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在十字架上,斷氣前所說的話,被整理成7句話,稱作《十架七言》...
這七言分佈在四福音書中,照耶穌釘在十字架的時間,約在上午9時至下午3時之間。其中有禱告、勸勉和應許,那句「成了」,更象徵祂為人贖罪的工作已完成。
迎接復活前,讓我們先思想救贖主的受難與死亡,透過《十架七言》體會耶穌的心腸。
上午9時左右,耶穌在耶路撒冷的各各他(Jerusalem,Calvary)被釘上十架。當時,耶穌左右旁邊有2名犯人,兵丁嘲弄他、分他的衣服,百姓則是在一旁觀看…即便遭受如此痛苦和羞辱,耶穌仍惦念將他釘上十架的人,為他們禱告、求赦免,而非定罪。耶穌選擇寬恕和憐憫,而非仇恨,因為他們所做的,是出於無知和不認識神的行為。
《十架七言》第一言,教導「愛的饒恕」,應要存憐憫與饒恕的心,正如耶穌對我們的饒恕。
在耶穌兩旁的犯人,第一個嘲笑他:「你不是基督嗎?」第二個出聲責備第一個犯人說:「我們是應該的,因我們所受的與我們所作的相稱。」因位他清楚,耶穌沒有做過一件不好的事,更求耶穌,當國度降臨時,「求你紀念我。」
這位曾經作惡的囚犯,或許是因為耶穌願饒恕釘死自己的人,而深受感動,也因認識耶穌是神的兒子,進而悔改,渴望耶穌的憐憫。耶穌在痛苦之時,也給強盜立刻且完全的保證:「我實在告訴你」、「今日」,甚至給強盜不配得的光榮身分-「同我在樂園裡」。
《十架七言》第二言,應許「信便得救」,只要悔改相信,便能得救。
耶穌看見母親和門徒站在一旁,便將母親交給信他的門徒約翰,因為比起耶穌的其他兄弟,約翰是信神的人,同時也將約翰交給馬利亞,讓他們彼此照顧。在十架上,耶穌掛念的仍是別人,而非自己。
《十架七言》第三言,提醒「互相分擔」,即便痛苦之時,也要顧念旁人的需要。
中午12時,這是耶穌痛苦至極的時刻。他擔當全人類的罪,罪的重量全壓在其身心上。而我們每個人能因耶穌的刑罰和寶血,得著平安並被洗淨,也不再因「罪」與上帝隔絕。是此刻,耶穌替我們因罪與神完全隔絕的痛苦分離、因生命將消逝的痛楚。耶穌的這聲呼喊,象徵「道成肉身」-我們所經歷的,他沒有一樣不曾經歷。
《十架七言》第四言,耶穌「為罪哀慟」,在光明以前,他先走過深淵。這份與神隔絕的痛,遠大過肉身之苦,然而,耶穌仍緊抓住神,相信祂終將勝過一切。
耶穌也會渴,當他渴了,兵丁將醋送到他口中。這代表耶穌千真萬確經歷十架的痛苦,表現出身為人的需要和感受,也讓人不禁思考,「創造生命的主,為何要忍受肉身之苦?」
《十架七言》第五言,反思耶穌「道成肉身」,他被眾人看見、被世人信服,也被接回榮耀之中。
約翰所記載的耶穌離世,不像其他福音書僅紀錄耶穌喊叫後便斷氣。這聲「成了」,代表光榮得勝,即便死亡看似失敗,事實上榮耀的救恩已成就。耶穌低下頭,象徵完成使命;將靈魂交給神,代表至終交託上帝。無論你走過多少盡頭,讓上帝掌權,隨時可以重新開始。
《十架七言》第六言,是「勝利之言」,死亡不再挾制我們,因為耶穌勝過死亡。
約在下午3時,耶穌將死,大地一片黑暗,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聖殿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這是祭祀和敬拜的場所,也是至聖所,象徵人因著罪與神分離,唯有大祭司可入內,為百姓贖罪。
耶穌斷氣後,百夫長說,「這真是個義人!」圍觀的人「搥胸」回去;與耶穌熟識的人遠遠看著這些事。他們因耶穌的死而深受感動,這個死,成就耶穌生前未能成就的,不但打破人剛硬的心,也拆毀人與神的牆。
《十架七言》第七言,思想「十架大能」-當耶穌從地上被舉起來,就吸引萬人歸向他。
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聖經》約翰福音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