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發現自己某種處境會隔幾年發生一次。第一次發生時,我以為自己運氣不好。接著幾次再發生,我認為那是我的「命運」而順之。50歲生日前,該現象又再發生,我很好奇,決心探究這種輪迴(Recurrence)之源由...
習慣成自然
「唯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篇1:2)
曾經,我發現自己某種處境會隔幾年發生一次。第一次發生時,我以為自己運氣不好。接著幾次再發生,我認為那是我的「命運」而順之。
50歲生日前,該現象又再發生,我很好奇,決心探究這種輪迴(Recurrence)之源由。頓然,我發現自己有一不好習慣,每積累一段時間後,它就會生出該不良結果。原來我一直以來的「命運」,其實是我的習慣所造成,使別人認定我有這般人格調性。
那一夜,我認罪悔改,痛下決心除去這習慣,才頓時心智豁然開朗與自由。
報載某位前市長,在任職醫院部門主管時,對經費處理大而化之,而被指為貪瀆,便憤然投入選舉,在「當選過關、落選被關」的社會裡,僥倖免了牢獄之災。當他市長下任後,卻又面對任內幾件經費處理案,而啷噹被拘押。我個人不相信他是一個會把公家經費放入自己口袋的人,但顯然他沒有從第一次經驗中發現自己處理公務經費的習慣,在程序正義上留下破口,予人操作機會。
習慣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縱使他有IQ157。
人類行為相當複雜,涉及腦部許多區域。1981年,英國劍橋大學的行為學者克里斯多福·亞當(Christopher Adams)和安東尼·狄更生(Anthony Dickinson)認為,人的行為控制系統有二:認知系統、與習慣系統。認知系統是目標導向,仰賴學習從過往行為與其結果的經驗,加以理智判斷,來決定實際行為。習慣系統則基於以往的成功而相對自動地去執行,經常帶有強迫性,效率卻極佳。
2004年,洛杉磯加州大學的殷亨利(Henry Yin音譯)等人,認為大腦背側紋狀體與習慣行為有關。隔年(2005年),他們又發現背內紋狀體參與目標導向行為。2013年起,美國國家衛生院的克里斯汀娜·葛默(Christina Gremel)等人,發現眶額皮質與紋狀體、以及其間的連結活性和目標導向行為成正相關。
因此,一般認為:目標導向行為乃基於來自大腦視丘(除嗅覺外各種感覺信號必經此處)或海馬迴(主掌記憶功能),而進入眶額皮質,隨後在背內紋狀體產生目標導向之訊息,以驅動行為。
至於習慣行為,2013年,麻省理工學院的凱爾·史密斯(Kyle Smith)指出下邊緣皮層與習慣行為有關。但眾人卻找不到證據顯示下邊緣皮質與上述背側紋狀體有活性連結。因此,目標導向行為與習慣行為之間的調控成了一個謎。然而,史密斯進一步卻發現下邊緣皮層縱使被關閉徒留目標導向行為,只要再簡單的訓練,原先習慣又可恢復來主導行為;便認為:習慣可藉由下邊緣皮質來加以調控--行為將可在目標導向的理性作為與非理信性習慣作為間,做理性選擇與切換。
總之,一個有為者端賴養成良好習慣,以有效面對人事物,並且隨時運用理性,檢視自己是否有非理性的習慣行為,而改其不良者;使自己在動亂無序的時代中,遠離災禍。
「神經神學」推薦:靠著主耶穌養成良好屬靈律動、理性地認知反省、歸回正道。
(文章授權/潘榮隆)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榮譽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