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馮君藍牧師2016年6月1日時,為他多年來的創作舉辦「和光同塵」攝影個展。 (攝影/記者杜胤廣)

全憑自然光、底片式相機拍攝聖經人物肖像,每張照片的背後都有其故事,也蘊含著創作者禮賢會有福堂馮君藍牧師的「信仰觀照」。 以傳道為志業的馮君藍常說,攝影只是他服事神的興趣,更是他傳道的形式,但最大的盼望就是盼藉攝影藝術,詮釋聖經中的神、人、自然宇宙觀,以及歷史觀,表現出神職人員對生命最深刻的詮釋,讓人找尋上帝的救恩。

馮君藍牧師的作品在國際間早已眾所矚目。自3年前在台北舉辦個展後,終於再次與眾多攝影愛好者,以「和光同塵」為名,展出其近年來拍攝的人物肖像-「微塵聖像」,以及根據個人信仰觀照所創作的「互為肢體」、「草芥」等三大系列作品。

「和光同塵」是馮君藍牧師取自老子的《道德經》:「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藉以隱喻自有、永有的上帝,如何存在於歷史與人物的生命中。

起初,上帝創造天地。
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
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上帝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
上帝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
-《聖經》創世紀1章1-5節

宣教士父親給馮君藍的信仰啟蒙

「和光同塵」攝影展內,擺放馮君藍近年來創作的30幅肖像作品。 (攝影/記者杜胤廣)

從小就隨著宣教士父親來台開拓第一間嘉義的衛理公會,馮君藍年少時信仰就受到啟蒙,爾後就讀協和工商美工科,更在攝影大師阮義忠的啟蒙下,開始從事攝影創作。某天,他為了畢製,向父親要一筆經費,但遭父親拒絕憤而離家。之後他才明白,原來父親都把錢奉獻給更有需要的教會。

只是,經過多年的攝影藝術創作並沒有讓他找到生命的呼召。直到父親重症臥床後,才開啟了他的全職事奉道路。1996年進入臺灣神學院修習基督教社會工作後、2003年完成道學碩士學業後,他開始擔任傳道職,2008年被按立牧師後,目前在士林「有福堂」擔任牧師。

我們都像灰塵一樣 反射發光 映出上帝的創造

我們都像『灰塵』一樣渺小,但灰塵會隨著光的照射而反射光線,因此我們都是可以發光的人。」馮君藍直說,此次展出的「微塵聖像」的肖像作品,源自於他希望將聖經歷代人物的生命掙扎與啟示,藉一般人的樣貌來反映上帝的創造。更精確而言,是透過作品找尋人類對世界觀看的限制與逾越,循此表現基督的精神。

馮君藍在「微塵聖像」的系列作品中,以教會會友與同工的肖像來詮釋聖經典故,並將這樣的作品稱之為「單幅片斷的神劇」。他說,此次展覽的作品只是想試圖改變眾人對世界的「觀看角度」,從中發現神的道,因此透過鏡頭,他希望從會友身上揭開聖經啟示,拍出人人本身具有的靈性。

照片背後的故事-《主的使女》郭曉雯

馮君藍以一幅《主的使女》作品來述說照片背後的故事。 (攝影/記者杜胤廣)

「人是上帝按照其形象所造,本是塵土,但因上帝吹了口氣而有了生命與靈性,與萬物有別,所以唯有清楚認識上帝,才能找回自己的創造。」馮君藍說明,「微塵聖像」中,他選擇拍攝的人物對象分別是「婦女」、「小孩」與「男人」,且每一位拍攝的對象與聖經人物都有背後的故事。

他舉一幅《主的使女》為例,拍攝對象、時間是福音歌手郭曉雯抗癌逝世前一週。多年前,郭曉雯懷孕初期發現罹患直腸癌,醫師要求她拿掉孩子以便治療,但曉雯想不透母親為什麼要自保而捨棄自己的孩子,所以拒絕醫師要求,甚至為讓孩子健康,拒絕服用抗癌止痛藥,直到孩子出世為止。

2、3年後,她為了抗癌,割除許多器官都無法阻止癌細胞轉移至腦部。逝世前五天,丈夫王宗民為了讓妻子快樂、為孩子留下紀念,雖然她身體雖殘弱,仍願堅持來到教會,請馮君藍幫忙拍攝肖像。

當時馮君藍隨手借了一部鐘、一只燭台,撥了一刻時間,希望能呈現耶穌的母親瑪利亞當時未婚懷孕時,冒著被眾人丟石砸死的生命危險,生下耶穌,其堅韌的使命與無垠的母愛。他認為,每個女人都是冒著生命危險生下小孩,正如同郭曉雯一樣,冒著生命危險,犧牲自己生下孩子的精神一樣,充滿了「愛」。

巧合的是,郭曉雯離開人世的時間,竟與照片內擺放的鐘,時間一模一樣。

「攝影」,對馮君藍而言,是可以透過視覺語言表達、分享聖經內涵的管道;他的責任是將上帝賦予的恩賜,服事被拍攝的人-讓人欣賞照片的同時,也能察覺人的渺小與生命的意義。因為,每位聖經人物都能看見自己的人性縮影。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