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馬太福音第28章的最後兩句話,記錄了耶穌釘十架前最後的教訓。沒有作法、沒有策略,也非恐嚇式的命令,但耶穌明確的讓門徒知道,「宣教」不在於「有沒有負擔」,而是基督徒責無旁貸的事,只要願意邁開步伐,他就與我們同行,成就每一步佳美的腳蹤。

過去幾十年來,華人教會各種跨文化差傳事工奮起,然而各宗派、堂會雖投注大筆心力,福音的腳步卻始終走走停停。面對跨文化宣教,台灣教會究竟存在著甚麼樣的問題?又該如何克服?

跨文化宣教需要牧者、宣教士、教會肢體在各方面彼此委身,並需要良好的差傳制度搭配,才能使事工永續。

跨文化宣教需要牧者、宣教士、教會肢體在各方面彼此委身,並需要良好的差傳制度搭配,才能使事工永續。 (照片提供/台北靈糧堂)

想到就怕? 跨文化宣教知易行難

根據聯合差傳事工促進會理事長夏忠堅牧師2011年所寫的《台灣跨文化宣教調查報告》,各教會宣教事工普遍有資源、制度及理念等各種層面問題,除缺乏經費及人力外,教會對差會制度不熟悉、宗派間宣教工作獨立發展、教會對普世宣教意識薄弱等都是關鍵性的問題。

一想到早期宣教士「死在異鄉,葬在異地」的精神,許多人為之動容。但設想主角若換成自己或自己的孩子,那些關於孤苦無依、貧病交迫,甚至受到政治打壓下入監牢的可怕想像,可能使感動很快的被恐懼取代。

中國基督教信義會靈光堂主任牧師杜聖恩指出,台灣現代社會缺乏的是宣教的先鋒者,因為經濟、知識水準普遍提高,個人主義提升,許多家長捨不得孩子吃苦,年輕人走不出舒適圈,造成現代基督徒漸失早期宣教的熱忱。

此外,台灣宣教工作多屬堂會差派形式,當監督、差傳制度、人力調配等制度都發展不夠完善時,後方差派堂會可能因為對前線需求不了解或無力幫助,導致事工發展容易停頓。

召會秘訣:各國肢體配搭 尋找平安之子

召會在跨文化宣教上採用不同地區的肢體互相配搭的策略。

召會在跨文化宣教上採用不同地區的肢體互相配搭的策略。 (照片提供/召會)

然而杜聖恩也指出,在看似希望渺茫的宣教前景中,台灣其實存在著一些宣教先鋒者,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召會。自1950年代起,召會宣教足跡便遍及世界六大洲,並成為過去十年中台灣差派宣教士最多的宗派。

台北市召會長老周復初指出,跨文化宣教若靠一地、一國來做是不可能的。根據以弗所書2章15、16節,基督在十字架上「使兩下合而為一」,因此在過去50多年中,召會的宣教策略就是靠著全球逾4千多處地方召會互相配搭,不僅在文化、語言上互助,也彼此陪伴。藉團體居住、靈命操練,以及宣教訓練課程,召會幫助同工自大學時代開始接受裝備,並與服事地區的召會同工配搭,透過大量接觸人群,尋找對福音敞開的「平安之子」。

「一定有平安之子,但你要找到,並學習如何與對方接觸,這些都需要操練。」周復初解釋,若經判斷確認對方內心接受福音,便可帶對方讀經、禱告並受浸。1950年代以來,召會宣教事工遠及前蘇聯地區、中亞、回教國家,甚至到印度、泰國等地。

周復初指出,跨文化宣教的第一步,一定要屏除心中先入為主的觀念。許多人想到泰國,往往認定「不可能」,但近幾年在台灣、泰國同工配搭下,不僅曾在9週半內帶領約3百人受洗,透過家庭小組的建立,更達50%的留存率,便是打破刻板印象的最佳例證。

放下個人主義、本位主義 循序漸進 

聖潔、謙卑、委身是跨文化宣教的根本。

聖潔、謙卑、委身是跨文化宣教的根本。 (照片提供/台北靈糧堂神學院)

「宣教這種事,若想得太遠,一步都走不了!」杜聖恩指出,召會在宣教積極度及合作制度上值得學習,以此反思其他宗派宣教工作,缺乏的並非訓練與教導,而是制度的落實。

首先,各堂會在差派宣教士之前應先思考「教會是否擁有共同的宣教異象?」、「教會是否了解受差者的困難,並協助解決問題?」若非堂會能力所能及,應放下堂會差派的本位主義,聯合其他堂會合力差派,或與國際差會合作。對宣教士而言,教會會友人數多寡與所獲支持不見得正相關,關鍵是有一群願意彼此委身的支持者。

此外,推動跨文化宣教之前,各堂會領導者必須先親自成為「先鋒者」,透過教導、示範、率領團隊親自前往短宣等,培養教會對宣教的了解與負擔,並由近而遠,從同文同種的鄰近地區,慢慢跨越到困難較高的地區。

同時,宣教士的父母需學習放下主控權,讓家庭成為支持及幫助者。宣教士則要勇敢活出從神領受的異象,主動尋找金錢、代禱上的資助者,讓不在第一線的教會肢體也有機會參與,使宣教不淪於單打獨鬥,或成為領受異象者的個人「家務事」。

跨文化宣教的根基 持守聖潔、謙卑、委身 

周復初也指出,台灣作為一個小小海島,在人少、經費有限的情況下,若要做到全球的跨文化宣教,本來就很困難。他認為,台灣在宣教工作上,目前就像是苗土,需要經過栽培,等幼苗長大才能送出去。栽培宣教人力時,若能從台灣鄉鎮開始,慢慢往海外開展,讓人自然的從裡到外活出「宣教」生活,這些經過訓練並有經歷的同工,未來無論到哪,或讀書或帶職,都將是宣教士。

「宣教是需要公開透明並高度捨己的一件事。」杜聖恩認為,究其要領,「生命的聖潔、對事奉者委身、在國度觀裡謙卑」才是推動跨文化宣教的根本;不僅宣教士需要高度委身於異文化,小至教會肢體、牧者,大致台灣眾教會、宗派,都需誠實檢視自己的「愛心」是否持守在屬神的立場和原則中,並且身體力行。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