圖/卓志錠 提供)
  • news-details
  • 院牧部「敬拜禱告中心」於城市禱告會時的同工合影。(圖/卓志錠 提供)

至今做最久的院牧部主任

「你去,踏上西海岸」

今(2024)年3月27日,卓志錠卸任院牧部主任,前後將近有14年半,他說:「其實我已經做太長了,是做最久的院牧部主任。」

 

因禁禱感動而主動提出卸任,剛好與任期已到的姚維仁院長同進退,3月底卸任、4、5月交接工作,6、7、8三個月卓志錠申請安息年假期,轉換時間於7月3日生日的他,領受到一份「特別生日禮物」。

 

面對內心不斷累加「對西海岸的負擔」,神給了卓志錠一個感動:「你去,踏上那塊土地。」他於是開始蒐集環島資料,用坐火車的方式每天停留三、四站,花了11天從「苗栗白沙屯到台南安平」走禱。

 

他深切看見,西海岸需要建起「禱告長城」,有如萬里長城抵禦外侮,西海岸許多牧者用心投入,但卻充斥仇敵偷竊、殺害、毀壞的痕跡,辛苦工作看似有成時,又彷彿「被搶走」,好像家裡沒有門窗般,神於是感動他「連結教會修築禱告長城」,促進大家合一齊為西海岸禱告。

 

卓志錠說:「因為合一禱告是最有力量的,馬太福音18:20節,因為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是一張空白支票,你在地上禱告,天上就會成就,這是多麼有威力的禱告!」

 

他看見,神對嘉義合一工作一直都有恩典,此刻領受禱告長城、連結烽火教會來儆醒守望土地,有如軍隊互相聯繫、集結防衛。

 

每周,卓志錠走禱至一個地方,就會製作「代禱信/PPT」寄給參與教會,提供大家禱告資料,運用於主日或禱告聚會來帶領會眾禱告,現在禱告長城已連結約近10間烽火教會、70個代禱者。

 

資訊有如屬靈情報,分享所蒐集資料及走禱過程所見,盼面對仇敵,教會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卓志錠尋求來年感動時也領受了新方向。

 

未來,禱告長城將連結「山線」,奪回戰略制高點、山海串聯覆蓋全域。臺灣禱告能量正不斷醞釀、活絡,彷彿要甦醒般,包括越多的RPG小組、城市祭壇,近日亦有國外先知預言:台灣會成為禱告的國家。

  • news-details
  • 每周,卓志錠走禱至一個地方,就會製作「代禱信/PPT」寄給參與教會,提供大家禱告資料,運用於主日或禱告聚會來帶領會眾禱告。(圖/卓志錠 提供)

預言台灣命定為「禱告國家」

我們一定是禱告的民族

對此,卓志錠深信「一定會的」,因為「禱告DNA」深植於台灣人的民族性中,放眼所見的「拜拜文化」當換「對象」就完全翻轉了。

 

他說:「我真的覺得,我們一定是『禱告的民族』,只是很多人都搞錯對象了,換對了對象,我們的行為習慣完全符合這個預言。」因歷史諸多原因,台灣人早已培養出「熱切尋求神」的習慣。

 

最後,卓志錠禱告

天父上帝我們感謝祢,深信臺灣真的就像先知預言所說,我們是一個禱告的民族,我們迫切需要的是祢開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看見真正要敬拜的對象是誰,當我們打開眼睛的時候,我相信,臺灣會成「為萬國萬民禱告」的祝福,臺灣可以成為一個萬民禱告的殿,我們期盼這一天儘快來到。

 

特別求紀念所有西海岸教會的付出,主啊!祢必不使我們徒然受苦,必定會使這一切,終究成全祢的美善之意,願祢持續不僅是打開西海岸扶貧事工的大門,也打開西海岸百姓的眼睛,願臺灣奉獻在的面前,成為萬國的祝福!我們感謝這些年在西海岸一切美善的工作,獻上感恩禱告,奉靠耶穌的名,阿們。

  • news-details
  • 禱告長城現在已連結約近10間烽火教會、70個代禱者。灣禱告能量正不斷醞釀、活絡,彷彿要甦醒般,卓志錠回應關於「台灣會成為禱告國家」預言,表示:「一定會的,我們一定是『禱告的民族』,換對對象,我們的行為習慣完全符合這個預言。」(圖/卓志錠 提供)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