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歷經4年的平靜,去年11月中,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組織衝突再起,透過國際媒體報導,巴勒斯坦老弱婦孺受傷畫面不斷被傳送出來,引發舉世關注,尤其是全球各地基督徒,更迫切高舉起手為雙方的停火而禱告。

但媒體的報導,是否代表事實的全貌?基督徒該怎麼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該站哪一邊?

基督徒該站哪一邊? 像神一樣兩邊都愛

在深入探討以巴關係之前,巴拿巴宣教學院教務長黃齊蕙博士特別提醒,以色列和巴基斯坦就好像翹翹板兩端,一定要平衡和中庸,因為不管是以撒的後裔(猶太人)或以實瑪利的後裔(巴勒斯坦人),神都愛。 很多時候事件本身沒有對與錯,只是觀看的角度與所在的位置不同,不論是完全支持以色列,或是全然站在巴勒斯坦這邊,都不是神的心意,而是兩邊都要愛。 一般而言,基督徒多會站在以色列這邊,因為了解他們為了「求生存」的艱辛,需要時時繃緊神經,不能絲毫鬆懈;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明白巴勒斯坦人民的善良與辛苦,他們的生活真的需要援助,如此才能避免落入極端。

新聞真象?還是假象?

以巴衝突,國際媒體報導多有偏頗。

但在現代社會,媒體形塑了閱聽眾對事情的認知。在以巴衝突事件中,媒體新聞往往多採單一事件或畫面,缺乏對整個中東地區歷史演變或實際狀況進行全面性的分析與探討。很多時候卻是以色列先遭受攻擊,媒體多不予理會,直到他們為了自衛反擊,才開始大肆報導,以致陷入對事件「倒果為因」的認知中。

根據以色列軍方公布的畫面,指控哈瑪斯組織利用民宅當掩護發射火箭攻擊,更標示出哈瑪斯攻擊火箭的基地,距離學校與清真寺只有咫尺之遙,儘管以色列反擊試圖縮小相關損害,仍無可避免傷及無辜。但反觀以色列,防空警報聲不斷響起,以色列不分老小經常過著躲防空洞的日子,以及隨時可能發生的自殺炸彈襲擊,以色列民眾說:「我們在自己領土上,面臨永遠無止盡的火箭攻擊。」

此外,媒體經常強力放送的畫面,還有兩區邊界,一邊為以色列的坦克大砲與武裝軍人,另一邊則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巴勒斯坦「小孩」拿著石頭來對抗,形成強烈對比。

在軍力上,以巴實力的確相差懸殊,但神學家陳希曾博士指出,若進一步深思,就不禁要問:孩童為什麼不在街上,而是被送到前線去丟石頭?父母又為什麼讓自己的小孩到危險的前線?父母當時又在哪去?是否希望透過媒體,造成某種程度的輿論同情?

回顧以巴歷史 對錯難評斷

對於以巴衝突,黃齊蕙指出,通常以色列反擊的前提是因為「某件事」發生或已達臨界點,很少站在主動攻擊的位置。或許仍有人認為,以巴雙方兵力與武器上的懸殊,所謂「自衛還擊」仍做得過度。但面對列強環伺的阿拉伯諸國,幾乎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的以色列,怎麼能不時時神經繃緊?

以色列周圍環伺強盛的阿拉伯諸國。

以色列周圍環伺強盛的阿拉伯諸國。 (圖片提供/黃齊蕙博士)

如果認真回顧中東歷史,世界上再找不到任何一個國家像以色列如此命運多舛…

1947年,根據聯合國181號「巴勒斯坦分治決議」,將巴勒斯坦分為阿拉伯和猶太人兩個國家,但阿拉伯人覺得土地分配不公。隔年5月14日以色列成功復國。就在次日,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及黎巴嫩隨即加入巴勒斯坦陣營,向以色列宣戰,以色列被迫開始4次的獨立戰爭。以色列建國至今64年,期間所經歷的戰爭與飛彈不計其數。對猶太人來說,「平靜過生活」成了人民唯一的希冀,卻不易得。

巴勒斯坦人會說:「這是我們的故鄉,以色列都亡國2千多年了,憑甚麼說這土地是他們的。」以色列成功復國後,許多巴勒斯坦人因而成流亡他國的難民;以色列人則說:「這塊地是神應許給亞伯拉罕的,所以我們只是回到自己的家鄉。」為了復國,他們也付上極慘痛的代價。

事實是,以色列猶太人與巴勒斯坦平民都是衝突關係中的受害人,主要還是巴勒斯坦的少數恐怖份子從中作祟與煽動。從政治角度看,一切都無解;若站在雙方各自的立場思想,實在很難評論誰對誰錯。

若不挪去心中仇恨 和平終將遙遙無期

黃齊蕙提醒指出,聖經馬可福音3章25節提道:「一家自相紛爭,那家就站立不住。」讓兄弟相殺,不就是屬靈的爭戰與仇敵最聰明的詭計?以巴雙方就因著時刻擁抱著歷史中難以抹滅與放下的「仇恨」,讓真正的和平變得如此遙不可及…

很多基督徒都認為自己是代禱者,但在中東的議題上,真正的代禱者,是禱告下去心都會破碎,因那種從神而來的心痛,非人所能承受。但是,她仍鼓勵興起更多禱告者,如果能更深刻、真實的為他們禱告,相信必蒙神垂聽與應允。

在以色列管理下的阿拉伯人(含巴勒斯坦人),不論在醫療保健、公民教育、水電民生、交通運輸等,都一視同仁;阿拉伯人若生病受傷送至猶太醫院,同樣是先救再說,不管有沒有錢。

但反觀巴勒斯坦,對於人民生命的珍惜度,不如以色列。以色列「反擊」是為了生存,盼自己的人民免於死亡威脅;巴勒斯坦的「攻擊」則是要推翻以色列,伊斯蘭聖戰觀念深植民心,認為能為阿拉而死,是何等光榮。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