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為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圖 / shutterstock)

自主前586年,南國猶大亡於巴比倫,開啟了猶太人大流散的故事。在帝國更迭下,猶太人離開巴勒斯坦地,向四方漂流、寄居—他們不斷收拾行囊,決定在某處落地深根,卻又因著世界的拒絕、排斥、趕逐,而再次踏上漂流、離散的旅程。

漂流離散中的自問

2023年以色列新人合一之旅圍繞主題「回復力 Resilience」,並走訪以色列Anu博物館、德國柏林中世界最大的猶太人博物館、二戰集中營等地,試圖一探神藉著歷史告訴現今世代的事。

 

不論是阿什肯納茲(往法國北部、德國南部、東歐居住的猶太人)或塞法迪猶太人(居住伊比利半島的猶太人),當他們一再受迫害、被無端的仇恨與排擠,甚至受殺戮,猶太民族不由得開始思考—「既然我們因為『堅持傳統』而被厭惡,我們是否應放棄傳統而融入社會?」於是,隨著歐洲啟蒙運動興起,「猶太啟蒙運動」也應運而生。

 

猶太啟蒙運動推動猶太人更順利的融入歐洲社會,而摩西·孟德爾頌(Moses Mendelssohn)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位拉比,但是他決定將所有猶太知識留在家裡,讓自己外貌看起來像一位一般的歐洲人。

 

而摩西·孟德爾頌的生活方式,正是大時代下許多猶太人的縮影。當代猶太人選擇穿起歐風服飾,加入外邦人沒有Kosher的晚餐邀請。

  • news-details
  • 莫里茨·丹尼爾·奧本海姆的畫作,刻畫拉比摩西·孟德爾頌(左)與瑞士神學家(右二)的會面。摩西·孟德爾頌的穿著已不是傳統拉比的穿著方式。(圖 / 全國禱告網絡 提供)

長久以來面對反猶的社會氣氛,出於積極地改變也好,出於無奈也罷,猶太啟蒙主義似乎是猶太人在大時代下自然而然導向的選擇;長久的被拒、日漸升高的衝突,他們總是思考著:「為什麼我們不能融入社會?為什麼得不到社會的喜歡?」

 

猶太啟蒙主義使猶太人在外觀上更融入群體,好似也迎來了一段時間的平靜,一位居住在華沙的猶太女性,在當時留下了一封信,信中思考著要離開華沙回到巴勒斯坦地,或是繼續住在華沙?因為在華沙的一切都很好。

 

然而,最終這個猶太女性成了二戰大屠殺的犧牲者。

 

不能被抹滅的身份—猶太大屠殺

1918年,一戰尾聲,德國不再有足夠的錢支應戰爭,以敗仗收場,而猶太人以商人居多,社會因此把景氣不佳的矛頭指向猶太人。

 

戰後的檢討造成國家社會主義興起,孕育了納粹主義。醞釀至1933年,納粹黨在德國正式興起,納粹褐衫隊(SA)及一些普通德國公民開始攻擊猶太人的商店、會堂;接著,納粹黨開始發起對猶太貨品的抵制,並進而控制猶太商品與非猶太商品的往來;1935年,為了進一步實現對猶太人的迫害,納粹黨通過《紐倫堡法案》定義誰是猶太人,其中對「標準猶太人」褫奪德國公民權,這樣的決策讓德國猶太人詫異,因他們自認為是德國人,卻被法案定義為非德國人。

 

納粹黨初期對於猶太人大多採取驅逐的方式,包含1938年水晶之夜遣送的猶太人,目的大多是逼迫猶太人離開德國,諷刺的是,猶太人離開德國後,幾乎不被其他歐洲國家收容。

 

1939年,納粹進攻波蘭並佔領部分波蘭領土,軍事擴張使德國版圖中擁有更多猶太人,納粹為解決「猶太人問題」,因而從原本的驅逐模式,逐漸轉向「最終解決方案」—系統性屠殺。約略自1941年起,納粹不再把猶太人趕走,反而禁止猶太人出境;他們大量建造集中營、毀滅營,屠殺方式也從開槍掃射,轉變為大規模的毒氣室謀殺。

 

耶利米哀歌4:17-18「我們仰望人來幫助、以致眼目失明、還是枉然.我們所盼望的、竟盼望一個不能救人的國。仇敵追趕我們的腳步像打獵的、以致我們不敢在自己的街上行走.我們的結局臨近、我們的日子滿足、我們的結局來到了。

 

當猶太人穿上寫著編號的囚服,並佩掛著以兩個黃色三角型縫製而成的大衛之星,猶太人再也無法隱藏自己的身分。千年以來,「猶太血統」—是世界渴望抹去、猶太人渴望遺忘的身份,然而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卻永遠記得,一一銘刻在祂掌上

 

猶太人在漂流離散的歷史中冀望社會接納,嘗試融入所身處的環境,然而列國卻加害過分。神的選民能忘記自己的身份嗎?反觀基督徒,在渴望融入世界的同時,也矛盾地渴望保守信仰,這樣的「雙贏」是神所要的嗎?

  • news-details
  • 柏林猶太博物館展出的藝術品《落葉》,以2萬張面具呈現大屠殺受害者死去時的空虛,並踩踏在其上死亡聲音的刺耳。(圖 / 全國禱告網絡 提供)

大時代的選擇題

大屠殺就猶太人而論,要在極端的痛苦中相信良善、堅定信仰,抑或是選擇永遠棄掉耶和華神,是他們必定面臨的選擇;就世界而論,也必定選擇是否成為納粹直接或間接的屠殺工具、助長罪孽,抑或是賭上性命、保護猶太人。

 

在殘忍的屠殺中,挺身伸出援手的人成為各處的亮光:

著名的納粹黨員奧斯卡·辛德勒,拯救1100名猶太人免於屠殺;

德國工廠老闆奧托·魏特(Otto Weidt),在自家工廠藏匿猶太人;

修女將猶太人藏在醫院中,並對外宣稱其有不得接觸的傳染病;

柏林警長在水晶之夜阻止SS(納粹黨衛隊)對猶太會堂的攻擊……

 

不計其數的勇者,他們站出來保護猶太人。

 

若身處二戰期間,我們會做出什麼選擇?德國是以新教為大宗的國家,卻因錯誤的解經、屈從權威、順應社會氣氛,而走上屠殺猶太人的路。

 

大時代下,有人選擇極端的惡,也有人選擇屬神的良善,但不論何人,都必須有所選擇。

 

基督徒面臨現今的世代,越險惡的環境、越靠近末時,越沒有「雙贏」的道路,我們總要選擇一個國度,奉行一個國度的律法,當我們跟從神,走十架的道路,必定要付上代價、賭上某些事物;當我們背棄神,也必定要承擔罪孽的結果。

在現今世代中,什麼是屬神的百姓所面臨的「選擇題」?

 

面對複雜的環境,求神教導祂的百姓,讓我們在真理的基礎上,真正活出基督的生命,成為世代的光與神的見證。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