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1968年東基醫療大樓動工,1970年開始收治病患。      (照片提供/台東基督教醫院)

50多年前,一封來自台灣的信,為後山醫療開啟一扇大門。台東基督教醫院協同會台東教會的「光照半世紀 傳愛不止息」5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於9月展開,分別在12日、13日舉行感恩音樂佈道會及感恩禮拜等活動,「愛你何止50年」照片聯展,也在誠品台東故事館持續展出至29日。

照片聯展開幕茶會邀請8位曾在東基服事的宣教士,透過一張張舊照片回憶當年。東基院牧室主任李明福牧師表示,「微小的信心是可以長大的,如同最小的芥菜種可以長成大樹。我們不怕信心小,最怕沒有信心。宣教士飄洋過海來到這裡,擺上自己、濟世救人,憑藉的就是信仰,上帝的同在增長了他們的信心,讓他們凡事都能!」

東基及協同教會的50週年感恩禮拜上,14位同工與宣教士們宣示「我們是與神同工的」!      (照片提供/台東基督教醫院)

感恩禮拜上,由同屬協同會的彭蒙惠帶領天韻詩班獻唱〈祢信實何廣大〉。創院院長譚維義表示:「感謝神,給我們機會回來,讓我們能夠看到以前撒種的結果,這些果實讓我們看到了神的偉大!」他也不忘鼓勵醫生前往更偏遠、更有需要的非洲行醫。

現任院長呂信雄形容自己相當幸運,能在東基50週年時擔任院長。記得16年前剛接下院長職務,在外人看來是老舊、士氣低落的「貧窮」醫院,可是在他眼裡卻是「富足」的醫院,因為這裡充滿許多宣教士愛的蹤影,促成「生命影響生命」的故事持續下去。

協同會宣教士來台 為後山醫療開啟大門

圖左為寶桑診所,診所前方為會堂,在東基創院後,寶桑診所獨立為協同會台東教會(圖右)。      (照片提供/台東基督教醫院)

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後,基督教協同會(Evangelical Alliance Mission)宣教士由大陸轉入台灣,其中之一的葉德華牧師夫婦,從蒙古來到後山台東,有感於此地不僅交通不便,還有嚴重的醫療資源缺乏問題,於是寫信請求美國總會「派一位醫師和護士到台東」。

因此,譚維義、譚秀麗夫婦不遠千里來到台東,在「成功診所」駐診,之後又將磚窯場改造,開設「寶桑診所」。診所一周服務兩天,患者非常多,一早就要發放號碼牌,還用竹竿擋在門口,每次僅讓一位患者進門看診。

寶桑診所的前方裝修成會堂,開設查經班、英文班、兒童及青少年事工,進行福音工作。譚維義夫婦也利用其它時間進行巡迴醫療,他們開著二手山巡車,在顛簸的石子路上翻山越嶺,有次颱風天,還遇上驚險的山崩,但不減夫妻倆為病患奔走的熱火。

當時的台灣正是小兒麻痺肆虐之際,譚維義醫師主動前往部落尋找小兒麻痺患者,為其醫治,還為孩子的手術、輔具等費用募款,在創院的前3年,就替近3百位小兒麻痺病童動手術。奉獻後山醫療33年的他,曾說過「雖然不記得病人名字,卻永遠記得每個傷口」,足見他對每位患者的細心照料。

有感於診所能提供的醫療照護有限,1968年譚維義回到美國募款,之後再回台創立台東基督教醫院,寶桑診所的會堂則獨立為協同會台東教會。

無數宣教士奉獻青春 呂信雄接手院長扭轉「關院」情勢

2000年榮獲醫療奉獻獎的宣教士們與東基院長呂信雄,照片左至右為蘇輔道、龍樂德、安芳蓮、呂信雄、譚維義、耿喜音、德樂詩。      (照片提供/台東基督教醫院)

飄洋過海、埋身後山醫療宣教的人,除了譚維義醫師夫婦,還有德樂詩、華德安、史安篤夫婦、蘇輔道夫婦、安芳蓮、耿喜音…等,以及無數短期支援的醫療宣教士們。

史安篤牧師夫婦在葉德華宣教士之後來台,為了進入阿美族部落傳福音,他們努力學習阿美族族語和文化,翻譯族語聖經、教族人以注音符號閱讀族語。一生未婚的德樂詩,親自編寫教材,教導護理人員如何為患者擦澡、洗臉、剪指甲,她曾和華德安一同幫孩子抓頭蝨、跳蚤,總使因此遭到感染,卻從不喊苦。

為了東基患者,特地回美國學習麻醉護理的耿喜音,曾7小時不停歇的擠壓人工呼吸壓縮袋,救活命在旦夕的病人。「上帝讓我有機會為睡美人、睡王子服務,看見他們平安醒來、健康出院,是我最快樂的事!」

1998年,宣教士們年紀漸老,陸續返回家鄉,一度僅剩4名醫師,東基月月虧損,在人力、物力、財力皆空的景況下,呂信雄接下院長一職,扭轉「關院」情勢,整修舊大樓並新建醫療大樓,陸續成立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迦南銀髮生活福祉中心家立立社福基金會哈拿希望之家,落實對老弱婦孺的照顧。

【「愛你何止50年」照片展資訊】

  • 展出日期:即日起至9月29日
  • 展出時間:每日10:30~22:00
  • 地點:誠品台東故事館
  • 地址:台東縣台東市博愛路478號【MAP】

【相關閱讀】一粒麥子結出許多子粒 譚維義寫下後山傳奇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