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熱搜關鍵字
搜尋關鍵字:自由

【張文亮專欄】同學,下台的實涵,是我的感恩

在一生中,某些關係的中斷,起初我以為是傷害,後來才發現是蒙福。   年輕時,我參加保護環境的工作。我到國外深造,1989年我回台灣任教,又在政府機關,擔任水污染管理與推動的工作。   我熱情,多做事。我有正義感,自認是捍衛台灣環境品質的第一線。我有學識,足能擔任這角色。我有資源,認識許多熱心的朋友,與在地的夥伴。   這工作有意義,幫助人,我當時不知這樣的看法,是自義的漩渦。我逐漸以為這工作,是因我而存在。不知這是危險的自負,只是當時太沈迷於自己認為有意義的工作,忽略這背後有太多的危險:制度的僵化,經費的競爭,政權的改變,與擋人財路等,每個危險,可能吞噬我所有力量,依然還是無解。   2002年,政府忽然換了主辦人,狠狠將我清掃出門。我痛苦一年,失落更久。外界許多傳言,也不知是否真實,無從考證,無法猜測。   我怎麼辦?我學到一個功課,任何事情,無論自己多投入,身後都要綁一艘小船,隨時準備離開。因為上帝可能另有任務,是我當時不知的。不過,以後十年,想到這事,心中仍有不甘。   2014年,我請S.來學校演講。當年,政府要他取代我。我坐在下面聽他講,他提到所做的方法,所採用的技術,結合不同的政府部門齊心合作。我仔細傾聽,愈聽愈喜悅。我心裡真是釋放,別人若能做的比我更好,我何必留戀那一度的擁有與喜愛。演講後,我大力?掌,上前與他握手致敬,衷心感謝他為台灣所作的貢獻。   那一天剛好是我六十歲的生日,我走回辦公室,關上門,低頭禱告,感謝上帝,給我這麼好的禮物,不止掃去我心中的陰霾與不快,讓我再一次的面對,什麼是我存在的價值。上帝提醒人:「愚妄人的惱怒立時顯露;通達人能忍辱藏羞。」(箴言十二:16)。是的,忍辱藏羞,不動怒氣,是學習事奉主的一門課。   同學,我是個可以被取代的人,任何有意義的工作,我隨時都可以下台。我存在的價值,不是用做了什麼有意義的事,來證明。而是,我先有了價值,因此可以用做事來表明。不做事,無損我的價值。我在台下,也喜樂,而且體會更自由,更喜樂。   (文章授權/張文亮教授)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馨香女人專欄】從論斷到自由

在大女兒三歲時,我們搬到了距離現在教會,走路只需要2分鐘的華廈,在一次推著娃娃車經過教會時,一位不認識的姐妹發了單張給我,從那天起,我便開始帶著孩子一起參加親子活動,感謝神帶領,兩年後與先生一同受洗。   先生看到我就想逃 加入教會後,我開始研讀聖經、大力服事,每天過著我滿意的「信仰生活」,每當孩子們入睡後,我就帶著今天沒有讀經的先生一起禱告和看聖經,雖然先生常看到一半就睡著,但我仍堅持對著打呼的先生,唸完當天的經文。   我期待先生能更屬靈,所以常詢問加班回家的先生:「你今天在公司有讀經禱告嗎?」而不是吃飽了嗎?日子久了,我越來越像是法利賽人,用行為來評斷先生與神的關係,甚至懷疑的問:「你是否真的明白重生得救嗎?」   我並沒有發現自己的問題,直到先生開始反彈,覺得我越來越咄咄逼人,但我是真心想要「幫助他」,所以有段時間常想著要如何不動聲色的「教導他讀經禱告的重要」,我似乎變成了先生的主日學老師、小組長、甚至是他的牧師,而不自知,每天只想著諄諄教誨,當然就經歷了很多恨鐵不成鋼的失望。那時的先生看到我就想逃,而我看到他就生氣。   我開始學習跟先生道歉 那段時期,心中的小劇場不斷上演,直到我到了學園婦女小組,看著許多姐妹們敞開的生命,在不容易的景況敬重順服先生,甚至有些還只是慕道友,我開始反省身為基督徒,我跟先生的關係,是否是神喜悅的?   漸漸地,禱告中聖靈提醒我那自以為義的驕傲:覺得自己做的都對,在婚姻中把自己當神了,於是我開始學習跟先生道歉。這也是從交往、結婚到有孩子,我第一次認錯道歉,先生聽著我自覺沒有敬重順服他,還常常在心中論斷,真心的要好好悔改,他不可思議的說:「感謝主!」   當我從寶座上下來,神打開了我的眼睛,看見先生對神單純的信心,因為身為電腦研發的先生總是將上班壓力,在走出公司時就卸下給神,回到家中總是笑臉盈盈的擁抱我們,讓我開始學習「先生在神手中,而我只需要做好妻子的角色,好好愛他就好了。」當我這麼做,才發現日子可以這麼輕省自在。跟先生的關係,越來越好,也經驗到神所賜合一與透明的婚姻生活。   一個意外事件 很長一段時間,對於敬重順服先生,我很自信,做得不錯,但一個意外事件,卻讓我打回了原型。暑假倒數第二週的主日下午,我們與另外兩個家庭,帶孩子們去水上樂園,升國中的大女兒在玩水上溜滑梯時,不慎扭傷了腳,當時我們立刻去醫護室,觀察冰敷了一小段時間,醫護人員請大女兒試試能否行走時,她因著疼痛減緩,所以慢慢走路沒問題,初步判定可能是扭傷,但建議仍不要太多的走動。   在離開水上樂園後,一行人就直奔附近的餐廳,我原本想晚餐後,就回台北,讓大女兒回家休息,但去完洗手間回來,竟變成了有人提議因當時北上塞車,所以決定去附近夜市走走,大家似乎都同意,我那時有跟先生提,醫護人員說:大女兒的腳不適合再走,但先生興致勃勃地回我,「我可以背她!」當然我知道背著身高166公分的青少年逛街,這是不可能的,但似乎拒絕不了,女兒也覺得自己傷勢還好,我即使不太願意但也只能遷就。   剛開始女兒並沒有表達不舒服,但我一直擔心著,直到後面她感到腳傷越來越痛,我也開始情緒不佳,對先生不滿情緒油然而生,心裡覺得「都是你堅持要帶她來」,於是在上車後,第一次在女兒同學面前爆發了些許爭執。   被聖靈提醒 回到家後,看著大女兒腫脹的腳踝,我覺得心疼又氣憤,藉著照顧的名義,我跑去跟女兒睡,留下先生一人,心裡滿是憤怒跟想懲罰他的苦毒,還順便在女兒面前,首度抱怨爸爸:「這次真不細心,如果腳更嚴重呢……」,講完之後,我並沒有心情變好,反倒越講越生氣。   沒多久,真的被聖靈提醒:「妳正在做拆毀家庭的事!」如雷灌頂的一句話,讓我終於醒來了,我怎麼不知道父母在孩子面前批評彼此,對孩子的殺傷力有多大?!   無論我幾歲,當我聽著母親對父親的抱怨時,我心中仍感痛苦!這是我最不願意的事,但我今天卻在做一樣的事!在聖靈的責備下,我立刻帶著女兒一起禱告,在禱告中,我反省自己也有粗心失誤,不應該只說都是先生的錯,女兒也跟神禱告,自己要更小心謹慎,不要忍著痛去玩。女兒問我:「受傷是上帝的懲罰嗎?」我回答:「相信上帝不會隨便懲罰人,但每個事件,上帝都會陪伴與教導我們,若神沒有保守,說不定會更嚴重呢!」   骨折的腳讓女兒交了好多好朋友 隔天早上,女兒的腳仍舊疼痛,我說想帶她去檢查,先生很快的主動預約了醫院的門診,提早下班帶女兒去,原想最嚴重應是韌帶拉傷,沒想到竟然是骨裂了,我難過的掉下了眼淚,想著她明天要撐著拐杖進新學校面對新老師與新同學,未來羽球校隊也要暫停,心中五味雜陳,但我這次心中的禱告是:「求神醫治這孩子,也謝謝?透過這事件,讓我們更加小心對待自己的身體,也更加儆醒,不要落入自以為是的驕傲中。」   現在剛上國一的大女兒雖然骨折,得依靠拐杖行走,十分不方便,但她卻分享班上許多同學主動來幫助與關心,女兒還開玩笑說:「骨折的腳讓她交了好多好朋友,真感謝神!」   在每一個困難的時刻,神都掌權 神拿掉我用行為來比較信心的眼鏡,幫助我看清生活中最不需要的就是「爭論」與「評斷」,也讓我看到自己的軟弱與自以為義,謝謝聖靈即時拉我一把,保護我的家庭,不受環境影響、不給惡者留地步,明白在每一個困難的時刻,神都掌權!     (文章授權/學園傳道會 馨香女人專欄)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陳思國專欄】不要養成在關係裡抱怨、失望、無力的習慣

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需要、獨特的感受方式。在關係中往往沒有絕對的對跟錯,只有雙方是否願意連結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沒有人一定需要達到你的期待值,正如你也不會希望別人一直希望你達到他們對你的期待值一樣。   我並不是說要保持著一種「啊,對啦,沒有期待,就沒有失望」的心態。   詩篇5:3「耶和華啊,早晨你必聽我的聲音;早晨我必向你陳明我的心意,並要警醒!」 (In the morning, O LORD, you hear my voice; in the morning I lay my requests before you and wait in expectation.) 我喜歡這段經文,因為每早晨當詩人向神表明心意時,最後說 and wait in expectation(在期待的心態中等侯)   所以重點是你交託的對象是誰!   若你一直把期待放在人的身上,到一個過重的程度,對方恐怕就是封閉自己的心,要不然就是逃跑或反擊!不論哪一個,對雙方關係的關係都有損無益。   造人心的既然是神,那麼人心的轉化真正的工作只有上帝可以做。   我遇過一些的媽媽跟我訴苦說他們的先生「心裡剛硬」不願意信主。但後來,其實我發現實際的情況是他們的丈夫很殷勤的工作,用心照顧家庭,並釋放她們有許多待在教會生活裡的時間。   那到底是誰剛硬?答案是需要對付的層面不同,因為人心都是剛硬的。   或許是這一些媽媽對丈夫、對孩子的愛非常豐富,因此過度的推拉他們,而造成反效果。而丈夫能夠對他們最低程度的溫柔就是允許他們在教會生活,並持續保持家裡的生計,但對信仰不回應、不配合。   是的,有些時候,當下的景況會讓我們挫折,但當我們對對方保持著一種抱怨、不信任的負面心態時,情況只會更糟而不會更好。反過來,當你願意與他連結,並在他的需要上看見你的負擔時,往往雙方的關係就是在這樣的命定時刻中突破的。   講到親子關係的層面...,心理學與許多的真實案例也一再的證明,很多父母親對孩子的要求,往往是自己童年沒有被補足的缺憾的另一種形式上的滿足。同時,很多父母對孩子情緒的表達,其實並沒有在回應「當下的」事件,而是在無意間釋放出對「過往的」事件沒有處理好的情緒以及傷害。   原來大家都在各說各話嘛,真是唉唷為阿,修但幾勒   感覺好像在講同一件事,其實雙方裡面的情緒、思考模式都是不同的,所以光是僅僅談完「事情本身」就累了,根本沒有心力先感受對方的情緒、回應對方的話語、換位思考對方的處境。   所以很多互動才會越互動越累。   這時一定會有人想:「好麻煩喔!那我寧願一個人。」沒錯,我們的確需要有一個人的時候,這樣我們內心中對自己過去的傷害、現在的處境、未來的恐懼才會一一暴露出來。但也不要忘記,當你處理好個人內心世界後,待在群體中,特別是與他們有越多的互動後,你會有更多的「群體回憶」,無論好壞的,在你的內心小宇宙中爆發開來。這是好的,雖然它很挑戰人!但若你期待活出一個更全面的健康,這是必須經過的過程。逃避,永遠不可能讓自己健康,與神、與健康的人連結才會!   所以,不要養成在關係裡抱怨、失望、無力的習慣,因為上帝掌管著一切。   先把你的心交給神,釋放自己、放過別人,過重的負擔學會放手,並好好禱告,弄清楚知道自己在天上的感動、在地上的目標是什麼,並勇敢的往前。邁向剛強的人不會讓別人掌控自己,更不會掌控別人,而是會釋放自己、祝福別人。   阿們,因為上帝的旨意原是要我們在關係中得豐盛、得自由。   奉耶穌的名祝福大家,一起在關係中經歷豐盛!   (文章授權/陳思國-被翻轉的男孩阿國)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