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作者/蔡頌輝)

根據心理學的薩提亞個人內在冰山理論(ersonal Iceberg Metaphor of the Satir Model),一個人的外在行為就好像線上的冰山一樣,是可見的層面,但可見的行為事實上不是獨立的,而是受到看不見的層面所支配和產生。

支配外在行為的因素按照次序是一個人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和自我本質。一個人的本質使他心存著某種無形的渴望,渴望使他生活遭遇和人際存著某種期待,期待左右著他對事物的觀點,觀點決定他的感受,感受支配他的行為。換句話說,一個人的行為實際上反映出他裡面看不見的促成因素,那些促成因素正顯示他是什麼樣的人,而他是什麼樣的人,就是基督教信仰的真諦了,因為基督教講的是「做新人」。從這一點來理解耶穌的教導,就能明白耶穌為何強調「信」與「行」為何不能分開了。

耶穌說完《兩個兒子的比喻》後,便問聽眾:「這兩個兒子,哪一個聽父親的話呢?」他們說:「大兒子。」顯然大家都同意這一點,包括當時敵對耶穌的宗教領袖們。之後耶穌又說:「我實在告訴你們: 稅吏和娼妓比你們先進神的國。」

讀著這些經文,我心中會感到很恐懼,因為作傳道人的我就是「宗教領袖」!難以想像,假如今天有一個裝扮妖豔,令人一看就知道是從事不正當事業的女人來到教會,耶穌也在當中,可是他卻把我和那女人比較說:「這女人比你更先進天國!」我該怎麼辦?然而我們必須承認,耶穌絕對不是在開玩笑,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思想這是怎麼回事。

耶穌接著解釋說:「約翰來到你們那裡,指示你們行義路你們不信他;稅吏和娼妓卻信了他。你們看見了之後,還是沒有改變心意去信他。」上文的比喻顯示一個人是否聽從在乎其「行」,而這裡耶穌的解釋卻是「信」,這不可能是指兩件分開無關聯的事,因為他們都在討論同一個主題。由此可見,一個人的行動與其內心的相信是直接關聯的:一個人會有某個行動,是出於他的信;一個人無所行動,也是出於他的不信。

信者一定有外在的行動顯露,假如沒有行動,儘管他口頭上如何強詞奪理的為自己內在信心辯護,也不能使人接受他所謂的「相信」是真實的。另一方面,耶穌把「信」與「行」相提並論也顯示,聖經所說真正的「行」不是世人的標準,而是真理的標準,這標準所要求的「行」首先是「信」。

為何當時的宗教領袖這麼難接受施洗約翰和耶穌?第一,可能因為這兩人出生平民;第二,他們的教導吸引許多人,引起宗教領袖的妒忌;第三,他們所傳的內容以及行事為人,大大違反這些宗教領袖所傳授的傳統;第四,他們經常當眾斥責宗教領袖的不是,掀開他們漂亮的宗教外衣,揭穿醜惡的內幕,令他們感到極為氣憤。

從冰山理論的角度來看,宗教領袖不信的反應,顯示那些資訊給他們帶來負面的感受,違反他們的觀點和期待,也深深抵觸他們內心隱藏的渴望,既然真理和他們內在的真我相對抗,表示他們並不是屬真理的人。

同樣的,從經驗的角度說,即使已經信主,我們裡頭也有很多因犯罪墮落而違反真理的元素,假如我們真是得救的人,當合乎真理的教導傳授出來的時候,我們必能相信和吸收,並且在行為上產生實際的改變。

耶穌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稅吏和娼妓比你們先進神的國。約翰來到你們那裡,指示你們行義路,你們不信他;稅吏和娼妓卻信了他。你們看見了之後,還是沒有改變心意去信他。」(馬太福音21章31~32節)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