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極重症特兒FUN心出遊趣,圖為特兒與家長們合照。(圖/愛漫行特兒親子成長園地 提供)

孩子是家中的寶貝,而有一群特別的孩子,像玻璃一樣易碎,需要家長額外的呵護。

 

大部分家中有特殊兒的家長,為了保護孩子,在家中為孩子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但相對的,也因為擔心孩子離開「安全」的家,可能會面臨不可測的危險而不敢隨意帶孩子出門,特殊兒的孩子也因此常無法和其他孩子一樣,在外遊樂、享受童年。

 

但如此循環繼續下去,就是孩子不能出門、父母也綁在家中,日復一日的困境,衍生出更多身心靈困境。

 

行道會台北榮耀堂「愛漫行特兒親子成長園地」,邀請到四個特別家庭,親身分享如何帶著家中寶貝特兒去挑戰各種旅遊。

許多家中有特殊兒的家長,特別是重症與極重症特殊兒,由於擔心孩子身體的多種突發症狀,又同時需隨時準備抽痰機、呼吸器等醫療相關器具,再加上各種出行時會遇到的實際問題使得家長們寧可小心翼翼待在家裡,也不敢隨意帶孩子出門,以避免不可控的各種因素,更不要說帶著孩子出國、甚至參加三鐵。

 

為鼓勵所有極重症及重症特殊兒家庭能勇敢放心出遊,陪伴孩子一同享受生命歡樂時光,行道會台北榮耀堂「愛漫行特兒親子成長園地」,邀請到四個特別家庭,親身分享如何帶著家中寶貝特兒去挑戰各種旅遊。

 

有鑑於此,本身是特兒母親、也是「愛漫行特兒親子成長園地」執行長的林莉菁牧師,決定要鼓勵所有特兒的父母親們,勇敢去了解與嘗試,因為,陪伴隨時會有狀況的特兒是一條漫漫長路,但一樣可以在愛中充滿美好回憶

  • news-details
  • 圖左至右:詹囿舒(泱晨媽媽)、林莉菁(「愛漫行特兒親子成長園地」執行長)、李雯珍(遠從新加坡來台參與分享會的特兒家長)、周郁伶(以安媽媽)、巫錦輝(巫爸)。(圖/愛漫行特兒親子成長園地 提供)

特兒議題上,絕大多數談的是照護、醫療、福利等方面,很少談論歡樂出遊因此,當協會打出活動內容,就吸引許多特兒家庭的關注。

 

例如,究竟氣切兒怎麼去游泳和泡溫泉?可以搭船、搭飛機和一般的孩子一樣出國旅遊嗎?這些很少見的議題,立刻吸引許多特兒家庭的父母來一探究竟。因應遠地家庭的要求,還開放了現場連線。

 

其中有位遠從新加坡趕來的李雯珍,因為從FB看到當天主講人之一的以安媽媽周郁伶分享的活動訊息,而來到現場參與分享會。

 

過去七年來,她為了照顧家中特殊兒,從不曾也不敢遠行,這次,她決定為了孩子,勇敢買了機票專程來到現場。

 

還有一位曾大姊,一面聽、一面拭淚。她說,自己的孩子已經45歲,她沒有帶孩子出過門,聽完後才知道「帶孩子出門」沒有想像中困難

 

以安媽媽》倚靠救主基督,在錯誤中被保守前行

以安今年十一歲,出生時腦部受傷,無行為與吞嚥能力,要靠鼻胃管進食,隨時要抽痰與注意癲癇發作。

 

但以安的爸媽李文宗和周郁伶生性樂觀,不希望以安的生活範圍繞在醫院和客廳,打從以安三歲開始就帶他出遊,由近而遠、從平地到山地,先坐火車去了宜蘭、花蓮,雖然每次回程,以安就發燒,甚至要緊急打一一九叫救護車直接住進加護病房。但幸賴神保守,以安最後總有平安。因此,以安的爸媽可以不斷在錯誤中學習,不讓錯誤阻止前進腳步。

 

比如:他們以為出門最好少喝水,孰知戶外炎熱,水分補充更重要。從錯誤中學習,狀況改善後更具信心,開始挑戰搭機去香港、東京,最遠到澳洲。

 

這種玩法還不刺激,李文宗和周郁伶騎車時拉著拖車、跑步時推車,帶著以安參加路跑、馬拉松,甚至挑戰台東活水湖鐵人三項,完成證書上都有以安的名字,為生命留下美好記錄。

 

周郁伶指出,現在科技發達,多利用GOOGLE MAP和各國的APP,查詢當地車站的無障礙設施或電梯,切記帶足裝備外,還可以多利用便利商店的店到店寄送服務,省去不少麻煩。

 

「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就是要把孩子帶出去,有困難想辦法去克服。」先做再說,才能發現無限可能。

 

被眾多天使圍繞的孩子泱晨 

十二歲的泱晨,因基因缺失,初估有三個症候群,目前只找到一個,且未列入罕病的公告「先天異常之毛髮、鼻子、指趾症候群第二型」。此外,她還有腦水腫、腦幹自律神經失調、小耳症、唇顎裂、心臟病、右肺橫隔膜過高與發展遲緩等疾病。

 

聽完泱晨的症狀,卻仍舊可以外出遊玩,讓其他家長讚嘆不已,也自信大增。

 

個性開朗的泱晨媽媽囿舒說,「我不想讓孩子的生命徒留遺憾,泱晨基因雖有缺失,但罕病症候群一個跟三個都一樣,只要好好照顧就好。不管什麼疾病,活在當下,走出去就對了!

 

泱晨媽媽詹囿舒回顧說,在泱晨不到二歲時剛動完手術,因為答應參加一路照顧泱晨的護理師婚禮,她要在對方的婚禮時,推著泱晨走紅毯。一場冒險於焉展開。

 

詹囿舒先想辦法讓泱晨從加護病房轉到普通病房,又借調加護病房的凝血劑,再拜託醫師通融准予放行外出。醫師也用心配合、推動療程,讓泱晨可以出席婚禮。

 

當媽媽推著泱晨的輪椅出現在婚禮現場時,竟成了婚禮最大的亮點與祝福。

 

泱晨的「突破」尚不僅如此,媽媽囿舒是杜德偉的粉絲,曾帶著她去出席偶像記者會和餐會,杜德偉欣見這位生命小鬥士,還大方在泱晨的輔具上簽名、為她打氣。

 

之後,他們跟著以安一家人去香港狄士尼玩,雖怕泱晨腸子不蠕動,幸虧一切平安;又帶著泱晨去海邊沙灘玩水,才知女兒不怕沙子、愛玩水。

 

詹囿舒說,想讓癱軟的孩子站起來看見不同的視野,即使醫師曾叮嚀:「萬一(泱晨)滑倒(水直接從氣切進入肺,造成溺水)就再見了!」但她說,「沙灘是泱晨最感到快樂的地方,如果她以這種方式『見主』,我也開心。」

 

在泱晨11歲10個月時,媽媽帶她去參加另一場護理師的婚禮,拍下了泱晨與其生命中最重要的夏紹軒醫師乾杯的畫面。「這一路走來,真不可思議!」箇中辛酸點滴在心頭。

 

在泱晨的生命中,有許多「貴人」如天使般幫助,讓泱晨的出行、與世界接軌的過程,充滿了愛!

 

囿舒說:「為了孩子能更好,就要勇敢走出去!」不過,結伴同行也很重要,詹囿舒鼓勵特兒家庭一起出遊,可互相照應。

 

以欣、以諾,憑信心環遊世界

以欣(32歲)和以諾(27歲)是台灣罕見的尼曼匹克症患者,姊弟倆身體日日衰退,已須24小時抽痰、睡覺要帶呼吸器,無法吞嚥、得靠胃造口管灌,靠輪椅行動,口語表達困難。

 

為了這對特別的孩子,「巫爸」錦輝和「巫媽」麗玲走過曾想開車衝入海中的人生低潮,但靠著基督信仰走了過來,戰勝環境帶來的恐懼。「趁著姊弟倆狀況還好時,趕快帶著他們環遊世界。」於是他們把房子拿去貸款。

 

一家人足跡遍及世界五大洲,儘管途中面臨不少挑戰,惟靠著做足功課收集交通、天氣、住宿、無障礙設施等資訊),準備充分備妥英文版醫師證明、診斷書、適航證明、管灌維生營養品等)。

 

2004年,他們遠赴非洲布吉納法索旅遊,行前得知當地瘧蚊肆虐,光打預防針就花掉近三萬元,家中長輩質疑為何要去這麼落後的國家?巫爸不改幽默個性說:「也許孩子被叮之後病就好了,搞不好能以毒攻毒。」

 

巫媽陪著以欣讀書一起唸完研究所,巫爸也陪以諾上學並同組讀書,他們替孩子改裝一套馬桶手拉式沖水裝置、睡覺自行起床紅外線警報裝置,配裝水族用空氣機改裝為微抽痰機、輪椅外出抽痰機外接交流電行動電源器、水族用抽水小馬達改裝成躺床上洗頭沖水用蓮蓬頭等,儼然成了「生活發明家」。

 

夫妻還自學基本醫療知識,四小時管灌一次,有次聽說舊金山有新藥實驗,他們立刻帶著孩子赴美,玩歸玩仍不放棄任何醫治機會。

 

不受限制的小小宣教士喜柔

七歲的喜柔,就讀於文山特教二年級,是多重功能障礙的孩子,在校學習會藉由眼控棒,日常則用搖頭、點頭和嘆氣來溝通。

 

即使如此不便,爸爸朱奇深、媽媽林莉菁仍在她一歲時帶她上教會,也出席許多公開活動,已是家喻戶曉的「無聲小宣教士」;喜柔二歲時開始環島和作定點旅遊,最遠去過屏東和澎湖,還曾挑戰南橫海拔2920公尺的氣壓,靠主保守,一切相安無事。

 

「今年六月底我們已預定搭遊輪去日本,」莉菁表示,第一次坐船出遊,又跨出了一步,他們出遊都會先作好規劃,譬如攜外出用抽痰機要多加裝一顆電池、改裝行動電源可作為備用電池,事先了解飯店停車位、嬰兒澡盆等,行前保養好機器,不忘帶小型果汁機、熱水瓶、常溫寶寶粥等,準備好不憂心。

 

兩個半小時的分享會,讓許多參加活動特兒家庭充滿盼望,誠如這四個分享的家庭父母所說,孩子的生命有限,希望他們不論多長都要活得充實開心,只要從家裡樓下小公園開始,一步一步慢慢越走越遠,不要因為困難就停下腳步,讓家長陪伴孩子、一起珍惜每一天。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