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東漢末年進入三國時代,劉備是最厲害的領導人,不見得自己擁有十八般武藝,他卻會延攬有不同恩賜才幹者。」佘日新說:「上帝給人的恩賜就是不一樣,所以基督的身體才會有五種使徒,且要彼此相愛、彼此欣賞,互相成全。」
而成為領袖不是終點,去培育更多領袖才是真正的起點。只有很成熟的人,可接納更卓越的人!
因此,一探舊約聖經時代的掃羅與大衛,對比新約時代的保羅與提摩太,何者成就領導力的最高境界呢?
逢甲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講座教授、跨領域設計學院院長暨台灣智慧製造創新營運中心主任佘日新教授,回應何謂領導力的最高境界,他推薦《高效回報》THE LEADER’S GREATEST RETURN 一書,這是關於領導力的好書,作者約翰‧麥斯威爾(John C. Maxwell),是《紐約時報》暢銷榜第一名作家、演說家、教練與領導者,著作在全球翻譯成五十種語言、銷售超過三千五百萬冊。
書中強調最大重點:領導力的最高境界,是去培養他人也成為領袖,成為領袖不是終點,去培育更多領袖才是真正的起點。
佘日新一語道破,眾所周知三國時代的劉備,領導善於延攬人才,成為一霸之君,而反觀聖經中的掃羅王,是自我形象不好的人,經上說:「眾婦女舞蹈唱和,說: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掃羅甚發怒,不喜悅這話,就說:將萬萬歸大衛,千千歸我,只剩下王位沒有給他了。從這日起,掃羅就怒視大衛。」(撒母耳記上 18:7-9)
掃羅王發怒,使得大衛因敬畏神而逃跑,可見透過自我形象不好的人,從事領導或維持假性和諧的組織,整體氣氛不見得是好的;好像企業中,每個人都表現出只佔海面上(10%)的一角,80-90% 則是隱藏於海面下的冰山,透過協調、溝通,也不一定解決衝突。
這時,特別需要「有眼界、胸襟」的領導者,但「掃羅王」沒有,這需要經歷過一種很高的生命境界。
佘日新受訪說道:「應該說,這本書的核心理念源自於作者約翰‧麥斯威爾(John C. Maxwell)的領導力思想,他一直在強調領導力,並不僅僅是取決於某個人的職位或頭銜,其實領導力更關乎於影響力,更重要的是,培育下一代領袖。」
作者約翰‧麥斯威爾(John C. Maxwell)是國際級領導力專家,是《紐約時報》暢銷榜第一名作家、演說家、教練與領導者,著作在全球翻譯成五十種語言、銷售超過三千五百萬冊。(圖/maxwellleadership 提供)
作者於書中第7章(部署領袖〉的單元中寫著:你永遠要從自己做起,從最低層級開始,這不表示培育自己就很容易。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學習」領導,成為更好的領袖……
重點不在「找到人才」,而在「創造人才」
每一個人都要從自身做起,因為往金字塔頂端走的領袖,必須歷練過許多高山低谷,以煉出更多生命的韌性、生命力,扛越大責任感,心志能力需要非常強大。佘日新表示,尤其在決策當下能夠不被迷惑、分辨諸靈與恩賜,不受個人私慾的影響,才能成為一位有氣度,真正培育人才的領袖。
在華人的傳統觀念中,總會迷思於領導力似乎等同於擁有某種「管理職位」,但其實領導力更關乎於影響力。他說明,其實無論我們在什麼位置上,只要能夠影響他人,就能是一種領導力。
所以,這本書其實是適合每個人閱讀,因為每個人都會在自己的角色中發揮影響力,書中的理念不僅僅侷限於公司管理,也可以運用在家庭、教會和其他組織中。若有位具有安全感的領導人,衝突不盡然只是競爭,可能成為更多養分。
上一代:「接班計畫」早就有了!
下一代:「接班計畫?」沒聽過
培育更多領袖才是真正的起點。根據此點,佘日新點出自身多年的觀察及實際輔導企業的經歷分析,普遍來說全台灣企業約155萬家公司,98%皆屬於中小企業,家族企業比重相當高,特別近年來大環境正面臨非常嚴峻的挑戰,外面的景氣、AI科技衝擊及地緣政治影響,台灣家族企業非常不容易。
他微笑再說:「有沒有清楚的接班計畫?」竟是調查報告中,上一代、下一代回答差距最大的一題。
常常凸顯出,企業上一代經營者沒有安全感,計畫全放在腦子裡,不放心下一代接手,下一代總覺上一代不放手、沒有溝通,自己專業無法發揮,導致公司交不出來的窘境。可見,培育領袖需有投資潛在領袖的眼光、長遠的教練關係、合適的溝通並維持彼此動態的連結,才有機會成就;同理應反思,教會的傳承也是一樣,如何誠實面對,成為忠心管家,承接託付?教會是講愛與包容的地方,因著成熟的牧者,可以讓衝突成為更多的養分,牧養倍增領袖。
作者約翰‧麥斯威爾(John C. Maxwell)擁有完整神學背景,曾經牧會多年,如今已是國際級領導力專家,並強調:「培育其他領袖!焦點不在聚集更多跟隨者,而在專注培育領袖。」
約翰‧麥斯威爾(John C. Maxwell)擁有完整神學背景,曾經牧會多年,他強調研讀聖經,給出領導的教育。(圖/天恩出版社、maxwellleadership )
從保羅提摩太,認識「領袖倍增」的關鍵
麥斯威爾親自寫道:「我一生都在研讀聖經,給了我領導方面的教育。」書中也推舉保羅與提摩太,可說是倍增領袖的榜樣。
若取材於聖經人物,探討培育領袖的這部分,尼希米並不完全。
佘日新分析,「尼希米」的領導力,就當時時代背景來說,他聽見耶路撒冷的情形後因心中的負擔,並得到亞達薛西王的允准後,憑著明確的任務,執行52天把城牆蓋造起來了,一手做工一手拿兵器(尼希米 4:17),完成建造,過程中還要面對和倫人參巴拉,為奴的亞捫人、多比雅和亞拉伯人基善的嗤笑藐視,針對突發狀況、建造工程,他都堪稱現代領袖的榜樣,不但身體力行且作出對的判斷、執行力及管理力,然而,卻未有培育領袖的領導力。
更容易讓人領會的人物,是新約聖經中的「保羅與提摩太」
保羅的事工是可以延續的,他的書信總是以「人」為本,關照鼓勵並牧養各地教會的弟兄姊妹。
保羅如同父親,寫信給那因信主作我真兒子的提摩太。(提摩太前書1:2)
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摩太後書2:2)
可以看出保羅清楚指出,提摩太有責任去裝備其他領袖,且作其他領袖的導師。教導屬靈的接力,會持續產生四代:從保羅到提摩太,從提摩太到忠心的領袖,從忠心的領袖到別人,從一個領袖到另一個領袖;如同作者說的:領導無關職稱、職位,而是生命影響生命。
領袖如何更高效的給予?書中以四面向示範:
⬥領導桌:創造一個地方,讓尚未達到您級別領導的人可以來,受到歡迎並嘗試領導。
⬥7 個激勵因素:回顧這 7 個激勵因素,發現激勵每個人的因素,然後相應地引導他或她。
⬥團隊成功:使用 10-80-10 方法為員工的成功做好準備,並賦予他們高水平的表現能力。
⬥誰該成長為領導者:愛並重視每個人,但使用帕累托原則來選擇誰應該成長為領導者。
佘日新以自身輔導企業經歷,點出台灣企業有許多大不易。(圖/本報資料照、shutterstocks)
佘日新最後總結,這本書適合「渴望為自己人生帶來更多正向改變的人」。領導者可以實現的最大回報不是個人成就,而是透過有意識地發展和培育其他領袖。投資在培育領袖上,是可以倍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