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及關懷者應注意的8大事項
1.輔導者須事前收集並瞭解求助者的資訊,因不足資訊會帶來錯誤幫助。
2.輔導後,可填寫探訪回應表,以利後續追蹤、跟進。
1.不逾越權柄、亂開空頭支票,而混淆求助者。
2.不做監督者,對事情旁觀,而是同工、同心合意。
3.不跑出屬靈遮蓋,應知會牧者。
4.有時我們是代禱者,而非幫助者。
1.站在神的立場,不因喜惡、身份而影響立場。
2.不被對方言語影響以致偏頗,甚至被拉攏至對方立場。(許多同工常因此與求助者結黨。)
3.進行輔導時,針對第三人,輔導者勿持負面態度和語調。
(聽他說的、聽他沒說的、聽他心裡沒說的)
1.必須保守你的「心」,不因提高層級的錯誤言論而模糊焦點(例如牧者、長老說的等等)。
2.需具同理心,不拒絕對方抱怨或沒耐心,態度應存溫柔。
1.客觀分析,不操控求助者的決定。
2.當求助者只是想傾吐,就不需強迫給予行動性建議,因他知道要做,只是做不出來。
3.不為解決問題,而草率挖洞讓他填補。
1.把人帶到神面前,不是帶到自已面前,更不要扮演自己如同神無所不能。
2.懂得拒絕,而非有求必應。
3.不獨自服事,至少要有二個人。
1.對求助者的事情,輔導者必須保密。
2.若是輔導者有疑慮,應與牧者溝通、求證,而非悶著做而被迷惑。
3.輔導者在對求助者時,應說「對的話」,有些話則必須遮蓋不說。
1.有時,我們只想服事,卻不想負責任,這是不對的;若要服事,須有愛心和責任感;服事時,必須對自己的言語與決策建議負責。
2.輔導是必須花時間、付代價的,而非蜻蜓點水。
傳福音最重要的,莫過於要掌握「正確資訊」,因錯誤的資訊,將造成不必要的尷尬。
另外,有時基督徒禱告時,會得到一些啟示、感動,但須先查驗此事,是否是由別人來負責幫助,而非是自己去給予幫助:因為,你不一定是「正確角色」那一把鑰匙。
「正確的立場」是要我們站在神的「公正立場」,沒有偏心、或用兩樣法碼評判事情。
有時,當對方不想改變時,輔導者會不自覺地因想掌控,而把層級拉高的說出:「不是我這麼說而已,連小組長、傳道、牧師也都是這樣說的」,希望以此來轄制對方,使對方順從自己,但實則,是為掌控對方之舉。
「正確的傾聽」最重要的是,要察言觀色,去發覺出對方沒有說出來的話。畢竟,當對方對你缺乏信任感時,有些事情會選擇性不說。
「正確建議」的重點是,若對方只是想傾吐,就不需強迫他改變;因爲,他來找你只是求心安,想確認你在他所遇到的事上,是否會和他有相同想法與決定。
「正確引領」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因為,若是錯誤引導,非常可能導致對方將所事情都帶到你面前,如「猴子上身」般黏著你,直接把你當成耶穌無所不能,認為你總有求必應;但若有一天,當你無法滿足他的要求時,他將可能徹底崩潰。
「正確保密」更是不容忽視,當輔導者聽到一項訊息時,除要堅守自己嘴巴不要到處傳舌;更重要的是,需確認此訊息是否「屬實」、「重要」、「良善」,若無以上三個層面,建議就不要聽。
因為,「事情是不是真實的」你並不會知道,「不重要的事」就是八卦,「不是良善的」就是毀謗,因此,不需從惡人的計謀,也不需坐褻慢人的座位。
另外,「傳舌者」是遠比「控告」、「論斷」更可怕的事。人難免都會有情緒不好時,遇到此種情況,往往都會屬血氣地控告人,所說的大多都是「氣話」,講完了就算了。
但「傳舌者」的嚴重性,並非只是「兩個人的私下秘密」這樣控告、論斷的傷害力而已,而是會演變成「眾所皆知」的失控狀況;因此,身為基督徒一定要明白,避免去講「事不關己的事」。
「正確責任」則指出,若真正要幫助一個人,不可能僅是蜻蜓點水就能達到果效。
一個人要改變,是需要「過程」,累積性的幫助,才能真正達到果效。所以,輔導者不能只是想服事,卻不想負責,如此將難以產生果效。
箴言16:21-24提到:「心中有智慧,必稱為通達人;嘴中的甜言,加增人的學問。人有智慧就有生命的泉源;愚昧人必被愚昧懲治。智慧人的心教訓他的口,又使他的嘴增長學問。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覺甘甜,使骨得醫治。」
像箴言所提到的這樣去幫助人,才能真正使人得益處。大家若能將此信息中所分享的重點,放在未來的生活與服事裡,就可以是很好的助人SOP技巧。