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紀錄片中,談及攝理教教主鄭明析、萬民中央教會教主李載祿,涉嫌性侵女信徒。(圖/翻攝Netflix)

Netflix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中,最廣為社會討論的面向,是攝理教教主鄭明析「以神之名」犯下跨海性侵案,遭多國通緝。然而,性侵害不只存在於異端,也可能在教會、日常生活中發生,本篇欲聚焦探討「我們能從哪些『跡象』看出端倪及加以預防?」

 

針對此議題,台北市基督教勵友中心督導洪雅倩指出,性侵害加害者多為「熟人」,因為與陌生人相比「較難預防」,並提醒,無論男女,在人際互動上都應保持警覺,在信任中也要保持懷疑。

 

(底下內含劇情,請斟酌閱讀)

神格化性侵與權力式春藥

韓國Netflix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裡,提到攝理教(第一至三集)、萬民中央教會(第七至八集)教主涉嫌性侵女信徒,網路上尤以攝理教話題討論熱度最高。

 

根據資料指出,1999年,南韓爆發該教主鄭明析性侵女信徒,還稱自己為彌賽亞(「救世主」之意),以及所有與之發生關係的女信徒為「上帝妻子」。

 

《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影片內容談及,鄭明析告訴女信徒:「妳要跟上帝發生關係,妳已經是上帝的妻子了,如果想別的異性,背叛主的那一刻就會下地獄。」如此言論使信徒心生畏懼,以致他得以多次得手。

 

長期關懷弱勢兒少,並承辦新北市「兒少性侵害保護服務」的督導洪雅倩分享,大部分受害者會對「權柄」有所恐懼,是加害者(不分男女)多會運用自身權威角色,或展現出的強勢態度、語氣及姿態,使受害者感到在學業成績、經濟安全、人身安全受到威脅,例如:威脅對方當掉課業、失去工作、公開性愛照片、無人會相信自己等等。

 

「對權柄恐懼」也可能源於成長經驗。例如,台灣傳統教育賦予「小孩有耳無嘴、順服權柄」的觀念,當中,缺乏給孩子「表達意見」的機會,或不採納其意見、予以責罵,視小孩有想法為「麻煩」,或提倡「老師說」、「爸媽說」,較不容許孩子有其他意見,長久下來,導致孩童對權威產生懼怕。

 

久而久之,孩子便因害怕被責罵,而不敢表達、缺乏自信;從小對權威的恐懼,影響其日後表達意見、求助行動。

 

且因受害者為「較為弱勢」的一方,因此可能會顧忌加害者的「崇高地位、形塑良好外在形象」,進而影響受害人的「求助行為」,心想:「這些人會聽嗎?我說了其他人會相信嗎?」以致即便發生受侵害情形,卻不敢求助

  • news-details
  • 據媒體資料指出,攝理教由「自稱為彌賽亞」的鄭明析所創立,並於1999年,爆發性侵多位女信徒事件,被多國通緝。(圖/翻攝Netflix

  • news-details
  • 媒體資料報導,創立萬民中央教會的李載祿,2018年因涉嫌長期性侵8位女信徒,判處15年徒刑。(圖/翻攝Netflix

哪些「跡象」可能表明孩子遭性侵?

洪雅倩表示,最外顯的是孩子的狀態、社交和情緒是否「反常」,這時長輩可能要去了解其狀況。

 

1)觀察孩子情緒變化。如情緒穩定的孩子,變得容易焦慮、生氣、莫名哭泣、講話偏激等。

 

2)當經過某些場景、環境,聞到特定味道,或看到特定形象人士、異性,觀察到孩子感到害怕。

 

3)此外,洪雅倩補充,自己服務過的孩子有些屬於壓抑型,從外在表現較觀察不出來,但可能會有以下情況:

·常在睡夢中驚醒

·頻繁作惡夢

·放空

·談到特定事情不敢回應

 

事實上,性暴力事件並不會因為受害情境而有「輕重分別」,應一律予以尊重、重視受害者對事件的認定與感受。

 

其內心變化,包含:情緒低落、失去對人的信任、自責、覺得自己骯髒,如:「如果聽爸媽的話,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不要上樓就不會受害」、「當下若有拒絕或逃跑就好」、「覺得對不起爸媽、讓爸媽失望」。

 

而除了身體的受傷,也須留意受害者的創傷反應:對創傷事件的重現、過度反應、逃避、負面想法及情緒

  • news-details
  • 嚴重的性騷擾行為,可能演變成性侵害或強制猥褻,因此,若當事者感到不舒服,一定要勇敢說「不!」(圖/shutterstock)

預防性侵:維持警覺性

談及如何避免性侵?洪雅倩思考後說,你我不論面對陌生人或熟人,都要對「人」保有警覺性。而她認為,在性暴力事件中,「加害人要負起全部責任,」若一味譴責受害者,只會內化受害者的羞愧感。

 

此問題不易回答,是因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性侵害案件中,約有7成的加害者,為「受害人認識的熟人」,而非陌生人

 

這顯示出,性侵害常發生在熟悉社交場合,因此恐難以完全避免;但個人在言語、行為上的警覺,應當具一定程度的防護。

 

洪雅倩特別提醒,莫因他人善意舉動,而輕易相信別人,熟人常有的性侵模式是——

 

帶著加害意圖,一步步靠近受害者,以「關心」之名、利用受害者對其「信任關係」,確認受害者的反應、斷絕資源、阻礙求救,來進行性暴力行為。

 

因此,建議你我應保持「人際警戒」,縱然對人信任,仍當「保持懷疑」;並且,若親朋好友遭性暴力事件,勿一味譴責,而是可以成為受害人「修復之路的友善力量」。

 

基督教今日報關心您,遇到性騷擾勇於制止和說「不!」,請撥打113、110。

務要謹守、警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得前書5:8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我耶和華是鑒察人心、試驗人肺腑的,要照各人所行的和他做事的結果報應他。」—耶利米書17:9-10

相關閱讀》

回應熱議劇《她和她的她》 基督教關懷機構:不二度傷害,用愛陪伴!

社會集體之痛—「房思琪翻版」無所不在,教會學習性創傷醫治與安慰

關懷的行動也當警醒!熟識者性侵比例攀升,牧養中如何與罪保持距離?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