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示意圖,非案件當事人。(圖/shutterstock)

近日社會關注話題,知名私立連鎖幼兒園的新北市板橋區加盟店,疑有幼保員為讓幼童聽話,餵不明藥物「彩虹水」,家長發現孩子出現易怒、自殘等異常行為,進一步了解後報警,至今已有10多名家長報案,8名孩童體內驗出藥物殘留。

 

經一系列調查,新北市教育局在6月8日廢止該幼兒園設立許可。更早之前,4月中在高雄一間少年安置機構,因禁閉室和種種不當措施,也曾遭勒令停收新案。

 

對於層出不窮的相關案件,本報專訪照顧6到12歲重殘受虐孩童的兒童之家「台灣愛與希望國際關懷協會」執行長鄧馨庭,從專業角度分析,幫助大眾從不同面向更了解兒童行為,及如何選擇合適的幼兒教育或照顧機構

當孩子「不乖」,還有什麼辦法?

鄧馨庭本身有3個親生女兒,最大23歲,最小11歲,並照顧多名特殊兒少,包括極重度的多重障礙孩子。

 

我只能說,教養是一個非常長的過程。」她深感,教育是一條漫長的路,在這條路上時而平順,時而顛簸,極需「愛與耐心」來教導並陪伴兒少度過。「打罵」甚至餵藥(毫無疑問不合法),只是一時的壓制,當下有效,但後果難料,長遠很可能帶來傷害。

 

幼兒不聽話、脾氣暴躁,實屬正常。」鄧馨庭指出,聰明的孩子有他的思路邏輯,當「想要的得不到」就會生氣,甚至用發脾氣、傷害自己來達到目的;「特殊兒少」若是有自閉症或是情緒障礙,更會容易有偏執的行為。

 

對於小朋友不同程度的「不聽話」狀況,華人教養常說「不打不成器」,然現今台灣非常重視兒少權利,打罵兒童就屬於「不當對待」,是觸犯法律,包括《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中的相關規定。

 

兒虐案的「不當對待」,針對不同輕重程度有不同罰則,從罰款到終生不得於相關機構工作都可能,例如,打小孩一巴掌恐罰6到30萬。一般家庭若發生,輕則社工輔導介入,嚴重可能將孩子送往安置機構。

 

回歸核心原因,釐清盲點

既然孩子不可能如理想般「乖巧」,重點就須思考「怎麼教」。

 

首先反思,我們所希望的兒童「乖巧」,是大人出於錯誤期待、想避免麻煩,還是控制欲望?

 

以「台灣愛與希望國際關懷協會」(以下簡稱「愛與希望協會」)為例, 會來到這裡的孩子,多為極重度多重障礙,當脾氣上來時,可能會打人或打自己,原因是其長期遭受不當對待,轉過很多機構,導致心理狀態已很不健全,加上身體上缺陷,更令其無法控制情緒

 

她常教育員工,當孩子情緒激烈,身為「大人」的我們比他們成熟,反應必須有別於孩子,不能太受對方影響

 

此時大人須「突破盲點」,想想自己為什麼會跟著生氣?雖是因為對方很不聽話,但,他不聽話為何你要生氣?或即使是正常反應,為何氣一直消不下來,或反應過於高昂

 

可能是因反射出自己年幼曾受的負面對待,或個性、想法思路需調整,都需要正視處理。

 

而因著「不能動手打小孩」的規定,為讓兒童鎮定,使老師轉而餵藥物,藥效期間小孩雖會呆滯、昏沉,但藥效退後反撲更嚴重,造成各樣副作用。

 

這些都是錯誤作法,故「愛與希望協會」近年努力建立「照顧者的教育」,除既有的機構內部教育訓練,也正籌畫對外開課,針對兒童偏差行為,幫助父母如何面對,並且有出口能尋求幫助

 

藉此,從源頭提早處理問題,避免最終無奈進入安置系統,對社會也是沉重負擔。

  • news-details
  • 「台灣愛與希望國際關懷協會」執行長鄧馨庭,本身也是一名傳道人。(圖/鄧馨庭 提供)

家長需學習用正確方式關愛孩子、耐心溝通

身為機構執行長的鄧馨庭坦言,有時,即使幼兒園園長或機構負責人很有愛心,仍無法掌控每個老師和員工的突發狀況。

 

故,家長的角色也很重要,她自己雖工作繁忙,仍會隨時觀察自家女兒和機構孩子的行為,一有異常狀況馬上便發現。

 

例如,其機構裡一名剛來時11歲的極重度自閉症兒童,最初每天要吃12種藥物,大小便失禁需24小時包尿布、無口語能力,當需求無法被滿足就嚴重自殘,三不五時進入癲狂狀態。

 

在被「愛與希望協會」照顧的一年內,密切帶去醫院就診,現已大幅調降藥物。為什麼這孩子能改變這麼多?因為他們原本最缺乏的,其實是

 

鄧馨庭深信,「愛」才是解藥,當一個機構、學校失去愛,一切都會走向黑暗,即使人力和金錢再充足都無用,因為「根本」不對。

 

兒少教養,除了「愛」就是「陪伴」,需有耐心觀察他們的狀態,肢體、眼神、習慣…等,摸索出對其有效的獎賞方式

 

「面對本身有障礙的孩子,更不能打,需多重多方的幫助。」鄧馨庭指出,一再的體罰會讓孩子感受不到愛,可能導致人格偏頗,激發其黑暗面,產生「邊緣性反社會人格」;長大後,只剩「打罵」是其唯一會的溝通方式。

 

然,「一味打罵」雖是絕對錯誤的方向,卻快速有效。教養者須學習,跟孩子多耐心溝通交流,而非為省事就讓對方快速閉嘴

 

若孩子不被允許講話,就會用其他方式發洩;當家長持續以壓制的方式對待他們,就如水溝被堵住,水仍會四處流竄,此時唯一的方法是「通管」,水流就會順,家中就不會淹水。

 

所以,當兒童有情緒,父母要讓他表達,雖一開始以錯誤方式表達(如:哭很久直到大人妥協、摔東西、咬人、打人、撞牆…等),但若每次都不理會、不給予幫助,他會更激烈。

 

此時,要先穩定他的情緒,再用言語不停溝通(避免負面情緒語言),耐心重複地跟他講話。而這類作法,不論是家長或其他照顧者,都需要學習、訓練

  • news-details
  • 家長需時常觀察孩子,是否出現異常狀況。(圖/shutterstock)

如何選擇幼兒園?把關和判斷要點

當幼兒園或安置機構狀況頻傳,父母該如何做選擇?

 

鄧馨庭坦言:沒有標準答案。即使再大、再有名的機構,主管面試教保員時,也只能其從學經歷和對談等方式評估,很難一下子看出真正的心理健康狀態,故身為負責人須非常小心

 

她自己曾遇過相關狀況,即使一再內部宣導教育,仍難免有無法掌控的狀況發生。故其機構越來越頻繁開課,教導教養者專業知識、法令、正向減壓(幫助員工排除壓力)...等。

 

但仍有一些地方,可以幫助家長初步判斷學校。她建議,班級人數不要太多,並觀察老師有沒有耐心、喜不喜歡小孩,以及學校的宗旨有沒有提到愛?是強調「有條不紊的規矩」還是「愛的教育、啟發學習」呢?老師認同遵守其宗旨嗎

 

另外,孩子下課後的反應很重要,例如,他們喜不喜歡去上學?

 

若每天哭著不想去,很可能有問題,如果硬要他去,時間一久易衍生為憂鬱;有些孩子不善於講話,出現異常時,家長就要去學校了解發生什麼事,別一味強迫孩子過他不想過的生活。

 

當孩子知道父母尊重他的感受,就願意展開溝通;當他信任父母,此時當父母糾正其行為,自然容易聽得進去

 

若他從頭到尾所有說的話,家長絲毫不尊重,一味認為他是孩子就要聽話,當真出事時,他怎麼願意跟父母說?

 

另外,從小訓練孩子獨立思考,遇到狀況時才懂得判斷、表達和尋求幫助

 

大人們,給孩子路走!

最後鄧馨庭總結,我們所有的教育跟人生,絕對脫不了「愛」,而神就是愛。若失去愛,一切便開始走偏,即使有錢、給孩子「最好的」學校或物質,但孩子最需要的其實是「愛跟陪伴」

 

在孩子受挫折、痛苦時,大人的愛、陪伴和正面話語,會給他很大希望,知道有人相信他,就能夠繼續往下走。若太多負面話語,會逼著孩子沒路可走。

 

讓我們身體力行,將神的愛和希望帶給他們,從「自己」日常生活開始做起,除了愛自家的孩子,也給身邊的孩子更多溫暖—即使是一個微笑,一句關心,就可能挽回一個生命

 

相關閱讀》

今日報豐富親子教養類型報導

養育3名親生女兒+2名重殘受虐兒 平凡夫婦成就不可能任務

浪漫異國戀不敵現實,鄧馨庭在天父愛中修復破碎婚姻

不要輕忽對孩童的「管教」,因這是為他們帶來智慧的至要關鍵!

免費兒童聖經APP將上帝話語放入1億用戶手中、讓5歲孩子都朗朗上口!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