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如果沒有神,人可以活嗎?高舉人類而取代上帝的行為,會招致什麼後果?

根據一項針對美國人的調查,該國1960年代還有65%的人口相信真理;現在卻只剩32%,甚至有高達67%的比例不信真理,並且有70%的人認為世上「沒有絕對的道德標準」。

當高達三分之二的人不相信聖經時,我們傳說聖經的話語,有用嗎?

《如果沒有神》一書曾榮獲基督教「金章圖書獎」(Gold Medallion Book Award),作者拉維‧撒迦利亞(Ravi Zacharias)是美國當代知名傳統福音派的護教學大師,承襲薛華(Francis Schaeffer)的「文化護教」觀點,主張基督徒若要讓現代人明白福音信息,就必須設法突破各文化領域,為真理作清晰有力的辯護。

因此,他在書中透過「在虛無中流浪的敵神論」、「失去生命意義的懷疑主義」、「耶穌與我們的關係」三個主題,循序回應「如果沒有神」的問題。

「敵神論」導致靈性迷失 文化呈現病態

《如果沒有神》一書作者拉維‧撒迦利亞(Ravi Zacharias),是美國當代知名傳統福音派的護教學大師。      (攝影/記者邱子雰)

人類歷史從「文藝復興時期」到「啟蒙運動」,發展至現今的「後現代解構主義」世界觀,其中,一面高舉理性的敵神論思想家,卻一味貶低屬靈事物,無所不用其極的砲轟有神論的架構,企圖撼動其可信度,致使基督教成了被嘲諷、公然侮辱的箭靶。

另一方面,懷疑主義成為學術主流,他們對神的存在視而不見。而當人不認識神,又不把神當「神」來尊榮時,狂妄與愚昧就成為我們生活的代名詞,混亂則成了我們的墓誌銘。

這世代所謂的「多元」,或許大多代表著「不讓神插手」的自立為王,企圖建立新的世界觀來引領潮流,不料卻導致更多的靈性迷失,很多人對真理產生懷疑,於是社會充斥各樣荒誕行為,文化呈現病態。

然而,敵神論的終局是虛無的哲學,它進一步引導人不再渴求意義,因而失去存在的價值,因此作者拉維提出有力的理據,闡明人渴求意義的事實。

基督教會和人類大部份的歷史,絕非奠基在謊言之上,只有耶穌基督及祂所聲稱的一切,才是我們生命的答案。

基督教信仰是人類生命唯一出路

為守護「有神論」的基督教世界觀,同時為人類的生命找出路,拉維認為,基督徒必須設法化解敵神論與懷疑主義為基督教帶來的張力,尋求在今日動盪的文化氛圍中,人心能接受的答案。因為人對超越自然事物的渴求未曾減退,也不會消失。

不要當一位無內容、無組織、無真心,心中只有虛浮講道的基督徒。
-護教學大師拉維‧撒迦利亞(Ravi Zacharias)

「真理必然具『排他性』。」他認為今日批判基督教信仰具排他性的人,犯了明顯的謬誤。因為所有宗教都具排他性,只是問題核心不在乎持守的信仰為何,而是信仰提供的答案,是否可解答人生有關的「本源、意義、道德、命運」4項基要問題,並且能否通過判定信仰真偽的測驗。

拉維進一步說明,「苦難」是一切哲學必須解決的問題。聖經作者不會避開苦難的問題,面對人生的痛楚、飢餓、死亡、罪惡、剝削、偏見與絕望,都是坦然面對。

但在科學界與哲學界極有份量的敵神論者霍金(Stephen Hawking),卻主張世上人類與萬物一切都是演化而來,已被決定。若世上沒有神,決定論和演化論就會主導一切,那麼攻擊性和暴力將可能就成演化的結果。按霍金所說,科技進步、移民外星以避開混亂的地球,竟成了敵神論者解決苦難之道。

存在主義者是為現在而活,烏托邦主義者則為未來而活,傳統主義者為過去而活。但在耶穌被釘十架的前一夜,過去、現在、未來這三個世界在門徒心中翻騰,因耶穌說:「你們日後每逢吃這餅,喝這杯(現在),是表明主的死(過去),直等到祂來(未來)。」(林前十一26)基督道成肉身,有「超越時空」的意義,然而耶穌在十架的受死與復活,為人類帶來了盼望。

「人遠離神而活,混亂就是常態;人與神同行,心靈饑渴就得滿足。」

最後拉維積極呼籲,「反智」不等於「屬靈」,基督徒切莫失去在「文化中」的影響力。基督徒必須在這混亂的世代,學好邏輯、善於分析,與未信、不信的鄰舍交流,並為真理、基督信仰的歷史作辯護,正如聖經所說,「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順服基督」。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