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事工做不好,很累;事工做得好,也很累。」這是牧會20多年,現為韓國愛的教會(Sarang Church)吳正賢牧師11日在「門徒訓練領袖高峰會」上的開場白,引來台下一陣莞爾。

這場門徒訓練領袖高峰會,11、12日於懷恩堂舉行,主辦單位道聲出版社邀請韓國國際門徒訓練院、愛的教會事工團隊擔任講員,11日晚上吳正賢牧師與在場會眾分享「21世紀教會的異象」。

1978年,玉漢欽牧師創立愛的教會(Sarang Church),以門徒訓練培育出無數效法耶穌的平信徒領袖,教會人數從數十人成長至5萬人,2003年吳正賢接棒後,帶著「門徒訓練」的異象,更加積極推動門訓,會友逐步攀升至10萬人,成為韓國第二大教會,也是最有影響力的教會之一。

傳統教會流失年輕人 門訓迅速拓增會友

吳正賢牧師(左)現為韓國愛的教會主任牧師,20多年牧會經驗,持守門訓的異象;右為口譯林惠善牧師。      (攝影/記者林純如)

第四代基督徒的吳正賢,父親是鄉間開拓型教會的牧師,他到首爾念大學後,發現傳統教會年輕人流失,多進入宣教機構,關鍵在於宣教機構具備一般教會缺乏的訓練及培育。因此他找來3個年輕人進行門訓,很快就發展成200人的大專生團契。

後來吳正賢認識玉漢欽牧師,帶著玉漢欽的門訓基礎,前往美國留學,之後回到愛的教會擔任副牧師;1988年他又赴美,於加州橘郡建立教會,當時僅有10名學生、1名成人,加上他總共12人,開啟16年的牧會歷程。

吳正賢認為,門訓重點是每一個人都被在乎,人人都被裝備,因為神而翻轉生命,起來跟隨主。在橘郡牧會的16年中,可分為3階段。前5年,吳正賢效法耶穌栽培12門徒,讓門徒再帶領門徒,每年會友增加100人;6至10年,每年栽培20人,這20人又各自帶領20人,年年增加400人;後面6年,則是每年栽培30人,30人再各自帶領30人,年年增加900人。

無數「就要摔死」的痛苦 持守根基不動搖

他形容這過程,就像以色列人出埃及,上帝把鵪鶉吹進他們當中,神也就把會友吹進教會。在移民社會中,牧會並不容易,吳正賢卻能在10多年內,帶領教會會眾增加至上萬人,還經歷2次建堂。在旁人看來一帆風順,其實卻經歷很多「像身處懸崖,就要摔下去死了」的痛苦。

之所以能堅持下去,是因為有清楚的牧會哲學根基,「風吹雨打也不動搖」,而這根基就是看重每一個教會會友的信仰成長,被裝備成為跟隨主的門徒。在會友達到2千人之前,他都記得每一個人,也清楚栽培每一個人的裝備目標和策略。

會友分級「因材施教」 關鍵3因素影響門訓成敗

11日晚上的門徒訓練領袖高峰會,吸引相當多弟兄姊妹在下班後前往聆聽。      (攝影/記者林純如)

對於裝備會友,吳正賢有一套按門訓角度的分類方式,A、B、C、D四大類,D是常常缺席主日,偶爾才來教會;C是主日準時出席;B是主日之外,還參與門訓,渴慕靈命成長;A是自己成長之外,還能栽培別人,是門訓的「生產者」。

每年寒暑假,教會團隊會舉辦特會,為會友分類;每周會積極裝備A級會友,期盼每一年,會友們可以不斷晉級。

過去28年,愛的教會舉辦過99屆門訓研討會,吳正賢與全球牧者交通中,就門訓成敗分析出關鍵3因素:1)明確的牧會哲學、2)基本的屬靈技巧、3)聖靈作為的敏銳度。

首先,牧者必須掌握牧會哲學或信念,才能從最根本的價值中去發展策略與目標;基本的屬靈技巧,像是小組動力、歸納式查經法,有些牧者對講道很在行,下了台卻不太懂得如何分享,以致小組員的屬靈技巧無法進步;聖靈的作為,並非單單用方言或醫治,而是培養會友具備全人人格,在人際關係、與神的關係上,都有良好互動,成為真正屬神的人。

      (攝影/記者林純如)

門訓「大憲章」

吳正賢以《聖經》歌羅西書1章28、29節:「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我也為此勞苦,照著他在我裡面運用的大能盡心竭力。」作為門訓「大憲章」。

門訓之道在於先效法耶穌的樣式,才能傳揚,先「Being」再「Doing」;經文中提到3次「各人」,「各人」是門徒生態與土壤,也是重點;門訓的目標在於各人在耶穌基督裡建立得完全,服事得神恩待,完全被建造;29節經文,則是敏銳於聖靈的帶領、照著神給的恩賜盡全力去做。

牧會忙碌循環如「經歷死而復活」 心志未曾動搖

吳正賢表示,當愛的教會只有2千個座位時,主日最多有8堂禮拜,一路從早上6時進行到晚上6時才結束,相當消耗體力,每個禮拜都經歷「什麼叫『死』、什麼叫『復活』」。這次來台灣的前一天主日,也是一天有5次聚會,就寢時已經凌晨1時,為了出國搭機又早早起床,幾乎無法好好休息。

但是從1988年牧會至今,已59歲的他,心志從未改變!即便擁有10萬會友,他仍如同開拓型教會的牧師,禱告求神:「沒有一個人在恩典的死角,得不到恩惠。」

      (攝影/記者林純如)

每次講道心情,就像第一次上台那般緊張、心跳加快,也像是最後一次講道般珍貴,全心投入。只要和事工、敬拜有關,他仍然像孩子一樣俯伏在神面前,帶著同工一起迫切禱告,「主啊求祢拯救!」

若以大樹來形容教會,大部人的人只關心果子(果效),但果子會生、也會落,正確的眼光應是放在樹根,穩固的樹根才能結出好果子,而樹根是指牧會根基,枝幹則是事工策略-門徒之道。

回憶小時候,父親的教會簡陋,不遠處有間很大的廟,每次經過廟前,有人對他們兄弟倆丟石頭,說:「那是信耶穌的孩子!」年幼的吳正賢即使遭受攻擊,卻沒有退縮心態,反而起來讚美,在患難中堅持信仰,這就是建立榮耀教會應有的精神。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