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教會」一詞,通常會讓人聯想起一座莊嚴的十字架建築物、講壇、神職人員、詩班、敬拜主領和會友…
《EKKLESIA:尋回神轉化世界的器皿》一書由「天恩出版社」出版,作者艾德.史福索(Ed Silvoso)提出,耶穌昔日在世上行走時,希臘文中的「Ekklesia」(今被翻譯成「教會」),它其實並不包含「任何宗教性質或涵意」,而是被意指「一個代表政府在職場裡運作的組織」。
「EKKLESIA」真正意指什麼?
實際上,在耶穌於馬太福音提到「Ekklesia」這詞前,它已在希臘和羅馬帝國中流傳多個世紀,意指「一個代表政府在職場裡運作的組織」。
此外,當耶穌選擇以這詞來介紹祂的救贖媒介時,沒有一個門徒認為這個組織是可以被救贖回來的。
因當時現存的ekklesia,象徵著一個異國的營壘(按:文中的ekklesia以小寫「e」標示時是代表「世俗的組織」;以大寫「E」標示時,則是耶穌所說的Ekklesia。)
雖Ekklesia一詞在希臘文《七十譯本》的舊約聖經翻譯中,是用來代表宗教聚集,但耶穌運用這詞時,卻是在引申其世俗的希臘演繹。
為何耶穌對「Ekklesia(教會)」幾乎絕口不提?
一般來說,人們大多會假定耶穌在公開服事年間,必定花了大量時間去作關於教會的教導,包括性質、如何建立及發展等。
事實上在四福音書中,耶穌使用英譯為教會(Ekklesia)一詞只有三次,而這就是在有記錄下來的福音書中,耶穌談及這題目的程度!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為何耶穌談及教會的次數如此稀少?為什麼祂和使徒們也沒有給予如何植堂的「明確」指示?值得思考的是,聖經時代挑選及委任長老的方式,也進一步挑戰著身處現代的我們。
以使徒保羅來說,當時他在腓立比建立教會時僅逗留不到一星期,在帖撒羅尼迦建立教會時也待不過三週;然而,當他離開這兩個城市時,當地教會已經蓬勃發展,且「當地的領袖團隊更是卓越能幹」。
以現下來看,我們有一絲不苟的植堂方法,而委任長老的方式,更過之而無不及,往往花上經年累月的時間。
這證明,新約首批優越的植堂者,比我們花更少時間就能辦到,且能建立優秀的領導團隊,在他們監督下的群體更成為我們效法的典範。
Ekklesia的創始
世俗的ekklesia早在耶穌使用這個詞彙前就已經存在,因此明白它的根源和功能,將對我們重新發現「教會的真正意義」有著關鍵幫助。
在耶穌出生和在地上服事的時間裡,以色列有三個主要的組織:聖殿、會堂、ekklesia。我們通常會假設三者都是宗教組織,但其實只有「聖殿」和「會堂」吻合這個描述。
ekklesia是希臘民主制度建立的產物,輔助政府管理城邦,它是一個具備管治功能的市民集會,並不帶著宗教意味。它由18歲以上、曾服兵役兩年的男子組成,他們本質上就是「相當委身於自己城邦的人」。就廣義而言,ekklesia也可理解為「一群恰當召集而成的市民」。
後來,講究階級的羅馬人取代了希臘帝國,他們也借用了這個概念作為己用。因此,在耶穌時代,普羅大眾會認為ekklesia既是一個「世俗組織」,也是一個「管理系統」。
雖然「聖殿」和「會堂」是兩個重要的猶太宗教組織,但耶穌卻沒有說「我要建立我的聖殿」或「我要建立我的會堂」。會堂是猶太人安息日聚集、讀經及禱告的地方。會堂和聖殿都必須在一座建築物內才能發揮功能。
當耶穌要介紹祂轉化的仲介時,祂沒有選擇「聖殿」也沒有選擇「會堂」,相反,祂卻宣告祂會建立「祂的Ekklesia(在整個羅馬帝國和在被征服的以色列裡,它都象徵著一個管理組織。)」
耶穌並沒有全盤否認在「聖殿」或「會堂」裡發生的一切,祂把兩者的重要元素帶進了「祂的Ekklesia」。祂保留了「聖殿中神同在的駐留」,又保留了「會堂裡聖經的中心地位和成員的團契相交」。
「聖殿」和「會堂」都是在建築物內運作的靜態組織,成員們需要在特定場合參與出席;「Ekklesia」是一場沒有建築物的流動群眾運動,它被設計在職場裡24/7運作,用意是要對所有人事物帶來影響力。
也就是說,耶穌選擇了「Ekklesia」而非「聖殿」或「會堂」,而這個仲介在各處都更能取得成功,不但在祂大量服事的以色列,也在祂將要差遣門徒進入的異教社會。
耶穌的終極目標,不是複製或擴張「宗教機構」,而是要透過「祂的Ekklesia」,將天國的麵酵注入「社會組織」之中,從而門訓列國。
原來,耶穌所選擇的概念,是門徒和當時的人在世俗領域裡非常熟悉的,當我們明白這點,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祂提及它的次數如此稀少。
羅馬帝國的人(包括以色列)對ekklesia的熟悉程度,就如民主制度下的人熟悉眾議院,又如企業僱員熟悉管理團隊一樣。既說人人皆曉ekklesia之意,本就無需多加解釋,顯而易見的事不用多加教導。
另一方面,耶穌卻必須大量教導「神國」或「天國」,因為這是方程式中的新因子,所以祂提及「國度」多達一百餘次。
耶穌將「飯桌」變成「講壇」
耶穌讓Ekklesia沿「現存的」社交軌跡(用餐)運作,讓新約聖經中的Ekklesia能迅速地增長。
他們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進食),祈禱。(使徒行傳2:42)
事實上,新約聖經對教會聚集最普遍記載,就是「信徒一起用餐」,加上使徒的教導,讓人確認並遵行神的旨意,而令場合從「聚餐」升格為「聚集」。
有別於「聖殿」或「會堂」,這樣的用餐時間,成為了一個具包容性的討論平台,令「飯桌」變成「講壇」,且歡迎陌生人加入,使他們成為信徒的頭號佈道對象,使Ekklesia能融入世俗生活中,而非割裂。
難怪,五旬節數星期後,基督徒就把他們的道理充滿了耶路撒冷,使那裡全城都成為了「祂的Ekklesia」的場地。
這一件事情得以成就,首先是因為耶穌沒有把跟隨者的聚會中央化,也沒有要求他們在建築物內,按著嚴謹的時間表進行。
耶穌的Ekklesia,是由人組成的,不論何時何地,只要有兩三個人聚集,祂的同在就彰顯在其中。
耶穌所設立的Ekklesia,不論是萌芽階段的「公民聚集」或是「更完善的組織」,總極力將「神國的麵酵」注入「社會麵團」之中,好讓其中的人們、城市、乃至列國,都能成為門徒。
艾德強調,今天,在每個對復興的呼喊裡,都深藏著一份對耶穌Ekklesia的渴望;渴望能找到方法重現它的威嚴和能力,完全不受阻礙或拘束,擁有湧流不盡的權能。
加入這段旅程吧!你將變得不再一樣——這世界也將不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