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 / shutterstock)

教會的事奉團隊,要成為「勝利的團隊」並不難!

 

「有效的事奉」得以經過操練,進而「更新」與「升級」教會的作業模式,一起開創卓越的服事環境在如此環境中,教會不僅能吸引信徒,更能吸引慕道友。

《有效的事奉》一書由「基石文化」出版,作者安迪‧史丹利(Andy Stanley)、芮吉‧喬納(Reggie Joiner)、藍恩‧瓊斯(Lane Jones),針對「有效的事奉」提出七項操練,若能善加運用,相信將在服事中各層面添加更多能力。

 

系統間競爭造成的問題

作者比喻,電腦的作業系統操縱著電腦運作,是看不見的軟體程式,若將不相容作業系統放入電腦裡,並試著開機,電腦就會變得不穩定,甚至當機。

 

就某種層面而言,「教會作業系統」的運作與電腦差不多;在教會運作中,好像有個作業系統,在背後控制著。

 

教會素來以製造「競爭體系」著稱,「模糊的方向」與「互相抵觸的資訊」,常導致事工癱瘓及出問題。

 

人們往往割捨不了舊有系統,反而在其上添加新內容。致使,我們的力氣很快耗盡,面臨無效警訊——事工變成「例行公事」,離題甚遠;教導過於理論,缺乏實際;行事曆上排滿乏味活動;同工們目標方向各異;義工們缺乏動力;各部門互相爭奪資源...等等。

 

這說明,出現警訊的教會,應急需將系統升級與重新格式化,安置一套全新作業系統,重新編寫內碼,好使每個人知道,什麼是最重要的事,以及他們所處的位置與功能。

 

試想,若教會裡,每個人都使用同一套內碼,將會有多少好處!若教會同工與義工,了解這些操練,是達成目標的必需品,並知道這些操練,是你事工的風格跟本質,那麼推動事工時,將得以順利。

 

「有效的事奉」七項操練

芮吉‧喬納說明,之所以試著針對「有效的事奉」,創設一套共通語言,是為便於領袖能用教會獨特的方式,來教導未來的義工與同工。

 

所提出的七項操練,並非教會增長原則,卻能衝擊教會以什麼方式成長。

 

這七項操練,不同於使命,而是具策略性,能幫助教會達成其使命。它雖「不等同於我們的價值觀」,卻「決定如何運用我們的核心價值」。

 

這七項操練,能幫助我們:

・持守機構的單純性。

・同工與義工的目標一致。

・營造專注並有意義的環境。

・評估事工與活動的得失。

・將事工風格移轉到新創立或既有的教會。

 

第一項操練》釐清勝利:找出機構裏各層級的重點

簡單來說,「釐清勝利」就是告訴你的團隊,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團隊合作」最好的方法,是使每個人確實得知「得分」的意義。

 

「意見相左」的多頭馬車,實在是團隊士氣的最大致命傷。而此情況,往往是因領導人沒有花時間,對團隊傳達「勝利的定義」。

 

若「致勝點」模糊不清,等於容讓團隊「自行猜測」。若「勝利定義」模稜兩可,將迫使身處領導地位的人,自己定義。

 

已有無數領袖,已經天真地顛覆了他們的教會,領人走向「錯誤道路」,其致命傷在於,「未明確定義並釐清『勝利』」。

 

「釐清致勝點」是重要的,因若不清楚目標,則無法得知「是否進步」、或「朝著目標前進」。

 

釐清勝利的好處,是能幫助團隊站在同一陣線。且若能釐清勝利,便可「更有效地運用資源」,也會「造成正面的動力」。

 

第二項操練》注重步驟,而非活動:著手之前,先確認行動是否與目標吻合

在一場棒球賽中,若無人「知道本壘的位置」或「如何到達本壘」,球賽定是一片混亂局面。

 

這說明,若只有「傑出的策略」,而不知何去何從,那麼運作起來,實為相當困難。

 

遺憾的是,教會素來以「運作事工『無目標』」著稱,做的越「多」越好。但令人難堪的是,有些人可能連本壘在哪裡都不甚清楚!

 

但當你考慮「步驟」時,你會問:「要帶領人到甚麼地步?」接著,第二個更具策略性的問題是:「如何將人帶領到目的地?

 

注重「步驟」的主要目的,不是為「滿足需求」,而是幫助他們「到達目的地」。這就是「『有目的性』的事工」。

 

第三項操練》集中焦點:專注在某些事已造成的更大衝擊

每位領袖都知道,取消活動多少有些風險,但若讓活動持續進行,結果可能會阻礙教會成長,甚至浪費重要資源。

 

這時,當領袖沒有勇氣站出來做決定,機構的潛能則無否發揮。

 

所以,身為領袖,你或許該「捨棄」某些行得通的事工,使其他事工能更有果效。

 

有些事工本身並沒什麼錯誤,只是機構空間不足,且這些事工與其他事工無法有效配合。

 

「集中焦點」就是,選擇「可以發揮最大功效的活動」,而非選擇「目前行得通的活動」。唯有捨棄「行得通的活動」,才是可以幫助其他計畫執行的最佳方式。

 

集中的力量,是登峰造極、造成衝擊的要訣。每項服事,應只針對一至二項重點。

 

第四項操練》教得少,學得多:只對需要的人傳達必要內容

在這資訊發達時代,當吸收的訊息越多,卻發現,我們「所知」與「所能成就的」少之又少。

 

其實,大部分的人,不會因為「想知道更多學問」而學習;人們學習,是因「想了解某些事情」。

 

所以,「傳授者」與「教師們」的責任重大,要知道人們真正需要學習的是什麼;在某些情況中,還需花時間確認人們了解,為何要學這些東西的原因。

 

好老師,一開始便能辨識學生需要知道「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若能只針對需要得知訊息的人傳達必要內容,那麼,機構中的每個階層會更有效率。

 

第五項操練》聆聽圈外人看法:專注在你要觸及的對象,而非你的會友

機構裡很容易依循「圈內人」的利益,決定其優先順序,將焦點集中在圈內人,是機構的自然傾向。

 

若長期處於一群「想法類似」的人中間,你很快就會認為,那是「最佳想法」。然時間一久,你會發現,自己對「圈外人」的心聲,完全不了解。

 

同樣的,當我們信主已久,往往已經忘了,不曾到過教會的未信者「第一次踏入的感受」。

 

今日教會的特性,是圈內人設計來「滿足圈內人」的。所以,教會必須朝「圈外」思考,學習未信者的語言,始能真正站在其角度來思考,幫助他們在沒有壓力與輕鬆環境中,往前踏入屬靈旅程下一步。

 

內部需求與利益,常決定組織的代議事項,在教會中尤甚。然而,我們要「看重傳福音的對象」,而非「單單專注於會友身上」。

 

第六項操練》物色接棒人:學習放手藝術

無論你是誰,無論你多有名氣或勢力,早晚會有人取代你。

 

實際上,總有一天,別人會接替你手中的事,你終將會被取代。無論你是否有離職準備,遲早還是得離開。

 

當那日來臨,每件你所做的事、你的夢想、所建造的一切,終將交在別人手裡。

 

事實上,你只能二擇一:

一)竭力保有你的職位,直到有人接替你。

二)預備讓人接替你的職位,並且有計劃地取代你。

 

你若選擇第一項,機構未來將「選擇不多」,而第二項,「使你能影響下一代的接棒人」。

 

若你嘗試留下不走,將迫使機構以「領袖個人魅力」為中心;反之,當你讓人取代你的職位,是容讓機構以「異象」為中心。

 

學習有效傳承接棒,對於機構壽命的延續,是一大助益;若你的機構是教會,這項操練顯得更重要。

 

第七項操練》動手去做:花點時間評估你的工作,並為勝利慶賀

在教會的服事,無論曾創辦多少成功事工,若不持續評估成果與策略,遲早會出現「揮棒落空」的狀況。

 

無論體系多完善,分出一段時間做「全盤評估」,的確大有好處;這段評估的時間,稱之為「留白」。

 

無論你多努力,「工作」與「評估」仍無法同時進行。若要有效留白,必須在日程表上特意安排,排除萬難,留下一段時間,來評估成就與計畫。

 

若想讓自己維持在軌道內,保持神智清晰以及高效率,那麼務必在行事曆中,分出時間來,回顧並評估你所做的事及其成效。

 

這就像,教會很看重退修會與外出開會的價值,因同工們可步出工作環境,退一步,站在遠處,觀看整個事工。

芮吉‧喬納表示——教會應始於清晰的「異象」與「定位」的價值觀,使每個人與機構整體方向,得以調和一致。

 

這七項操練,雖會加增事工與活動效率;但是,再好的異象、價值觀、策略,都不及「與神同工」並「完成神所託付教會的使命」來得重要。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