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預設模式網絡」可以從工作記憶裡提取神有力的話語、主耶穌滿滿的恩典、天父慈愛的經驗、感恩的喜樂、積極奮鬥的人生信念、正向光明的希冀,來及時處理、並永存於大腦長期記憶深處,作為安身立命之穩固根基,使人生不虛此行。

預設模式網絡

「污鬼看見裡面空閒,打掃乾淨,修飾好了, 便去另帶了七個比自己更惡的鬼來,都進去住在那裡。」(馬太福音12:44-45)

 

曾有個朋友,在學校參加某宗教研究社團,打坐修練中「走火入魔」,十分困擾他。另有個孩子,喜歡看鬼電影,從此「開天眼」,經常看到不好的東西,好生恐懼。

 

雖身為大學生命科學教師,我經常處理這類案件:我個人不排除世間有看不見的「邪靈」(靈性)存在,惟不於此論述。我也相信這現象有其「生理意義」(理性) ,前者不易觀察、後者多少可以儀器證明。

 

1924年,德國心理學家漢斯·博格(Hans Berger)首創「腦電圖」 (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 發現大腦很忙碌,縱使在人睡覺時,腦波依舊震盪不息。1950年代,美國神經科家路易斯·索柯羅夫(Louis Sokoloff)觀察大腦休息狀態的新陳代謝率,竟和努力操練艱深數學時一樣高。1970年代,瑞典的大衛·英格瓦(David Ingvar)測出大腦安靜時,在前額葉血液流動特別快。

 

2001年,馬可·雷克爾(Marcus Raichle)、及隨後的科學家們分別使用核磁共振儀鑑定出休息中大腦還特別活躍區、及繪構這些區域間的連結路徑,並將之定名為「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DMN)。之後,便因它涉及到放空、靈修、修行、靜坐、瑜珈等靜心、健身活動,掀起了一陣研究熱潮。

 

「預設模式網絡」的特質是:在大腦被動休息、放空、或不接受「外部目標導向任務」時,有關「自我認知」(Self-awareness)的大腦部位(如:後扣帶迴、楔前葉、內前額葉皮質、角島等),雖彼此相距甚遠卻連結活躍,是為「目標負向網絡」。後來學者又發現,幾個特殊「外部目標導向任務」,(如:社會工作記憶、或自傳式任務),還是可以使相關的其它腦部活性與連結跟著活動起來-故「預設模式網絡」之稱易致誤導,但因約定俗成、習慣使然,研究者仍勉強沿用。

 

由此可見,在被動休息、放空、靈修、靜坐時,大腦的「預設模式網絡」並不靜默安息、反倒依舊作工、奮力處理各種前存訊息-它們仍在處理之前記憶、經驗中,已存入的文字、情景、或圖像。

 

對於曾遊走於民間信仰者,目睹過、記憶中那些置於暗黑內室、裊裊煙燻得面目墨黑、讓人驚悚的青面獠牙神明貌相,便從記憶儲存處湧上眼前,扭曲得令人慌恐、失控,而致所謂的走火入魔、甚至嚴重到精神失序。

 

「預設模式網絡」既是「內建」(Built-in)的,有其生存必要性,無法規避;但要餵它甚麼記憶或資訊,人們可以有智慧地作選擇。

 

偉大的詩人說:「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篇1:2)在白日靜默神遊片刻、夜間休眠之際,「預設模式網絡」可以從工作記憶裡提取神有力的話語、主耶穌滿滿的恩典、天父慈愛的經驗、感恩的喜樂、積極奮鬥的人生信念、正向光明的希冀,來及時處理、並永存於大腦長期記憶深處,作為安身立命之穩固根基,使人生不虛此行。

 

「神經神學」可優化人們的「預設模式網絡」。

 

(文章授權/潘榮隆)

author

潘榮隆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榮譽講座教授。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