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教會究竟是大的好?還是小的好?韓國大地教會主任牧師李在訓認為,教會大小不是重點,關鍵是能否隨著時間創造合宜的教會文化,以及牧者領導力要能與時俱進!

教會牧養 勿徒有外貌、缺乏內涵

大地教會主任牧師李在訓。

大地教會主任牧師李在訓。 (攝影/記者吳佳玲)

在《聖經》馬可福音2章18至22節中,有人問耶穌關於「禁食」的問題。早在舊約時代就有禁食,特別當國家遭逢危難時,禁食代表在上帝面前悔改,然而直到耶穌的時代,禁食變得越來越形式化,徒有假冒偽善的動作,所以耶穌為了糾正這件事說道:「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時候,陪伴之人豈能禁食呢?新郎還同在,他們不能禁食。但日子將到,新郎要離開他們,那日他們就要禁食。」教導禁食不要故意做給別人看。

其實,很多原先單純愛主的東西,隨著時間與世俗化開始變質,就像法利賽人禁食,卻失去了生命;就像信主,光有敬虔的外貌,卻沒有敬虔的內涵。韓國大地教會主任牧師李在訓表示,教會也是如此,總是從單純愛主的心開始,隨著時間過去、教會成長,越來越多人參與教會事工,卻漸漸失去愛主的心。他引用美國達拉斯神學院曾做過的研究,發現全世界各地教會發展上的共同現象,歸納出「3M」三階段的發展循環理論:

1. 運動期(Movement):透過一個屬上帝的人,領受從神而來的異象和負擔開始的。期間,開始有其他人獻上所有、投入其中。但是當人群越聚越多時,需要管理與行政組織,教會開始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
2. 機械期(Machine):到了這個階段,整體運作上會更有效率,卻也面臨逐漸失去起初的負擔與愛心的危機,接著進入第三階段。
3. 紀念碑期(Monument):最後,教會中會有某些人一直以過去來誇口,常說過去的事,不願嘗試新的事物,失去熱情、單純與冒險的心。

教會最後演變成如此,並非一開始就是如此,起初都是充滿運動力,但隨著時間流逝,開始變成「機械化」,最後只能留下「紀念」。李在訓牧師說,韓國有許多超過百年的教會,過去很有影響力,曾幾何時,現在已變成一種像是「紀念碑」的存在。因此,如何保持教會的動力,至為重要。

牧養文化 要與時俱進、彈性調整

「沒有人把新布縫在舊衣服上,恐怕所補上的新布帶壞了舊衣服,破的就更大了。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裏,恐怕酒把皮袋裂開,酒和皮袋就都壞了;惟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裏。」-馬可福音2章21~22節

於是,耶穌接著比喻:沒有人會從新衣服上剪下一塊布補在舊衣上,人長大就要換新衣,因為穿不下小衣服了;而新製的葡萄酒放在皮袋裡,會因發酵產生氣體而慢慢膨脹,所以必須放在新皮袋裡,若放入缺乏彈性的舊皮袋,很可能會「爆炸」。所以,耶穌要基督徒成為有彈性的新皮袋,這就好比大狗若再用小狗的狗環,最後只會被勒窒息而死。李在訓牧師認為,這些比喻就像今日教會的領導力,若沒有隨著教會成長而提升,只有面臨衰退的命運。

他進一步舉例說,很多(韓國)教會太過堅持禮儀,有些更不准姊妹上台講道,曾有一位韓國從事家庭事奉的姊妹到美國一間韓人教會講道,一上台就被長老拉下來說:「你是姊妹,只能在台下講。」結果那位姊妹站在台下,對著講台上的一盆桌花說:「花啊!花啊!我很羨慕你,我都不能上這講台,你卻能上去。」

又如很多教會禁止打鼓,否則會被視為「受到魔鬼誘惑」。其實在基督教的宗教改革時期是不能彈琴的,中世紀唱歌,音高低差不能超過3度,怕旋律變化太大會刺激人的情感,而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所創詩歌〈堅固保障〉,在當時也被禁唱。然而當時很多被禁止的詩歌,如今都成為知名的「傳統詩歌」。

這些例子在在顯示,教會需隨著時間而改變,若堅持不肯穿上新衣服,將失去動力。成人總是喜歡把「習慣」當標準,但不表示那就是「唯一標準」,要學習放下「固執」,接納作新歌的人,藉此把年輕人吸引進教會,教會的生命力才能一直保持下去。

不要被傳統綁住,教會一定要讓聖靈自由帶領,所以教會應該要一直聽到舊皮袋爆裂的聲音,更好的狀況是,在還沒爆裂之前,就準備好新皮袋接受新酒。李在訓牧師強調,太過分把不是本質的東西絕對化,一旦隨著時間過去,教會也會隨著文化慢慢退去而退去,所以不要把自己綁死在會隨時間消失的文化上,要保持彈性,重點是「要討神喜悅」,而非討教派的喜悅。

如今教會必須做一個決定,要穿舊衣,還是新衣?是否創造新文化,關鍵就是「不要失去遇見新郎的快樂」。跟隨聖靈走,教會才不會老化;要有創新做法,才能更多帶來主的同在。

教會大小 文化大不同!

教會規模不同,要有不同的文化才會健康。

教會規模不同,要有不同的文化才會健康。 (攝影/記者吳佳玲)

教會必須大,才是好的教會?這不是正確的論述。教會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健康」。

對30人以下的教會,牧師或許可以顧及每個人,但當教會慢慢成長,甚至大到上千人,牧師開始無法記住每位會眾的名字,也不曉得誰沒來聚會,創始會眾可能覺得牧師的愛心冷淡。這問題不在牧者身上,而是會眾的心態沒有改變,一味懷念開拓時與牧師間的親密關係,無法敞開心接受教會變大的新文化,在韓國,這類情況常成為教會發展的最大攔阻。

事實上,小教會要改變遠比大教會難,必須尊重每個人的意見;大教會卻只要取得主要代表同意即可。小教會中,若某些人奉獻較多或有部分是同一家庭成員,他們的意見往往左右教會的發展,這樣很難吸收新人,或許表面上歡迎,但一到關鍵時刻,就會形成小圈圈。

教會要隨規模大小調整文化與牧養方式,才會健康。小教會不要太過內向,以免阻礙教會發展;教會變大時,要思考如何讓關係更緊密。小教會應把聚會精簡化,確保品質;大教會牧師要設計不同管道,與不同部門同工有更多溝通機會。

當然,教會是不是會眾越多越好、規模越大越好?未必。李在訓牧師說,雖然教會增長、資源越多,若沒有外展的心,教會一直增長也會衍生許多問題,所以大地教會要開拓與植堂。不要自以為是的認為教會應該是怎樣的大小或文化,要把擴張的主權交給神,照上帝的引導,創造新文化。

牧者領導力 要懂得委任與授權

教會要增長,需培養同工團隊,而不是靠主任牧師一人的能力,獨撐大局。

教會要增長,需培養同工團隊,而不是靠主任牧師一人的能力,獨撐大局。 (攝影/記者吳佳玲)

創造合適的教會文化,牧者領導力很重要。首先,不能太過分強調個人偏好,要尊重教會成員的需要,強調群體的「核心價值」,並掌握「聖經真理>群體核心價值>牧者個人偏好」的優先原則。

再者,教會增長管理也需改變,透過充分授權與委任,將不同的事交付不同同工負責,製造和諧氣氛,讓大家願意把好的意見提供出來。

教會越大,常見兩種妒忌情況發生:一是同工之間 (水平關係)的彼此妒忌,會引發很多問題和紛爭;二是主任牧師對下屬(垂直關係)的妒忌,不樂見副牧或下屬能力比自己強,如《聖經》中掃羅處處找大衛的麻煩,教會發展就會停滯。

曾有教會人數成長到千人就停滯,因為所有事工都繞著主任牧師一個人,那位主任牧師能力很強,卻不願其他同工被肯定與成全。若教會不斷迫切禱告人數成長,主任牧師卻不願意授權,還是徒勞。李在訓牧師牧會學到一個重要功課,就是訓練一些和主任牧師一樣可獨當一面的人,形成優秀的「同工團隊」,教會才有可能發展。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